讲一个牛股集中营板块

君临汇 2021-08-11 00:02

AIoT如今可以说是兵家必争!

这个2018年开始出现的新鲜词汇,在2021年突然就开始火了,借助资本市场的传播力,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起这个概念。

AIoT指的是智能物联网,由AI(人工智能)和IoT(物联网)结合而成,通过IoT产生并收集的海量技术和AI的智能化分析,加强人与物品的交互以实现万物智联。

苹果、华为、小米、oppo等科技公司早已纷纷入局,打造起自己的AIoT平台。

苹果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小米计划投入百亿并成立AIoT战略委员会。

华为则在6月推出鸿蒙OS,面向手机和IoT,开源开放的鸿蒙系统能更好支持硬件厂家开发智能硬件,不同的品牌合作伙伴也有望通过鸿蒙实现互联互通。

华为鸿蒙合作伙伴

物联网目前日渐成熟,下游应用场景也在持续扩充,但如果只是单纯追求把设备连接起来,形成的只是万物互联,难以发挥物联网的巨大价值。

而AI技术通过分析、处理历史和实时数据,可以对未来的用户习惯进行预测,使设备变得更加“聪明”。

传统的物联网,智能设备与设备之间不能发生相互联系,需要等待用户主动发起交互需求。

比如,现在很多家用电器可以通过蓝牙、WiFi连上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我们操纵一台设备,就可以遥控全屋的电器。

但这种传统物联方式,只是方便了我们对物的控制,并没有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产品形态。

与AI技术融合后,物联网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将所有物体的数据与服务结合起来,由智能单机进化到智能场景。

举个例子,当智能手表检测到你进入睡眠状态后,不仅空调会自动调节温度,同时,客厅的电视、音箱,以及窗帘、灯设备等都会自动进入关闭状态。

又比如,当你走出家门,智能监控感应到后将数据反馈,家里的电器自动断电关闭,等到你回家后再自动开启。

这种无需等待用户发出指令,即可通过感知行为、环境等因素做出反应的系统,就可以通过AIoT来实现。

AIoT发展迅速,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已有不少应用,未来还将继续渗透。

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维持在20%以上,根据IoT Analytics的数据,2019年物联网连接数已持平非物联网连接量,智慧物联的时代正在来临。

在智能终端爆发、产能紧张、鸿蒙系统催化的背景下,相关国产厂商不断突围,业绩迎来爆发,AIOT产业成为未来最好的赛道之一

1

AIOT的底层是基础设施,涉及到芯片设计、制造等高端环节,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且市场格局相对集中,这次缺芯的事件给了国内厂商很大机会。

AIoT芯片主要采用28nm及以下的成熟制程,对8寸晶圆产能有较大的需求,由于成本、特殊工艺的限制,难以向12英寸转移。

全球8英寸晶圆产厂数量在2007年达到200座巅峰后,开始走下坡路,产能不足直接引发了芯片供应紧张,很多国内厂商得以进入大客户供应链。

按功能不同,AIoT设备涉及的芯片包括:控制芯片(MCU)、电源管理芯片、传感器芯片、无线连接芯片、音视频处理芯片等。

这里面,主控MCU位于核心位置,其余则作为接口类芯片环绕在周围。

在供给需求双重利好影响下,今年AIoT芯片公司的股价都非常强势。

比如布局汽车、家电SoC的全志科技,家电MCU龙头中颖电子,音视频主控SoC龙头瑞芯微,WIFI MCU龙头乐鑫科技,布局汽车MCU的芯海科技等等。

之前君临已经分析过芯片上游设备、材料,借着AIoT的东风,咱们这次把视角往下游转移,关注下智能控制器

智能控制器是家电、智慧家居、电动工具、汽车等各类终端产品的核心控制组件,堪称“智能化社会的大脑”。

智能控制器通过集成芯片、PCB等元器件,实现自动控制、传感、通信、显示功能,提高终端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以电饭煲为例,传统机械控制器只能进行线性温度控制,即实现把饭煮熟这一基本功能。

而嵌入了多种智能控制器后,电饭煲简直能玩出花来。

比如,以MCU为核心的智能控制器,可以实现在不同温度阶段保持不同的升温速度,使米饭达到最佳口感。

通过集成传感、通信、显示等其他模块,电饭煲还能实现语音控制、远程预约、食材识别、智能菜谱等功能,可玩性都有点溢出了。

讲到这里,估计有老铁会觉得,不就煮个饭吗,要那么多功能干啥,我就喜欢朴实无华的传统电饭煲。

这么说吧,科技会不断创造出人类的需求,手机最初的作用是通信,智能扫地机刚出现的时候也被大多数人当成鸡肋。

新事物出现后,大众从一开始的忽视,到后来的真香,会有一个从分歧到一致的过程,而机会往往蕴含其中。

2

随着AIoT的发展,终端产品功能日渐丰富,需要更多智能控制器来进行功能实现,智能控制器的价值量也在不断提升,行业迎来量价齐升趋势。

从需求量的角度看,单一产品使用控制器的数量有提升空间。

以冰箱为例,很多款式在门板上增加了触控和显示功能,需要配套触控、显示控制器,节能技术需要变频控制器,大功率电器还需要配备电源控制器。

因此相比传统家电,智能化家电所需的控制器数量有明显增加。

此外,电动工具也是智能控制器重要的应用领域,引入锂电池作为动力后,有绳工具向无绳电动工具升级,会带动充电、电池保护等智能控制器需求。

智能化渗透率的提升,带动更多终端开始使用智能控制器。

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也愿意尝试智能化产品,智能扫地器、洗地机的大卖就体现了这一点。

苏宁大数据显示,智能冰箱产品销售占比超过35%,饮水机智能化率接近30%,电蒸箱、净水器等产品智能化率高达80%以上。

汽车电子、智能家电和工业设备是智能控制器的主要应用场景,占据市场规模近50%,其中汽车电子、家电的需求规模均超过千亿。

跟MCU芯片类似,国内企业智能控制器产品以消费和工业为主,汽车电子产品的份额很少,主要依赖进口。

未来,智能控制器厂商机会一方面在于抓住家电、工业智能化的趋势,提高渗透率,另一方面在于开拓汽车电子市场,实现国产突破。

3

近年来,随着智能终端品类日渐复杂,智能控制器性能要求提升,专业化分工趋势明显。

由于毛利率较低,下游整机厂选择将智能控制器业务外包,专注于终端产品业务。

以国内家电行业为例,家电行业平均毛利率达到33%,海尔智家的水家电、老板电器的油烟机、爱仕达的厨房电器等产品毛利率甚至超过40%,利润空间广阔。

相比之下,智能控制器平均毛利率较低,平均不到30%,这就使得家电厂商纷纷选择外包,给了控制器生产商发展机会。

与芯片不同,国内智能控制器厂商发展速度很快,基本不虚国外同行。

一大原因是智能控制器属于非标定制化产品,往往依托于下游发展,需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而我国家电产业发达,拥有美的、格力、海尔等一批世界级家电企业,快速带动了智能控制器行业发展。

另一大原因是国内厂商有“工程师红利”,中国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和德国1/4,智能控制器厂商人均薪酬仅为发达国家1/3水平。

因此,拓邦股份和而泰朗科智能振邦智能等国内企业抓住机遇,不断提升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实现了产业链东移。

国内竞争格局上,呈现和而泰与拓邦股份“双龙头”格局,两家公司客户众多,在经营规模、盈利能力、技术研发实力上,都远远领先其他对手。

目前,整体行业集中度在不断提升,2014年,拓邦股份、和而泰、华联电子、和晶科技、朗科智能等公司的营收差距还不大,到2019年,拓邦+和而泰的份额就超过了55%。

智能控制器企业客户众多,手头订单充沛,产销率常年接近100%,产能基本不能满足销售需求,扩产就成了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和而泰、拓邦分别在14、15年就开始大量募集资金,扩充产能,随后营收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对手,奠定了龙头的位置。

目前来看,国内智能控制器行业的规模效应越来越明显,将继续维持强者恒强的局面

本次MCU涨价潮,实际上也加剧了智能控制器厂商分化。

以拓邦为例,其在投资者问答中表示,面对MCU芯片缺货情况,公司成立了专业的团队进行产业链研究,通过提前备货、集中采购以及与下游大客户的联动,获得了优先分货权。

一季度业绩上,拓邦实现了2.4亿净利润,环比增长近40%,明显超过其他企业。

中小企业的议价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与头部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芯片供给短缺背景下,拓邦、和而泰等大企业具有优先权,本次MCU缺货潮强化了龙头企业优势。

之前也提到,国内企业的营收主要来源于家电、电动工具这两大领域,而汽车和工业的市场份额较小。

拓邦股份的产品主要涵盖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工业控制及锂电池行业,汽车电子行业还未涉及,其中家电及工具占比为78%。

相比和而泰,拓邦的优势在于电动工具,2020年营收为19.07亿元,市占率为7%,处于绝对龙头地位,并且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占率。

除了电动工具智能控制器,拓邦还拥有电机和锂电池业务,可以提供“电机+电控+电池”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电动工具“油转电”和“无绳化”。

因此,拓邦在电动工具领域优势明显,国际电动工具巨头TTI也是拓邦的第一大客户。

为了进一步实现“电机+电控+电池”协同效应,拓邦今年6月份宣布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 10.5 亿元,用于扩大电机、锂电池产能。

项目建设期两年,最快于2023年投产,预计拓邦未来两年仍将保持30%以上的营收增速。

比起拓邦在电动工具领域的强势,和而泰重点发力汽车电子,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相较于家电和电动工具,汽车电子是一个空间更大的市场,而且国产化率极低,潜力非常巨大。

和而泰在上市之前已经布局汽车电子业务多年, 2019年投资设立了汽车电子相关子公司,产品包括汽车散热器、冷却液加热器、发动机力变器、引擎风扇等智能控制器。

和而泰跟知名厂商博格华纳、尼得科等客户合作,获得多个订单,涉及奔驰、宝马、吉利、奥迪、大众等品牌。

今年一季度,公司又接到了新的汽车电子订单,将在未来5至6年间进行交付,目前在手订单总量超过70亿元。

在汽车产品领域,和而泰先发优势明显,2023年汽车业务贡献将超过10%。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拓邦、和而泰两家龙头除了规模上领先,还在不同领域拥有很大优势,前者重视电动工具,后者发力汽车电子。

过去五年,拓邦跟和而泰营收复合增速都超过了30%,属于高成长公司,预计到2023年之前,两家公司依然会维持高速增长态势。

由于多了汽车电子和芯片业务,和而泰未来更有想象空间,因此市场给的估值也更高。

但从一季度的情况看,拓邦在缺芯情况下表现更好,对供应链的管理和毛利率都要略强一些,发布的中报业绩,拓邦的增速也高于和而泰,具有估值优势。

在AIoT持续爆发的当下,家电、电动工具智能化渗透率不断提高,汽车智能化也开启了国产替代空间,国内的智能控制器产业无疑还拥有非常广阔的未来。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