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条“卖水”大赛道
新时代再提“举国体制”,前面有个“新型”,而新型的前提是“市场经济”。
所以“十四五”规划里,既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又突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基于此,作为投资者,应该认识到A股未来投资的产业趋势,其实无比清晰。
概括起来就是“科技、内需、绿色”。
过去10年,中国的科研经费从7063亿快速增长到2019年的217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3.3%。
如此令人心潮澎湃的增长,让人不得不联想起加州金矿的典故。
为科研提供服务,这个卖水的故事,一定精彩纷呈。
2015年,轰轰烈烈的中国药审改革启动。
创新药研发被鼓励,药审中心地位大大加强,行业造假风气被清算,体制机制障碍被破除。
改革红利下,中国创新药迎来了波澜壮阔的发展时代,新药IND申请数量出现持续井喷。
在这一历史行程中,药物研发的“卖水人”。
诸如泰格医药、药明康德、昭衍新药等一大批CXO企业脱颖而出。
CXO企业向下游药企“卖水”,被充分证明是一门好生意。
那向CXO企业“卖水”,会不会也是一门好生意呢?
逻辑上推演,答案是肯定的。
但事实上,两者可以类比,但不一定雷同。
此卖水非彼卖水。
前者CXO企业向下游的药企提供服务,是研发新药,有大量工程师来进行重复试验。
更像是高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既依赖较为完善的药化能力、化工产业基础,更依赖低成本、高素质的工程师红利。
后者向CXO企业提供的既有服务,也有产品,总体上以产品为主。
更偏向高技术的制造业和商业流通企业。
如果说CXO企业卖水更像是“卖人”,那么向CXO企业卖水则更像“卖货”。
为方便叙述,后文就用卖水和卖货来区别两个行业。
而且“卖货”的的空间,远比“卖人”更广。
因为“卖货”不仅服务于CXO企业,更广泛服务于生物医药、化工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环保、食品日化、分析检测、智能制造等众多领域。
具体来说,货主要分为:
01
科研试剂
即实验过程用到的化学、生物、分析、材料等试剂,属于消耗性材料,使用频率最高,品种繁杂,光是常备的就有30万个SKU。
泰坦科技的电商店——“探索平台”,有大量SKU
来源:官网
02
实验耗材
同样为消耗性材料,如安全防护、液体处理、生物培养等
03
仪器设备
属于实验室基础投入,如纯水机、恒温箱、色谱仪、PCR等,单价高,对维修服务要求较高。
这种面向专业消费者的货物, 还需要服务支持。
通常包括实验室设计、装修施工、设备安装、日常维护等整体解决方案。
就“卖人”来说,中国一是有工程师红利;二是有后发优势,少走很多弯路;三是临床试验依赖本土人脉,发展较快。
而“卖货”,由于发展较晚,且制造业需要积累,还处于发展初期。
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是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6年。
德国默克刚收购的全球最大科研试剂公司Sigma-Aldrich,前身更是成立于1946年。
美国丹纳赫创立较晚,但也是1969年。
巨头们在这条赛道上耕耘几十年,国产货还处于有没有的萌芽阶段,显然不是一个段位的竞争者。
国内科研试剂市场,目前90%的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
国产货呢,还处在“进口替代”或“复制仿制”,自主开发的原创性试剂很少。
而且试剂质量有待提升。
因为试剂的生物活性与生产工艺、环境、质量控制等因素高度相关,国内的技术积累要弱的多。
不过,像许多行业一样,这个行业最初也是从“买办”开始,通过代理国外品牌切入市场。
但有想法的企业家,不会甘心一辈子做买办。
掌握客户需求,摸清产品套路后,就开始仿制,要分田单干。
大体而言,“卖货”这个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01
产品种类多
首先,行业下游应用范围广,决定了客户五花八门,需求千差万别,所以产品品类合计上百万种。
其次,客户五花八门,但单品销量小,意味着客户也非常分散、零碎。
本质上,是个高度“长尾化”的行业。
02
供应链能力要求高
产品和客户分散的“双碎片化”结构,这种“长尾化”,天然适合走电商渠道。
阿拉丁的电商产品页面 来源:化工仪器网
例如赛默飞,他能提供100万个SKU,有6成通过电商销售。
所以,这个行业有点像升级版的京东商城。
京东的物流的特点是快,需要仓库前置,靠近客户,快速响应,这点是基本。
同时,科研试剂耗材还有特殊需求,比如对温度、湿度、通风,需要根据科研试剂的产品特性,储存在适宜的环境下。
运输也比较特殊,因为科研试剂有些属于危险化学品,物流还需要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
换言之,对供应链管理的能力要求很高,资产相对就比较“重”。
03
品牌光环明显
全球龙头公司由于进入科研服务行业较早,积累了稳定成熟的工艺技术。
因为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较好,得以在相对封闭的学术圈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
而发展较晚的国内企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科学家要在顶级期刊上发文,最稳妥的选择就是口碑良好的品牌,价格不是重点考虑因素,科学家不会去冒“一个试剂搞砸试验”的风险。
在这行,没有靠价格战弯道超车的可能。
所以这种专业产品的品牌光环,其背后的本质,就是产品质量口碑的日积月累,实现的心智占领。
那么话说回来,行业的三大特征,实际上就是行业的三条护城河。
近两年,国内有两家科研服务企业,泰坦科技和阿拉丁,相继在科创板上市。
下文我们就结合这三点护城河,来分析这两家发展路线迥然相异的公司。
泰坦科技成立于2007年,走一条龙式的科研服务商路线,更类似赛默飞。
那么赛默飞是什么路线呢?
赛默飞从分析仪器起家,后续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尤其是1980年上市后弹药充足,18年间完成了200多项收购。
看起来是并购公司,实际上是收购SKU。
从试剂到耗材,从电化学分析仪到质谱仪等大型仪器,从细胞培养到生物反应器等,还有基因测序。
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还统统包邮。
海量的产品种类,对下游客户意味着一站式采购体验,带来更强的客户粘性。
泰坦科技的一条龙,经营特点上就像赛默飞,主打就是“全”,不断扩充SKU。
主要是两条腿走路:
一是代理,就是代理外资品牌,且不断新增代理品牌,建立客户关系。
二是自主品牌,有了客户,就相当于有了流量,就可以像沃尔玛那样搞自有品牌卖货了。
自主品牌由泰坦科技研发设计,采用OEM代工生产,毛利率远高于代理产品。
2013到2019年,泰坦科技营收与归母净利的复合增速分别达到43.1%和44.6%。
2020年营收和利润分别是13.8亿和1.0亿,分别同比增长21.0%和38.4%。
增速和利润都在放缓。
更值得注意的是毛利率,最高也不过25%,看起来一点也和“科研”不沾边。
要知道,他对标的赛默飞,毛利率约45%左右,净利率更是高达18%。
所以君临有点纳闷,这货到底是如何混上科创板的?
其实也不奇怪,无论是京东,还是沃尔玛,毛利率都不高。
因为这两者,本质上都是商业流通企业,拼的是高周转。
有趣的是泰坦科技的IPO,申报稿描述“核心技术”,玩了文字游戏,将“卖货”包装为“专业技术集成”。
所以说泰坦科技学赛默飞,学艺还不到家,只学到第一、二条护城河。
要拿下第三条,提升毛利率,还需要在研发和制造,打造自主品牌上下苦功。
但很可惜,泰坦科技虽然营收在往上走,但研发投入却在往下走。
最近三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35%,3.24%和3.01%
此外还让人不满意的是,泰坦科技的自主品牌,基本依靠OEM代工生产,尽管毛利上去了,但质量控制上存在不确定。
如果说泰坦科技是“贸工技”的话,那么阿拉丁就是“技工贸”。
成立于2009年的阿拉丁,尽管这个奇特的名字的寓意,是像灯神一样为客户满足愿望——提供其想要的东西。
但实际上,阿拉丁有点名不符实,并没有先走第一、二条路,扩充SKU。
而是默默耕耘第三条路,聚焦于科研试剂,选了一条相对难走的制造路线,主打“精”。
目前阿拉丁的产品种类超过3.3万种,而泰坦科技则是60万种。
2019年,阿拉丁营业收入中的94%,来源于科研试剂。
其中“生化环材”,即高端化学、生命科学、分析色谱、材料科学四大领域的收入占比分别为56.71%、18.15%、12.39%、6.77%。
阿拉丁的自主试剂产品,在国内还是有较高知名度的,部分产品做到国内领先,一定程度上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国产替代。
所以阿拉丁连续7年被评为“最受用户欢迎试剂品牌”,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化学试剂行业十强企业”。
产品好,价格就高,阿拉丁的毛利率保持在70%左右。
这与研发投入大有关系。
与同行比起来,尽管绝对值不高,但研发费用率还是相当可观,符合科创属性。
来源:阿拉丁招股书
2012到2019年,阿拉丁营收与归母净利的复合增速分别为22.7%和24.4%
2020年,收入2.34亿元,增长11.74%,归母净利7443万,同比增长16.86%
与泰坦科技比起来,阿拉丁营收规模虽小,但业绩增长走势平缓。
据招股书披露,2017到2019年,阿拉丁市场占有率分别为0.17%、0.2%及0.22%。
几乎微不足道。
在需求端格局良好的情况下,阿拉丁在强敌环伺下的增长。
显示了钻研技术的孤独,“技工贸”的艰辛。
2020年,赛默飞营收322亿美元,德国默克营收175亿欧元,美国丹纳赫营收220亿美元。
与巨头比起来,国内企业的营收,几乎微不足道。
对国内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
在巨头的重重围困中,中国企业要突围,并非易事。
但我们认为在当前高度重视基础科研,实现自主可控,科研服务行业的实现IPO上市,就开了个好头,水大鱼小,前景诱人。
回顾巨头们的发家史,其三条护城河的构建,并非是“一二三”,而是“三一二”,即:
一是专注技术门槛高、需求量大的某一细分品类,做精做强;
二是极度重视并购,高度依赖资本市场,在高增长和新兴市场不断扩张;
丹纳赫的并购更为夸张,30年并购400多次
来源:丹纳赫官网
三是精细化运营,重视周转率和现金流管理。
如此,才可以实现一个正循环:
首先是高毛利核心业务收入增长;
其次带来强劲正向经营现金流,叠加融资,强势并购SKU,再推动收入增长。
如此往复。
按照巨头发展的逻辑,理论上阿拉丁的模式更为相似。
因为有联想和华为的对比,可能各位读者会得出“技工贸”更好的结论。
但君临认为,以目前国内企业尚处发展初期,尚处“求生”的现实情况看。
两种模式可能有道德上的高下之分,但商业模式上并无优劣之别。
泰坦科技既然走“一二三”,那就主要看营收扩张情况,关注营运效率指标;
阿拉丁走“三一二”,那就主要看利润增长、关注研发和产品。
不过目前市场倒是更关注泰坦科技,其估值也大大高于阿拉丁。
当然,两者估值都不低,参考CXO行业的高估值,市场爱屋及乌,明显对卖水乐观过头。
但与较为成熟,且已具有规模效应的CXO行业比。
两者经营还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现在不是介入的好时机。
但行业是个“国家意志”+“国产替代”的长逻辑,符合“长坡厚雪”的特征,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我们认为可以长期跟踪,未来一定会有合适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