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从煤炭向新能源上游蔓延!
1
7月以来,市场乐观情绪渐渐消退,转向震荡调整之势,经济复苏结束了吗?
君临认为,下行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带来:
第一,各地疫情散发,消费衰退担忧再起。
7月以来,6省15地接连出现疫情,新冠病毒就像牛皮藓一样,阴魂不散,这对消费板块带来了较大打击。
第二,7月底美联储加息临近,海外衰退交易加速。
7月26日,美联储将召开议息会议,市场对于加息75个基点的预期强烈。
一旦落地,经济衰退更进一步,全球大宗商品的下行走势将加速,资源股将继续被抛售。
第三,周末欧洲和日本政局动荡,不确定性增加。
周末海外政治混乱,英国首相约翰逊宣布辞职,同时安倍晋三在进行演讲时遭遇枪击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这两件事,背后反应的是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出了问题,社会内卷加剧,这跟欧洲和日本货币今年大幅贬值的趋势是一致的。
短期或许只是情绪扰动,但长期来看,必然导致海外消费的下滑和贸易壁垒的增加,这对出口板块不是个好消息。
第四,连续两个月大涨之后,A股的全球估值优势消失了。
在4月底的时候,万得全A、上证指数、创业板指PE分位数分别低至23.2%、14.7%、27.4%,沪深300的PB分位数甚至达到了历史性的1%以下。
对比一下,当时美股的估值,道指、标普500、纳斯达克指数PE分位数分别高达84.2%、65.8%、34.6%。
当时A股不仅相对自身便宜,相对美股的估值优势也非常突出,因此吸引了外资精明的目光,5月以来外资流入高达一千多亿元。
但现在呢,这种估值优势已经大幅拉近。
上周创业板的PE分位数61.4%,更是大幅高于纳斯达克指数的PE分位数17.2%。
第五,国内政策宽松持续性的担忧。
上周央行持续5天开展30亿元逆回购,这是很罕见的情况。
要知道,2010年以来,单日逆回购低于100亿元仅有19次,这是否说明政策宽松要告一段落了呢?
结合我国高层偏谨慎的政策取向来看,不排除这个可能性。
毕竟上半年的停工停产危机,目前看已经走出来了,并且猪肉开始有涨价苗头了……
货币宽松缓一缓,未尝不是好事。
2
在以上原因中,近期最值得警惕的是资源股的下跌。
自6月份以来,资源股的下跌一浪接一浪,正在不断从核心板块向外围扩散。
第一波,油价和铜价,率先拉开下跌大幕。
6月下旬,美联储加息75BP,为28年来最大幅度,以应对失控的通胀水平。
油价和铜价率先跳水,并且跳水的幅度最大。
近一月,原油、天然气、铜和棕榈油等商品价格分别回落13.66%、33.43%、18.96%和31.82%。
这些商品的共同点在于:海外是需求大头,因此价格由海外市场决定,海外经济衰退对它们的打击尤其大。
第二波,煤炭和钢铁等黑色系商品跟跌。
煤炭和钢铁的需求,主要来自国内,因此价格由国内决定,国内的经济复苏对它们的需求带来了一定支撑。
但资源品毕竟是互相传导的,石油需求下跌,煤炭也会跟着跌。
近一月,动力煤价格最具韧性,仅下跌2.10%,但焦煤、螺纹钢等商品跌幅均超10%。
第三波,或许要轮到新能源上游的锂和硅了。
锂和硅的下游主要是新能源车和光伏,中国是全球生产制造的大本营,景气度正处于历史顶点。
从商品价格来看,目前都处于高位,未有明显的下跌。
但今天的相关板块股价,都出现了大幅抛售,恐慌已经开始蔓延。
这种没有明显基本面信息的下跌,要么是板块估值已经处于泡沫状态,一点风吹草动便草木皆兵。
要么是有产业链内部的人提早嗅到风险,开始撤退。
目前还很难评估,但一般来说,估值过热的情况下,股价的下行总是早于基本面的。
上周,新能源相关板块的换手率、成交额和估值水平,都已经接近去年12月的水平。
相对来说,锂电板块由于今年下游需求超预期,估值相对合理之外,光伏和风电都属于明显高估。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个时候还炒新能源是没有道理的。
3
从历史来看,上游资源股的下跌,必然会迎来下游消费股的上涨。
2011年,欧债危机,海外衰退。
当年3月-12月,铜价跌幅20.27%,油价跌幅9.03%,螺纹钢跌幅12.2%。
同期,A股也处于四万亿退出的衰退周期中。
不过,食品饮料跌幅-7.46%,是申万一级行业中表现最佳的行业,其中白酒是申万二级行业中唯一取得正收益的板块。
2014年,美国页岩油革命,能源价格战爆发。
2014.8-2015.3,布油价格下跌65%,天然气下跌50%,金属现货指数下跌38.7%。
同期,A股处于货币宽松带来的水牛行情中。
除了当年热炒的计算机板块涨幅235.5%一马当先,建筑装饰(227.1%)、非银金融(186.1%)分别排名第二、第三。
2018.6-2020.4,又一轮海外衰退,大宗商品熊市。
这轮长达两年多的大宗商品熊市,跌幅漫长而惨烈,尤其是疫情初期罕见的负油价,让人印象深刻。
同期,白酒、调味品、美容护理和生物医药行业领涨大市,饲料、装修建材、塑料行业的涨幅同样靠前。
为什么资源股的下跌,必然会带来消费股的上涨呢?
原因主要是三点:
第一,原材料成本下降,利润率上升;
第二,油价下跌带来的运输成本下降;
第三,海外衰退过程中,资源股和出口股的业绩下跌,导致资金涌向内需消费股。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估值切换也不会完全复制历史。
比如在当下,新能源车得益于政策加码与技术的进步,内需大爆发,中短期内估值仍将高高在上。
地产板块虽然会逐渐回暖,但房住不炒的政策框架在,似乎也很难出现十年前那种火爆局面。
但不管怎样,大方向在此,投资是需要耐心的。
重点关注:食品饮料、免税旅游、医美化妆品、消费医疗、家电家居。
参考:
研究报告:东兴证券-A股策略专题报告:焦点从全球衰退转向国内复苏-220710
研究报告:财通证券-A股策略专题:大金融回归-220710
研究报告:国海证券-策略专题研究报告: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哪些行业有望受益?-220710
研究报告:东北证券-策略专题报告:结构性行情和新能源主线能否持续?-2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