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时间的朋友?有这一招就够了
01基金总回报≠投资者回报
基金投资中,大家常有这样的体验——虽然自己选购的基金过往业绩表现很好,但是自己在这只基金上并没有赚取到同等的收益。这种“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象已成为投资界的痛点。
这背后往往伴随着人的本性——投资者无法控制贪婪与恐惧,频繁在市场大涨的高点买入,在市场低点退出或者定投“断供”。人是感性的动物,难免会受到市场波动和周期情绪影响。可以说,自从资本市场存在以来,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在重复着“追涨杀跌”的故事。
如何解决这一“悖论”,在基金赚钱的同时,让基民也赚到对应的收益?
据wind数据统计,近些年带持有期的基金数量快速增长,近8年复合成长率高达54.91%。越来越多的基民意识到,持有期基金能或许是一种优质的选项。
数据来源:Wind,2011.1.1-2021.8.12市场过去表现不代表未来情况,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那什么是持有期基金?持有期基金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
02约束时间变量,提升基民收益
持有期基金,就是指在持有至约定期限后,可随时赎回的基金。
普通基民很容易把持有期基金和定开基金搞混,不知道他们有什么区别。
一是,持有期基金申购没有限制,只要基金是开放买入的,可以随时申购,而定开基金封闭期内不能申购;
二是,持有期基金是按照申购份额逐笔分别计算持有期,而定开基金只有在开放期能赎回,不按投资者的交易时间逐笔计算可赎回时间。
给大家举个例子:
持有期基金
小李今年1月1日买了10万元一年期持有期基金A,9月1日又买了5万元该基金。那么10万元对应的份额最早在明年1月份可以赎回,而明年1月份时,5万元对应的份额还没有到一年,不能赎回,要等到明年9月份才能赎回。当然,小李可以选择明年1月份不赎回10万元对应的份额,等待合适的市场时机再随时赎回。
定开基金
小王今年1月1日买了10万元一年定开基金B,基金进入封闭期后,尽管期间小王收到了年终奖,想继续投资这只基金,但是封闭期的基金不支持交易,只能投资其他基金。一年后基金B进入5个交易日的开放期,在这期间,小王可以选择赎回一部分份额,或赎回全部份额。当然,也可以继续投资。但是过了开放期,基金就会再次进入封闭期,不支持交易。
这样一对比,持有期基金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同样是封闭型产品,同样能够达到管住追涨杀跌的手、减少频繁申赎的目的,但是持有期基金的客户体验感就好多了。持有期基金能让你稳住心、管住手、约束住时间,你会发现收益或许自然就提升了。
03持有期基金的五大优势从投资人角度来看
避免追涨杀跌,提升基金持有体验
在持有期内,基金不能赎回。这就限制了投资者的交易,投资者不容易受到短期行情剧烈波动的影响,不容易一时“上头”,出现非理性的申赎操作。投资者更容易坚守长期投资理念,获得长期持有的良好投资体验。
我们以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为例进行测算,随着持有期限从3个月到5年,正收益概率从60.68%提升至89.06%;平均持有收益从5.29%提升至65.56%。
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持有3个月到5年的收益率
数据来源:Wind,2006.1.1-2021.3.31
市场过去表现不代表未来情况,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所以,如果投资者对流动性的要求不高,闲置的资金在可预见性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动用,持有期基金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对流动性需求更加贴心
持有期基金介于定期开放和普通开放式基金之间,持有期锁定过后就可以随时赎回,避免了投资者未及时申赎而只能再等下一次开放期的麻烦。
允许申购,支持定投模式
持有期基金允许投资者在开放日进行自由申购,对于基金管理人放开定投功能的基金产品,投资者可以采用定投模式,不断追加投资,平滑成本,实现投资的“微笑曲线”。
从管理人角度来看
基金规模相对稳定
持有期基金的锁定限制,使得基金规模得以保持现对稳定。能够规避短线投机基金的快进快出给基金带来的流动性冲击。
有助于基金经理投资
持有期基金在一定期间内保证了基金份额的相对稳定,有助于基金经理长远布局,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可以相对从容地进行整体资产配置,有利于获得更好的业绩。
04
总结
基民如何克服人性,避免追涨杀跌,做时间的朋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选择专业机构优秀管理人的持有期基金,比如嘉实远见精选两年持有期混合、信达澳银匠心臻选两年持有期混合
持有期基金的特点:
一般来说,申购没有限制;
未满持有期的份额不允许赎回,满持有期后可赎回;
不同时间买入的份额会逐笔锁定,逐笔计算到期时间。
最后还是要提醒投资者:由于在持有期内无法赎回,在投资持有期基金时要提前规划好自己的现金流需求。同时,由于市场行情多变也不能忽略持有期内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
END风险提示:本内容所述观点仅为投研观点,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或要约邀请。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管理人或基金经理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请您在投资决策前详细阅读基金合同、风险揭示书等法律文件,谨慎作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