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持有多少基金算是财务自由
最近看到了麻省理工的一个学者威廉班根在一九九四年提出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说,如果你有一笔可投资资产,把它投资于指数基金,然后每年从中提取百分之四点二左右的资金。如果你取出的这百分之四点二的钱能够完全覆盖你当年生活必需的开支,那么就可以说你就通过拥有这一笔投资实现了财务自由。因为你的被动收入大于的生活必须开支。
理论上来说,股市的长期回报率是大于百分之四点二的,所以每年取出百分之四点二的钱。这一笔可投资资金是永远不会被取完的。
我们来举个例子,假如你有五百万的可投资资产,那么只要你每年提取的资金,也就是五百乘以百分之四点二等于二十一万元,足以覆盖你的生活开支,那你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根据这个准则,我们就可以去计算出属于自己的财务自由金额,就是你需要攒到的投资本金,就等于你的年必须开支除以百分之四点二。比如说如果你想要每年开支十万元,那你需要的可投资资产就是十除以零点零四二,也就是二百三十八万元。
看到这个说法之后,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它直接为我们通往财务自由的路指明了一个方向。
然后我就在想为什么是百分之四点二?如果在美国这个数字是百分之四点二,那在中国这个数字应该是多少?
首先我查了一下,近二十年来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那分别是百分之五点零四和百分之八点五。
如果这两只指数基金我们各投一半,那么大概平均下来的年化收益率在百分之六点七左右。那聪明的你可能会在想,每年的收益率都有百分之六点七,那我不是只需要把每年的开支金额除以百分之六点七就可以了吗?
比如说我今年投资三百万,一年之后就是百分之六点七的收益率,大概就是二十万元。那我取出来之后花掉,那我不是还有三百万元的本金吗?第二年不是还能取二十万吗?
但是其实呢你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如果在第二年你还想获得和前一年同等消费水平的生活的话,第二年你需要取出用于开支的钱其实应该是20*(1+通胀率)。就比如说去年物价上涨了5%,那今年 你就要取出20*1.05,也就是21万元。
再然后我大概看了一下,美国近三十年来的通货膨胀率,最高是在百分之五,最低是在百分之一。但在威廉班跟这位学者提出百分之四点二理论的时候呢,大概是在百分之二点五左右,那这个数也是近三十年来的一个平均水平。
那很巧的是,美国指数基金的长期平均年化收益率大概是6.7%,而我们刚刚说的通货膨胀率是2.5%,二者相减正好就是威廉班根提出的4.2%。虽然我并没有找到他的这个论文原文,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得出这个数字的,但我个人感觉这个4.2%应该差不多就是这么来的,就是用股市的一个长期平均年化收益率来减去平均的通货膨胀率。资产每年增值百分之六点七,那你取出来的钱确实就应该比增值的部分少一点,因为这样的本金就会增加一点。那第二年增加的本金带来的收益,刚好就应该去覆盖通货膨胀增加的这个支出金额。
那下一步我就想把这个公式套用到我们中国的情况里,看一下,如果在中国,我们要通过投资指数基金来实现财务自由需要多少钱?
首先我们就要知道中国的指数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是多少了。查阅了一下上证五零指数和沪深三百指数,近十七年来的年化平均收益率,分别是7.78%和8.75%。
为什么是十七年呢?
因为上证五零指数是二零零四年一月一号才开始编写的。那如果也是各投资一半的话,大概平均的年化收益率就是在8.26%左右,没想到吧?居然比美国的指数基金收益要高哦。但如果你投的是这些年一直在三千点左右徘徊的上证指数的话,那确实收益就会低很多了,所以指数的选择也是比较重要的。
有了收益率之后,我们就需要再了解一个通货膨胀率。在中国主要的参考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那我把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之后的一九九五年到二零二零年的通胀率进行了平均,大概就是2.81%这个数字,不过关于cpi其实争议是非常大的,有坊间传闻呢我国的真实通胀率大概可以达到7%。
我个人觉得7%应该是没有的,但确实应该会比2.81%是稍微高一点的。我自己估算的话呢4.5%左右应该差不多(这个完全是我个人拍脑袋的想法,没有任何这个严谨的求证在里面)。
如果我们用8.26%去减去4.5%的话呢,得到的就是3.76%,也就是说用我们的年所需开支除以3.76%,大概就是我们要达到财务自由所需要拥有的投资本金。
那我在这里为大家列了一张表,大家可以看一下不同的年开支金额对应的基金资产的大小。
比如每年要支出十五万元,那差不多你就需要有四百万元的指数基金的资产,然后每年去取出一个3.76%。
但是大家也看到了,这个数字对于通胀率非常非常的敏感,但是通胀率又是那么的让人琢磨不透,所以也只能是一个参考结果。如果大家对这个话题有什么看法呢,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