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怎么投资?基金经理回答十问

支点财经 2023-01-30 07:54

无论从个人投资、产业升级还是经济发展来说,今年都是新的开始。


1月28日,大年初七,兔年第一个工作日,蚂蚁财富推出了一档新年理财直播节目《基民开年十问》,主持人开门见山问出了广大基民的心声:

2022年亏成这样,基金公司有责任吗?你们如何定义所谓的中低风险?年轻人到底能不能靠基金养老?今年市场会是新的开始还是重蹈覆辙……

面对犀利的提问,来自富国基金、招商基金、国泰基金、银华基金、财通资管的5位基金经理现场作答,试图为基民们拨开云雾。

Q

问题一:2022年的投资收益,对基金经理来说应该怎么评价?亏成这样基金公司有责任吗?

2022年“黑天鹅”特别多,基金经理都是崩溃的,投资框架被打得稀碎。虽然2022年是亏损的年份,但往前看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相信基金经理还是有跑赢市场、帮基民赚钱的能力。


基金经理要出业绩,一方面靠宏观经济走势和股市大环境,另一方面也受到基金合同的约束,哪些可以投、哪些不可以投,最后还要看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不断加深对宏观经济、产业周期、股市行情等内在逻辑的研究和理解,优化投资框架,提升投资能力。


当然,如果投资能力不行,跑不赢基金产品的业绩基准,也跑不赢大部分同行,排名落后,那确实是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的责任。行业里出现过基金经理被撤职,回去做研究员的情况。有的经过“再造”重新出发,也有的离开了这个行业。

Q

问题二:实行新的防疫政策后,2023年市场会是新的开始还是重蹈覆辙?

2022年宏观政策出现了比较大的优化,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人们从紧张、囤药,到后来“阳康”、憧憬正常生活。我们要学会与病毒共存,调整生产和生活方式,2023年会是充满希望的崭新开始。


商界开始活动起来,多地政府牵头组织企业出海抢订单;个人层面制定新的计划,线下消费、交通出行复苏很快;企业收入增长,股市基本面会更加扎实;产业政策、货币政策都提供了很好的“托举”。

Q

问题三:2022年基金业绩不好,2023年可能好吗?

分析投资框架,包括几个方面:盈利、流动性、风险偏好。其中盈利这个角度,我们需要梳理和寻找投资机会。目前消费开始复苏,但高度有限,因为2019年之前中国居民的消费意愿也是慢慢向下走,又经历了疫情三年,居民忧患意识还在,还是会有一部分人谨小慎微。食品饮料和医药,都属于大消费板块,我们更看好医药行业;还有一些可选消费,比如旅游和影视,也会迎来复苏机会;另外,汽车板块也是一个促消费的抓手。2022年很难受,难受的结果是A股估值在历史上处于偏低水平,所以今年即便是小幅的改善,对于估值偏低的市场而言都是一件好事。2023年大家在操作上可以稍微积极一些。

Q

问题四:“后疫情时代”,医药行业会有变化吗?

短期来看,医药企业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业绩将是相当不错的。中长期来看,以消费医疗为代表的公司股价会有比较快的反弹。事实上,如果掐掉疫情的影响,医药板块长期的成长逻辑并没有发生改变,如创新药、中高端医疗设备等。客观来讲,疫情也强化了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和地位。


再看一个数据对比,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不到8%,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据为10-12%,因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居民财富不断增长,医药行业的反弹比一般消费行业更强,中长期成长应该非常强劲。

Q

问题五:很多人为了稳妥,只买中低风险理财产品,但还是亏,你们如何定义中低风险?

2022年资管新规政策落地,理财产品净值每天波动在所难免,因此尽管是中低风险,偶尔也会出现阶段性或短期下跌。只要没出现极其恶劣的金融市场动荡,净值经过一段时间会恢复上涨。过去,这个现象被掩盖,经过多年来的投资者教育,大家已经逐渐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希望给投资者传达一种科学舒适的投资理念与习惯,去看到坚持长期投资的结果,而不是短期的涨涨跌跌。

Q

问题六:我工资不多,还应该投入基金吗?投入多少合适?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鼓励大家借助基金进入股市,如果不做任何打理,财富就会被通胀“吞噬”。如果已经做了提前布局,2023年大概率有所收获。


年轻人首先要攒点钱,哪怕每个月只有两三百元,也算积蓄。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年龄和风险偏好,建议每个月把可长期不用的闲钱的10-50%投资权益类资产,余下的放在债券和货币类资产。


投资权益类资产如果选股票或股票型基金,需要做好“下跌20%甚至更多”的心理准备。能坦然接受这一点的投资者可以把目标定得稍高一些,但多数人不能接受,导致投资目标与实际承受能力不匹配。

Q

问题七:年轻人为什么要从现在开始规划养老?我到底能不能靠基金养老?

养老要趁早,但不要焦虑。个人养老投资和普通的基金理财有很多区别。养老投资周期非常长,更适合叫生命周期投资,每个人都有这个需求;养老投资有非常强的目标,我们希望获得的退休后生活质量与退休前相比,没有明显下降,最好还能有些改善;养老投资鼓励大家每年定投,在不牺牲当下生活的前提下,获得长期的投资回报。


长期而言,基金可以满足养老的需求。养老的两大诉求是收益高一些,确定性高一些。而基金的长期收益水平在6%左右,偏股型基金的长期年化回报甚至可达15%。但是对年轻人来说,经历多个牛熊周期才能得到理想的收益。

Q

问题八:我只想“抄作业”,今年市场的热门板块有哪些?

今年不止宏观经济层面比较乐观,很多微观经济体包括各个行业都会发生很大变化。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扩大内需,如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住房改善性需求等;第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强调产业链的安全自主,在一些薄弱环节要补链强链。


我们能感受到,航空旅游、食品饮料、医美等消费链正在复苏;围绕地产产业链,如家居家电、消费建材等行业也将环比改善;信创、人工智能、工业母机等领域都有投资机会。


医药行业也是基民关注度比较高的板块,过去两年困扰医药行业的最大问题是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但是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有了积极的变化。随着疫情防控放松后政策环境友好,估值触底,基本面向上,2023年的投资机会应该更加精彩纷呈。

Q

问题九:2022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是否应该及时止损?

有很多基金经理是从巨额亏损中成长起来的。2022年大部分投资者亏损,我们也一直在讨论要不要减仓。大家对2023年充满期待,便在2022年的冬天收藏好这些种子,2023年一定会有收获。

Q

问题十:为什么总是一买就亏、一卖就涨?2023年到底什么时候入场合适?

一买就亏、一卖就涨,可能有三个原因。其一是市场原因,A股市场牛短熊长,大概只有20%的时间在快速上涨,80%的时间都在平稳震荡,很难寻找一个最好的点进场和离场,可以通过定投或拉长持有期来减少短期进出带来的损失。其二是基金原因,需要审视一下持有基金产品的特征和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与自己的投资需求是否匹配,以及多组合均衡配置。其三是投资者的操作问题。科学理性的投资方式,加上足够长的时间,会让这些波动在日后看来都不算什么。


建议基民朋友选择长期业绩优秀、经历过几轮牛熊周期、见过大世面的基金经理的产品,来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记者 吴玲整理

编辑丨刘定文 胡馨月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