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基金刘志辉:在主观和客观交织中求真

点拾投资 2022-05-25 23:56

导读:如果用关键词来概括“固收+”基金经理的特点,一般会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稳健、注重性价比、保守、均衡等等。而广发基金刘志辉,却展现了完全不一样的“固收+”基金经理气质。

他在“+”的策略上并不保守,看起来还有些极致;在回撤控制上不是通过分散配置的方式,而是试图抓住中观趋势的拐点;选股不是从性价比出发,而是将主观判断和右侧市场趋势相结合。和刘志辉交流时,我们能感受到他与众不同的投资体系以及差异化的“固收+”配置思路。

刘志辉的投资体系,强调对中观行业的把控,这背后是基金经理的主观判断和市场客观走势形成的反馈,当两者能够有机结合时,就是比较好的买入时机。我们看到,刘志辉的投资大都偏右侧。借助这套体系,刘志辉把握了2020年到2021年2月的“茅指数”、2021年5月到9月的周期股、2022年2月至今的价值股等几波大的趋势性机会。

刘志辉把宏观研究看作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宏观研究并不是去预测经济的某一个数据,而是去还原世界的真相。他把还原世界真相的这个过程比作是拼图,通过收集过滤后获得有效信息,最后拼出一张完整的图谱。

在中观研究上,刘志辉有一套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模式,他认为,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差异,会在供需模型上表现出不同的结果。比如说,当供给曲线末端是缺乏弹性的,带来供给受限的周期品价格涨幅就会比较大。而耐用品的需求弹性比较大,一旦产品价格上涨会影响销量。

在访谈中,刘志辉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是“验证”。他认为,宏观、中观、微观的研究结论,都必须要得到市场的验证。基金经理既要尊重趋势,敬畏市场,但也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落在组合管理上,刘志辉倾向于把握变化的拐点,尝试去捕捉中期趋势的机会,这也是他在“固收+”基金中控制回撤的独特方式。

我们一直强调,投资框架是多元的,特别是在多资产多策略属性的“固收+”领域,这种多元化比股票投资更丰富。每一位基金经理的体系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自己。在这一篇访谈中,大家会看到有点“特立独行”的刘志辉。

Image

以下,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刘志辉的投资心得:

1. 我的投资框架以弱者体系为根基,操作时要等待市场给出方向。以强者思路进行分析与预判,最终实现自己主观判断和市场客观走势的统一。

“固收+”投资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大类资产配置和宏观经济周期判断;第二层是中观的行业景气度判断;第三层是股价的驱动力判断, 其含义是股价如何形成对宏观与行业景气度的映射。

2. 宏观分析并不在于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数据,而是在于“在不完备的信息下,通过对经济数据、中观行业数据的抽丝剥茧,还原出尽可能接近事实本身的真相”。

3. 宏观分析就如同拼图,我们需要不同的信息和数据,才能完成完整的拼图。

4. 先有数据、再有宏观图景、最后形成资产价格走势推断,这个是宏观分析的正序。逆序思维同样是有用的,有时先观察到市场走势,进而重新去探索数据,最后形成能解释数据与市场走势的宏观图景。

5. 中观行业景气度受供给与需求力量对比的影响。周期品供给曲线末端缺乏弹性,因此周期品产能不足时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耐用品需求弹性大,因此涨价易抑制销量。而竞争壁垒低的高盈利行业容易引发新供给进入,从而导致行业盈利下滑。

6. 判断中观景气度拐点,并非仅仅跟踪行业数据拐点,因为股价通常领先数据拐点。而是从经济学逻辑出发,进行预判,等待市场走势验证。

7. 顺势而为,在市场中期趋势中持有仓位,希望能获得更好的回报。

8. 我们的阅读和思考,跟自身体系的迭代和进化是紧密关联的,只有到了某个阶段后,才能读懂,真正领会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

主观判断和客观走势的统一

朱昂:能否谈谈你的投资体系?

 刘志辉  我的投资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从2012到2020年上半年,采用的是“'强者'体系”。在这个阶段,我更多从自身的思维出发,期待市场顺应自己的想法。在市场符合我的想法时,业绩做得比较好,比如说2017年和2018年四季度。在市场不符合我的想法时,投资做得没那么顺手,比如说2018年上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

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0年底,我对自己的框架做了调整,转变为“弱者体系”。在这个阶段,我放下己见,顺应和跟随市场。在市场有趋势行情时,大体能跟上市场节奏,比如说2020年下半年。但这个体系也存在不足,比如无法很好地应对市场的拐点,无法解决仓位问题,也比较难应对震荡行情。

从2021年至今,我把此前的两个体系相结合,建立了“强弱结合体系”。这个体系以弱者体系为根基,操作时要等待市场给出方向,以强者思路进行分析与预判,最终实现自己主观判断和市场客观走势的统一。

具体而言,就是在一个趋势的前端和形成后,跟随市场,参与到中长期趋势中。一旦趋势进入尾声或高潮,就开始退出。比如我在2020年中到2021年2月参与 “茅指数”的趋势性行情,2021年5月到2021年9月参与了周期股的趋势性行情。

朱昂:能否具体谈谈你的“固收+”投资框架?

 刘志辉  我认为“固收+”投资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大类资产配置和宏观经济周期判断;第二层是中观的行业景气度判断;第三层是股价的驱动力判断。

我是学宏观经济出身,但我的投资体系并不局限于宏观本身。我做投资时会看宏观,也看中观,还看不同类型股票的驱动力和反转点。这三个层次,都是解决投资中的一个问题:景气度。具体对应的是宏观层面的景气度位置、中观层面的景气度方向以及驱动力上的景气度拐点。

宏观分析是求真的过程

朱昂:那么先谈谈你的宏观分析框架吧?

 刘志辉  首先,数据分析是宏观分析第一步,但也只是最基础的一步。其次,宏观分析本质是“在不完备的信息下,通过对经济数据、中观行业数据的抽丝剥茧,还原出尽可能接近事实的真相。” 还原出来的真相,既要尽可能多地解释不同横截面的数据,也要为资产价格走势所验证。即“看对世界”与“看对市场”要有机统一。因此,宏观分析并不是描绘现实的数据,甚至也不在于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数据,而是刻画当下的周期位置,如同告诉我们所处的季节,进而有效指导我们如何耕种。

在这一步,宏观分析就如同拼图,我们需要将不同的信息和数据放在一起综合分析,才能完成一张完整的拼图。在这张图,包含了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维度的数据。不过,其中有许多信息可能是背离的、冲突的,不同地方给出的指向可能不一样。我们需要对零碎的信息进行抽丝剥茧,进而构建成一个宏观的图景。这是宏观分析的第二步。

宏观的第三个层次是,得到市场的有效验证。假设我们分析得出的宏观图景是经济在去库存,接下来就需要观察经济数据和资本市场反应是否支持我们的分析。如果接下来市场的反应并不是如此,那么我们就要重新思考这个结论是不是能成立。

宏观的三个层次不是相互隔离,很多时候是相互打通的。大部分时间是先有数据,再有图景,然后有结论,最后还要市场走势验证,这是正向思维。但也可能是逆向思维,先有走势,再有图景。比如说今年一季度资本市场给出的图景是滞涨,那么我们也可以基于这个图景,反过来去推宏观数据是否支撑这个结论。

中观是供需变化和股价趋势共振的反馈

朱昂:再谈谈你是如何研究中观的?

 刘志辉  我的中观行业分析框架,是基于供给和需求模型,不同行业的供给和需求特征不同,对应的中观景气度也不一样。

供给需求末端缺乏弹性,这是供给曲线的特征,整个供给曲线会比较平滑,但是到了末端变得陡峭。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上游周期品。当大宗商品紧缺跨过拐点之后,也就是供给从平滑阶段跨过了陡峭阶段,那么带来的结果就是价格的飙升。我们去年底在组合中布局煤炭板块,就是基于对供给弹性的理解。

对于耐用品来说,需求的弹性很大,这意味着价格的上涨会严重影响需求。有些人可能更关注供给和需求的缺口,却忽视了弹性,但弹性其实也很重要。在经济学的概念中,对于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应该定很高的价格,因为高价会挤出销量,使得总收入下降。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能源车,即便大家都看好需求端,但是汽车是耐用品,如果新能源车涨价,很可能会明显抑制销量。今年锂电池涨价很多,带动新能源车纷纷涨价;而涨价很有可能会影响到终端销售,带来电动车销量低于预期。

在没有明显壁垒的行业,较高的利润会导致新进入者不断出现,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压低价格或者利润。 对于一些短期需求景气度不错,但长期没有竞争壁垒的行业,我会相对谨慎。

在供给和需求模型之外,一些辅助的框架也帮我做到对更多的行业进行覆盖。比如说反身性模型,如在牛市环境下,某些行业的并购可以带来业绩与估值的戴维斯双击。价格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主导作用,这对于周期性行业的拐点有很大帮助,过高价格会抑制需求或者增加产能。

除了行业供需格局的分析,还要深入到不同行业或公司的壁垒上。我认为壁垒比竞争格局更重要。

朱昂:你对中观行业的认知,是如何映射到股价的涨跌上?

 刘志辉  我认为事物的本质是沿着趋势发展,然后在趋势的尾声会盛极而衰,从而又走进反向的趋势。而引起趋势发展,最主要是现实中行业本身的供需不平衡。行业从过剩走向平衡、紧缺,再到“人为认为紧缺长期化”推动产能的扩张,进而走向过剩。权益市场会对行业的景气度进行反映,表现为股价由低位走向高位,相应的估值从低走高、基金配置比例由低向高,情绪也会经历从怀疑、确认、兴奋、狂热的演变过程。

因此,我希望自己是在一个趋势形成后的前期,跟随市场,参与到中长期趋势中。一旦趋势进入尾声或高潮,就开始退出。关于如何确认趋势所处的阶段,我会结合基本面逻辑、估值、情绪、股价本身走势图进行综合考虑。基本面逻辑的确认是第一位的,同时基本面的逻辑要为股价本身走势所证明。例如,2021年5月,我布局周期股就是这个思路,基本面逻辑是在“碳中和”背景下,上游行业长期资本开支不足,供不应求。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基金大幅低配周期,股价走势开始强于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中观认知与市场上主流的景气度投资并不完全一致。主流的景气度投资的逻辑是紧密跟踪基本面数据,在拐点出来前就能持续重仓。在我的框架中,我更加注重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而非需求增速。同时,我也更看重经济学逻辑本身的演泽,而非等待数据的拐点。举个例子,如果要等新能源车销量数据的拐点,到今年4月都不会得到数据的验证,但股价在今年其实已经有不小的回调。而从经济学逻辑出发,对于耐用品车来说提价会抑制销量,从而可以更早地判断市场拐点。

追求进攻,顺势而为

朱昂:从权益的组合看,你和许多固收出身的基金经理不一样,有时候调仓的幅度和结构都比较大,这是什么原因?

 刘志辉  调整比较大的最主要原因是这两年权益市场的波动比较大,无论是系统性风险还是结构性机会都有较大的波动。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波动,所以调仓与结构变化会相对大一些。

比如在2021年2月,我观察到A股市场情绪高涨,同时,市场上涨宽度持续下降,只有少部分龙头公司上涨,大盘股与中小市值个股的估值差持续拉大。基于此,我分析市场存在一定的回调风险,将权益仓位下降至10%左右,结构上也换成低估值的银行、地产进行阶段性防守。

等到2021年5月,我观察到市场逐渐企稳,将股票持仓由低估值大金融品种换成低估值的周期股,如煤炭、化工等。今年一季度,伴随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经济环比有所改善,同时出于对成长行业景气度的担心,我的持仓风格继续选择超配大盘,行业上相对分散,以顺周期为主。

朱昂:不少人认为行业轮动的胜率不高,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志辉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从我投资体系迭代的三个阶段谈起。这里,我也引用自己很喜欢的《道德经》,从哲学的角度去剖析这三个阶段的差异。

任何一种投资框架,都有可能判断错误,不仅仅是行业轮动会碰到这个问题,大类资产配置、宏观分析、美林时钟等各种方法也都可能出错。

2020年之前,我的交易体系是“'强者'体系”,交易的是“我眼中的世界”,对自己研究有较强的“自信”,觉得市场走势最终会符合我眼中的世界。殊不知市场是复杂的,个人认知是有限且可能是有偏差的。

如《道德经》所说“坚强者死,柔弱者生”,在伪“强者”体系下,如果市场走势与自己研究不一致,则交易将比较僵化,从而对组合形成较为负面的影响。这一阶段从认知学上来说,还停留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阶段。对世界与市场的认识也是处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阶段,即只看到世界,没有看到市场。

2020年下半年,我的交易体系是“弱者体系”,承认市场的有效性。如《道德经》所说“不自见,故明”,在弱者体系下通过顺应市场,放下自我,可以获得较好的回报。这一阶段从认知学上来说,处在“知道自己不知道”阶段。对世界与市场的认识是处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阶段,即承认市场走势已经蕴含了世界的所有信息。

但是这个体系不能解决赔率、仓位、拐点等相关问题。于是,我通过学习、进化到第三阶段——强者和弱者体系结合,其本质是基金经理的主观判断和市场客观走势进行统一的结合。这个统一,是有主次的,不是并列的。

如《道德经》所说“知其雄,守其雌”,分析时会用“强者”体系,但落实到交易,必须用“弱者”体系得到市场的验证。“守”还是更为根本。从认知阶段来说,是处于“知道自己知道”阶段。对世界与市场的认识是处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阶段,即对客体世界的认知与对市场的认知是相互融合。

在第三阶段的体系,我最终希望通过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同时解决胜率与赔率的问题,进而解决仓位问题。

朱昂:从以我为主,进化到和市场结合?

 刘志辉  如果一个人越强大,越修炼内功,就越懂得要驾驭更高的境界。这就好比驾一叶方舟在市场上博弈,跟驾一艘航空母舰在市场上博弈,境界是不一样的。

这个层次,也不是一定要以自我为主,客观为辅。也可以从客观的市场反馈出发,理解市场反映出什么信息,倒过来理解客观真实的世界。将主观和客观结合,可以大幅提高行业轮动的胜率。

做到顺势而为,在市场趋势中持有仓位,能获得更好的回报。

朱昂:你强调顺势而为,在买入和卖出上,是不是更加偏右侧?

 刘志辉  我的买入建仓基本上都是右侧,有时左侧也会买一点,但会设立相对较窄的止损。也就是说,我即使在左侧买入,也是认为很快会进入右侧的拐点。买入的动作,取决于能否快速被市场证实。

我的卖出是左侧和右侧结合,有些卖在左侧高点,比如说2021年2月减持“茅指数”;也有一些卖在进入右侧的趋势中,比如说去年9月对周期股就减得比较晚。

关于卖出,有些人是根据涨得多、估值贵来卖的。我的方法是根据趋势的转折点、股价驱动力、市场的交易情绪作为卖出指标的。

理解趋势背后的逻辑

朱昂:许多“固收+”基金经理都很喜欢用“性价比”作为买卖标准,但你并不是?

 刘志辉  我和大家可能有些不同,我更喜欢把趋势作为买卖决策的重要标准,我认为市场就是沿着趋势脉络发展的。这个趋势也并不是一定要涨得非常高。

比如说,煤炭我就做过几次大的波段。在2021年9月卖出后,又在2022年2月买回来。运气比较好,每一次卖出,都在阶段性的高点。当时的卖出决策,也是先从趋势角度考虑,再看估值性价比。从优先级看,先有供需缺口,再形成趋势,最后在股价体现反转点。

朱昂:落到具体的个股选择,你并非股票行业研究员出身,在选股时会用什么方法来做呢?

 刘志辉  债券基金经理对于大部分个股确实没有那么深入的理解。我在确定行业配置思路后,在选股层面是去理解市场的想法。我会看市场上涨的品种是什么,上涨的逻辑是什么,等我理解了逻辑之后,再对个股做相应配置。

举个例子,我今年在行业配置上很看好银行,在选股时,我配的银行股有一个共性:都是东部地区PB低于1的城商行。而这些标的,也是今年市场中涨得比较好的银行股。

市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我的理解是,东部银行经过此前几年的出口大繁荣,经济增长已经摆脱了对城投和地产的依赖。过去银行股的PB低于1,是市场对资产质量的担心。然而,东部经济已经从旧模式转型到新模式,资产质量比大家预期得要好,估值就出现修复。

回到我的体系,我是买市场交易出来的逻辑和自己认识的逻辑体系一致的银行股。

只有到了某个阶段,才能真正看懂书

朱昂:许多基金经理都很喜欢看书,能否谈谈对你影响比较大的几本书吗?

 刘志辉  前面我提到自己的投资体系迭代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我会看不同方面的书。

在投资框架的第一个阶段,我看基本面的书比较多。比如,张五常的《经济解释》《经济学原理》《货币银行学》。宋国青、高善文、余永定、周其仁等学者的“中国经济历史”书,以及央行工作论文等。

这里我想特别分享一下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我认为这是对供给和需求讲得最好的一本书。《经济解释》第一卷是科学说需求,第二卷是供应的行为,讲得很深。供给与需求,以及他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对自己宏观框架与中观行业景气度理解帮助很大。

到了投资框架的第二个阶段,我看市场交易趋势的书比较多。比如说《股票大作手回忆录》《克罗谈投资策略》《金融怪杰》《笑傲股市》《股票魔法师》。这些书本质上讲的是要顺势而为。

到了我投资框架的第三个阶段,看行为金融学和哲学的书比较多。比如说《金融炼金术》《道德经》《孙子兵法》《证券物理学》《科学历程》等等。这些书本质是对思维观的提升,更多是学习如何从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找到相对确定性的机会。

我们的阅读和思考,跟自身体系的迭代和进化是紧密关联的,只有到某个阶段后,才能读懂,才知道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比如说《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我入行不久就看过,但一开始根本没看懂。到了2020年下半年重新看,才能领会这本书的精髓。

- end -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安  昀 | 鲍无可 | 贲兴振 | 薄官辉 | 毕天宇 | 曹  晋 曹  霞 | 曹文俊 | 常亚桥 | 常  蓁 | 常  远 | 崔建波 陈璇淼 | 陈  平 | 陈  媛 | 陈立秋 | 陈  军 | 陈觉平 陈文扬 | 陈  宇 | 陈金伟 | 陈国光 | 陈  玮 | 陈轶平 程  彧 | 程  洲 | 程  琨 | 崔  莹 | 蔡嵩松 | 蔡  滨 蔡志鹏 | 代云峰 | 邓炯鹏 | 董伟炜 | 董  超 | 董  梁 杜晓海 | 杜  洋 | 冯明远 | 付  斌 | 付  娟 | 费  逸 范  洁 | 范庭芳 | 方钰涵 | 方  纬 | 方  抗 | 高兰君 刚登峰 | 葛  晨 | 顾耀强 | 谷琦彬 | 归  凯 | 郭   锐 郭  堃 | 郭相博 | 巩怀志 | 韩  冬 | 韩海平 | 韩  冰 郝旭东 | 郝  淼 | 何  帅 | 何晓春 | 何  琦 | 何以广 贺  喆 | 侯振新 | 侯  梧 | 侯  杰 | 洪  流 | 胡昕炜 胡鲁滨 | 胡宜斌 | 胡  涛 | 胡  伟 | 胡  喆 | 黄  峰 黄  力 | 黄立华 | 黄  波 | 黄  晧 | 姜  诚 | 蒋  鑫 蒋  璆 | 江  勇 | 江  琦 | 纪文静 | 焦  巍 | 贾  鹏 金晟哲 | 金笑非 | 金梓才 | 季新星 | 季  鹏 | 匡  伟 孔令超 | 劳杰男 | 雷  鸣 | 李德辉 | 李  琛 | 李晓西 李晓星 | 李元博 | 李耀柱 | 李玉刚 | 李健伟 | 李  建 李佳存 | 李  巍 | 李  竞 | 李振兴 | 李  欣 | 李少君 李  瑞 | 李文宾 | 李  彪 | 李宜璇 | 李  崟 | 厉叶淼 黎海威 | 梁  浩 | 梁  辉 | 梁  力 | 梁永强 | 梁文涛 廖瀚博 | 林  庆 | 林剑平 | 刘  斌 | 刘  波 | 刘  辉 刘格菘 | 刘  江 | 刘晓龙 | 刘  苏 | 刘  锐 | 刘  平 刘  潇 | 刘  兵 | 刘  晓 | 刘开运 | 刘元海 | 刘心任 刘伟伟 | 柳世庆 | 柳万军 | 陆  彬 | 陆政哲 | 陆  欣 陆  航 | 陆  奔 | 罗春蕾 | 罗世锋 | 罗佳明 | 骆  莹 吕佳玮 | 吕越超 | 楼慧源 | 马  翔 | 马  龙 | 毛从容 莫海波 | 苗  宇 | 牛  勇 | 倪权生 | 彭凌志 | 潘中宁 潘  明 | 蒲世林 | 齐  皓 | 祁  禾 | 邱璟旻 | 丘栋荣 邱  杰 | 钱伟华 | 秦  毅 | 秦绪文 | 曲  径 | 饶  刚 任琳娜 | 宋海岸 | 石海慧 | 石  波 | 沈  楠 | 沈雪峰 史  伟 | 是星涛 | 苏谋东 | 孙  芳 | 孙  伟民生加银 孙  伟东方红 | 孙轶佳 | 孙浩中 | 邵  卓 | 唐颐恒 唐  华 | 谭冬寒 | 谭鹏万 | 谭  丽 | 田彧龙 | 田  瑀 屠环宇 | 陶  灿 | 万建军 | 王大鹏 | 王东杰 | 王  刚 王君正 | 王  涵 | 王  俊 | 王  培 | 王  鹏 | 王  栩 王延飞 | 王宗合 | 王克玉 | 王  景 | 王诗瑶 | 王晓明 王奇玮 | 王筱苓 | 王园园 | 王  垠 | 王文祥 | 王  睿 王海涛 | 王登元 | 王  健 | 王德伦 | 魏晓雪 | 魏  东 翁启森 | 吴  星 | 吴  达 | 吴丰树 | 吴  印 | 吴  渭 吴  越 | 吴  弦 | 伍  旋 | 武  杰 | 肖瑞瑾 | 肖威兵 谢书英 | 谢振东 | 徐荔蓉 | 徐志敏 | 徐  成 | 徐  斌 徐  博 | 徐志华 | 徐习佳 | 许文星 | 许  炎 | 许望伟 薛冀颖 | 夏  雨 | 颜  媛 | 闫  旭 | 杨  栋 | 杨  浩 杨  瑨 | 杨锐文 | 杨  帆 | 杨岳斌 | 杨  明 | 杨晓斌 姚  跃 | 姚志鹏 | 叶  松 | 叶  展 | 易智泉 | 于  渤 于  洋 | 于善辉 | 于浩成 | 俞晓斌 | 袁  宜 | 袁  航 袁  曦 | 袁多武 | 余小波 | 余芽芳 | 余科苗 | 张丹华 张东一 | 张  凯 | 张  峰富国 | 张  峰农银汇理 | 张  锋 张汉毅 | 张  晖 | 张  慧 | 张金涛 | 张  骏 | 张  萍 张  帆 | 张延鹏 | 张迎军 | 张益驰 | 张鸿羽 | 张  弘 张  寓 | 张宇帆 | 张  堃 | 张仲维 | 张  勋 | 张  靖 章  恒 | 章  晖 | 章旭峰 | 章秀奇 | 章鸽武 | 詹  成 赵晓东 | 赵  强 | 赵  剑 | 曾  刚 | 郑澄然 | 郑慧莲 郑  科 | 郑  磊 | 郑巍山 | 郑  伟 | 郑泽鸿 | 郑  日 周应波 | 周克平 | 周  良 | 周雪军 | 周  云 | 周  杨 周  崟 | 朱  平 | 朱  赟 | 朱晓亮 | 钟  赟 | 朱  熠 左金保 | 赵  蓓 | 邹立虎 | 邹维娜 | 邹  唯 | 邹  曦

Image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