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净亏损2.4亿同比扩大215%!理想汽车距盈利有多远?
净亏损态势延续!
近日,理想汽车(LI.O)披露了未经审计的2021年第二季度财务业绩。报告期内,该公司仍处于净亏损状态,且净亏损为2.36亿元,亏损额度同比扩大214.67%。
业绩净亏损的同时,理想汽车的毛利率表现则相对可观。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该公司毛利率为18.9%,对此,公司称“推出2021款理想ONE后,第二季度平均售价升高,且成本管理方法相对有效。同时,随着全球发行和两地上市的完成,公司成功地筹集了超过15亿美元的净收益,使我们为未来的增长做好了良好的定位”。
具体到销售成本及毛利润绝对数值方面,财报显示,报告期内理想汽车销售成本为40.9 亿元,较2021年第一季度的29.6亿元增长38.2%;毛利润为9.528亿元,较 2021年第一季度的6.167亿元增长54.5%。
可以看到,虽然报告期内该公司销售成本环比有所增加,但最终并未带来毛利润水平的下降。可见,若在保持营收规模稳健增长的前提下,且采取一定措施以进一步降低销售成本,则在理论上毛利润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在未来车型发展规划以及技术路线方面,据了解,理想汽车曾计划于2022年推出X平台上的首款产品——全尺寸豪华增程式电动SUV,并于2023年在X平台上推出另外两款SUV。不过,该公司还需面对蔚来、小鹏汽车两大互联网造车新势力的竞争,以及比亚迪(002594.SZ)、广汽集团(601238.SH,2238.HK)等传统车企对市场份额的争夺。
二季度继续亏损
近日,三大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之一的理想汽车披露了未经审计的2021年第二季度财务业绩显示,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总收入50.39亿元,环比增加40.94%,同比上涨158.78%;实现净亏损2.36亿元,环比缩减34.58%,较2020年第二季度0.75亿元的净亏损扩大214.67%。
可以看到,今年第二季度理想汽车总收入虽然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但仍未摆脱净亏损的经营状态,且净亏损虽然环比有所减低,同比仍然处于大幅上升的通道。
对于今年第二季度的业绩表现,理想汽车在财报中表示,“营收的大幅增长主要系交付量的增加,同时,车辆利润率在第二季度达到18.7%,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毛利率为18.9%,这表明公司具备一贯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
继续将目光聚焦于理想汽车自身业绩表现,从财务指标的角度梳理来看,该公司今年第二季度净亏损或与其研究与开发,销售、一般与行政费用增加不无关系。
据财报显示,报告期内理想汽车研究与开发费用为6.53亿元,环比增加27%,同比上涨224.38%;销售、一般与行政费用为8.35亿元,环比增长63.8%,同比上升256.13%。上述费用的增加使得该公司运营费用总额为14.89亿元,环比增加45.32%,同比增长241.46%,并最终引致理想汽车净亏损的同比扩大。
对于研发费用以及销售、一般与行政费用增加的原因,《投资时报》研究员通过梳理公开资料注意到,研发费用的增加与该公司雇员人数增加以及新车型研发活动增加有关,同时,市场营销费用、促销费用、营业网点扩大等因素导致了费用的大幅上涨。
市场竞争激烈
具体到销量数据等相关事宜,财报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理想ONE的交付量为17575辆,同比增长166.1%。同时,截至2021年6月30日,该公司拥有97家零售中心,覆盖64个城市;售后维修中心及授权钣喷中心167家,覆盖127个城市。
比较来看,公开资料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蔚来交付量为2.19万辆,小鹏汽车交付量为1.74万辆。可以看到,单从第二季度单季的交付量来看,除蔚来突破2万辆外,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表现不相上下。
若拉长时间周期,以今年前八个月交付量数据为分析基准来看,《投资时报》研究员通过查阅公开数据并进行相关统计注意到,今年前半个月,理想汽车、蔚来、小鹏汽车交付量分别为4.82万辆、13.14万辆、4.6万辆。考虑到蔚来在售共计三款车型(ES8、ES6和EC6)、小鹏汽车在售共计两款车型(小鹏P7、小鹏G3),由此,理想汽车在仅理想ONE一款车型的基础上,实现4.82万辆的交付量可以说相对可观。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今年以来在交付量上理想汽车的表现较为乐观,但其仍然不仅面临着蔚来、小鹏汽车两大互联网造车新势力的竞争,还面临着比亚迪、广汽集团等传统车企对市场份额的争夺。
此前蔚来曾表示,2021年研发投入预计将增加一倍至50亿元,持续在新产品、核心技术、用户服务和能源网络扩展;小鹏汽车也会将研发支出提升至40亿元;比亚迪未来还将有多款重磅车型上市,有望带来极为显著的销量增量;广汽集团新能源乘用车今年前八个月实现销量约7.6万辆,新能源板块的发展潜力也得以显现。
对于在目前行业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未来将如何保持交付量的稳健增长?以及面对芯片短缺这一现象,将采取哪些措施降低车辆交付的不确定性等相关事宜,《投资时报》研究员向该公司发送沟通提纲,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内容来源:《投资时报》
研究员 林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