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大药厂分拆的兆科眼科通过港交所聆讯:两款产品有望年内获批
"8种候选新药有潜力成为中国同类最佳/同类首创;6种候选产品有望成为中国率先上市仿制药。"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罗宾
据《IPO早知道》消息,李氏大药厂(00950.HK)旗下兆科眼科通过港交所聆讯,高盛与杰弗瑞担任联席保荐人。
2020年7月9日,李氏大药厂公告称,考虑分拆兆科眼科独立上市。上市前,兆科眼科完成了两轮融资。2020年10月11日,李氏大药厂公告称兆科眼科完成签订1.45亿美元B轮股权认购协议,由高瓴资本、TPG、正心谷资本牵头,大部分A轮投资方参与该轮融资。
IPO前,李氏大药厂持有兆科眼科约34.1%的股份,后者为前者的联营公司;分拆上市完成后,李氏大药厂将不再为兆科眼科的控股股东,但仍将是兆科眼科的单一最大股东。
外部投资方中,GIC持有兆科眼科17.3%的股份,为最大机构投资方;瑞伏创投和VMS分别持股8.1%和7.6%,高瓴资本和TPG则各持股7.4%,正心谷资本、奥博资本、爱尔眼科(300015.SZ)和方源资本分别持有4.0%、2.7%、3.0%和1.1%的股份。
兆科眼科已建立起包含23种候选药物的眼科药物管线,包括11种创新药物和12种仿制药,涵盖影响眼前节及眼后节的多数主要眼科疾病及症状。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兆科眼科拥有中国最全面的眼科药物管线之一。
创新药物管线包括8种有潜力成为中国同类最佳或同类首创的候选药物;仿制药管线则包括6种潜在中国率先上市仿制药。兆科眼科指出,这些药物将为其带来近期现金流量并在商业规模制造及营销方面奠定重要先发优势。
招股书显示,公司在设计管线时,为实现更大的治疗及商业影响力,其初步将策略重心放在中国五个主要眼科适应症(未满足的就医缺口来看)上,分别为干眼病、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近视以及青光眼。为此,兆科眼科一般开发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多种候选药物,以应对可能导致发病的不同靶点。
具体从商业化进度看,创新药中,环孢素A眼凝胶较临近上市,预计于2021年第三季度完成进行中的III期试验,适应症为干眼症。环孢素A眼凝胶也是公司自研核心产品之一。
招股书显示,兆科眼科的环孢素A眼凝胶将有望成为同类最佳产品。目前,临床结果显示,与Restasis相比,环孢素A眼凝胶能够更快地在眼表扩散并停留更长时间。Restasis为艾伯维(ABBV.US)旗下公司艾尔建的产品,是全球第一款获批的环孢素滴眼液。2019年,Restasis在全球的销售额为19亿美元。
仿制药方面,招股书显示,贝美前列素将有较快商业化进展,预计于2021年第四季度获批,适应症为青光眼。其原研厂家为艾尔建。包括贝美前列素在内,公司将在2022年前推出四种发展最成熟的接近商用阶段的仿制药。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兆科眼科内部开发合共3种创新候选药物及11种仿制候选药物,并另设有一个专责的制剂团队,可就新药开发新型制剂并将制剂技术从国外转移到中国以供国内生产。
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兆科眼科的研发开支分别约为人民币3480万元、9340万元和8178万元;随着日后进一步扩大适应症的覆盖范围、授权引进新药及多元化产品及疗法,兆科眼科预计2021年的研发开支将随着更多临床试验的展开而增加。
此外,为构建更大强大的竞争壁垒,兆科眼科已根据中国、美国及欧盟cGMP标准设计及兴建一座生产设施,用于生产眼科药物,已准备就绪进行商业化的规模生产,年产能约为250万支多剂量滴眼液,600万支/瓶单剂量滴眼液,40万支/瓶无菌凝胶及400万支外用凝胶。
鉴于目前尚无任何产品获批上市,兆科眼科在2018年至2020年均无销售收入,报告期净亏损分别为3688万元、1.22亿元以及7.27亿元。
兆科眼科近期已组建核心的商业化领导团队。其中,销售及营销总监冯江曾在礼来亚洲、艾尔建中国等跨国制药公司中任职超过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