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股的投资逻辑
前几天在好好说港股的公众号,有人留言让他们说一下物业股,然后他们就回复粉丝,让我来写,那就安排吧。
港股最近这两年,大大小小的物业股大概上市了30家。为什么这么多物业公司跑香港来上市。
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不允许地产公司再通过二级市场融资。这一规定有差不多十年了,这十年里,被监管拒绝的案例太多了。说两个背景很深厚的大家就知道了。
恒大地产借壳深深房无果,难道是没有搞定深圳国资委吗?显然不是!
2016年,万达地产从港股私有化,准备回A股上市。交表一年多,压根没人受理。老王也没辙,又打算重回港股。
地产公司想通过股市融资,要么来港股或者美股;要么分拆物业出来融资,哪怕分拆物业,也只能选择港股,反正A股就不行。
国内前十的地产公司,除了万科之外,其他的基本都已经分拆物业在香港上市了。
今天看到有人说,碧桂园物业的市值已经超过了地产公司,而且是超了200亿之多。
即便地产一年净利润350多亿,是物业公司净利润的13倍,然而两者之间的估值却相差更大。
未来,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甚至不可逆。因为调控的原因,地产公司融资越来越难,很难再快速增长,开始越来越重视物业板块的稳定现金流。
卖房子只能收一次钱,而做物业恨不得收费70年。不存在应收账款,房子空着也要交物业费;也不压存货;更别说找银行融资了。账上钱多得没处花,只好去外面多收购物业项目。
除了经营风险极低之外,另外一个优点是增长确定性高。抱着母公司的大腿,物业公司基本不愁新项目。这里也要分情况了,地产公司越大,物业这边每年新增的项目就越多;周转越快的地产公司,物业的增速也越高。碧桂园和恒大都比较激进,所以很快就做到行业第一和第二。
前几天有新闻说李亚鹏开发一个地产项目,精益求精,搞得房子太贵,开发周期又长,最终资金链断裂。
纯物业公司来看:毫无疑问住宅最佳,感觉写字楼排其次,最后才是商场。因为住宅和写字楼基本开发出来就卖了,迅速回笼资金,同时坐收物业费和管理费;而商场一般都是开发商自持,空置率高就会亏钱,当然,也有可能是交给下面的物业公司打理。
但是做写字楼的金融街和卓越商企表现远不如华润万象和宝龙商业。或许后面两个排序应该换一换,这两种项目开发周期都比较长,尤其是写字楼,基本都是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成本很高。
说起金融街,我想起来一件事。招股的时候,我说这公司垃圾: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太差,严重依赖于关联方。结果上市后的一段时间这货表现居然可以,就有人来问我打脸疼不疼。
今天再一看,果然是物业里面最差的,与排名严重不符。
短期来看,价格不一定反馈了价值。但是时间久了,垃圾就是垃圾。
生物制药我看不懂,但是一个物业公司,我说它是垃圾,那绝对是垃圾。
时间不早了,好像写不完。因为估值相差悬殊,地产到物业这边,有太多的利益输送。这个就不展开讲了。
想投资物业公司,在第一梯队里面找;
民企胆子更大,利益输送更多;
然后再看毛利率,有没有上升空间。
后面的物业公司,除了万科外,龙湖、绿地,雅居乐、金茂和中梁等应该都会陆续分拆物业上市。能不能吃肉很难说,还是要看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