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是否加剧网瘾?288份青少年问卷的警示

21金融圈 2023-10-20 07:5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 |  张梓桐 实习生:陈归辞 

编辑 |  周炎炎

设计 |  梁俏

在大数据和算法的系统加持下,外卖小哥只能越跑越快,那么,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算法是否会加剧他们在“网瘾”中的沉沦?这无疑是家长们当下最关心的话题。

10月15日,由京领教育举办的《全球院士挑战赛》将特等奖颁给了三位上海的一个名为《模糊的想象——青少年群体的算法认知研究》的课题,该课题以B站为例,通过288份青少年调查问卷和部分详细访谈,从青少年的视角描绘了青少年眼中的算法轮廓,对于算法治理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让“时间飞逝”的

“快乐源泉”

该课题的作者是三位上海,她们以B站为例,通过288份问卷调查了解上海的B站使用情况、青少年模式的使用情形、对内容推荐算法的认知及影响等,同时对其中13位同学展开深入访谈,以进一步了解青少年对于算法的真实态度与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不少青少年都是B站的忠实用户,与家长们的担忧较为一致——约65%的受访会每日使用B站,而将近30%的学生日均使用B站时间达30分钟以上。值得关注的是,在访谈中,学生们不约而同称B站是自己的“快乐源泉”,常常会在使用B站时不知不觉忘却时间,感到“时光飞逝”。

“有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感觉自己只看了五六个视频,看视频的时候非常快乐,时间流逝非常快。”一位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因为视频一个个往下看,不会感觉时间过了很久。”另一位学生解释道。

不过,调查结果中也有可以让家长们略感欣慰的信息。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们在B站上浏览的内容涉猎广泛,其中不乏知识类信息(占比60.07%),略高于娱乐类信息的人数比(占比56.6%)。受到群体较多关注的内容主要是游戏和动漫、学习、生活和美食相关内容,科技、艺术、体育和运动、鬼畜、娱乐和明星等相关内容也有一定占比。这或许也正是在算法控制下的内容“千人千面”的最好注解。

“算法是一种

让你上瘾的模型”

那么,青少年是否了解算法,在他们心目中,算法到底是何“真面目”呢?在访谈中,不少学生对同龄人开诚布公。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从自身使用各类网站和App的经验中或多或少感知到算法的存在和某些工作原理及机制,不少青少年认为内容推荐算法与自己的喜好、浏览的时间、关注的UP主相关,将算法注解为“大数据”、“AI”等网络热词。

对于算法的“真面目”,不少学生有生动的阐释。

一位学生在访谈中说自己“被大数据拿捏了”——“我觉得,每一个用户他都有一个数据库,给你推送的肯定跟算法有关。比如你刷外语类的内容,刷多了就全部是这类的了。我被大数据拿捏了。”也有学生从网站运营的目的角度认为算法是“一种让你上瘾的模型”——“算法是一种程序或机制,是程序员做的,是一种让你对B站上瘾的模型。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一系列操作,总之就是让你上瘾,圈住、留住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在谈到算法的影响时,有部分同学的描述十分专业,甚至提及了“信息茧房”,认为只看喜欢的内容而看不到不喜欢的内容,会造成获取信息的局限,但也有不少表示从未思考过这一问题,表示只“享用”自己爱看的内容就好,“我不担心(信息的局限),我较担心吧”。

“鸡肋”的青少年模式

有意思的是,这群喜爱B站内容的青少年几乎一致吐槽B站的青少年模式,认为是“对智商的侮辱”。

调查显示,仅有35%的受访对象选择开启青少年模式,剩余的65%未开启。学生们普遍反映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与他们的智识水平和需求严重不匹配。

“推荐全部都是低龄儿童看的动画片,与智力水平不匹配。”一位学生抗议道,青少年模式基本等同于‘儿童模式’”,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丰富而多元的内容的需求。

在功能设置上,青少年模式下的种种限制也成为诟病的对象,如无法进行关键词搜索。有学生气愤地表示:“做得太过了,居然不能搜索。”此外,青少年模式下的界面外观形式,也让一些学生感到不适。一位学生表示,该模式把不能看的视频变成灰色,“不太吉利,像葬礼一样……”

众所周知,青少年模式的核心目的是防止青少年网络沉迷、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呵护青少年在成长中形成良好价值观及身心健康发展,这本与家长们的诉求和青少年所受教育的指向一致。然而,在实际中,有许多学生是在家长的同意下选择不开启青少年模式,这说明家长不认可青少年模式的情况也普遍存在。

值得家长欣慰的是,一些学生已经开始从青少年模式下的“被管控”中反思到管控自己的方式。有学生认识到,通过青少年模式进行“强行”管控,在根本上可能无助于自身培养真正的时间管控能力:“(青少年模式)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应该靠自控力。因为长时间限制不会让你学到管控时间的真正方法,只是给你洗脑而已,过量的限制而没有方法是无效的。”

也有学生针对B站青少年模式给出建议,表示“B站应该从算法上加以设置,分不同年龄段推荐内容和限制使用时间,更多地向青少年开启学习区和知识区的内容和搜索,多向青少年推荐知识类内容。”

家长态度越开放

孩子就越了解算法

除了对“青少年模式”的炮轰,课题作者还通过数据的交叉分析发现了对家长们极为有启发的现象。

课题作者表示,通过对“使用B站家长的态度”与“关于内容推荐算法的表述”等调查数据交叉分析发现,家长的态度与孩子对于算法的认知深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家长“完全不干预”对B站使用的在算法认知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家长不允许”群体,也就是说,家长态度越开放,孩子往往越了解算法。可见,一味地限制孩子网络产品的使用或许也是种“双刃剑”。

基于孩子们对自身这一群体的调查研究所得,该调查也对算法治理提出了来自青少年群体的建议,以引导他们更好地应对内容推荐算法。

对于家长,作者认为父母加强青少年对B站等信息产品使用的引导。“家长可以通过提供科普书籍、网络视频、亲身讲述等方法,与青少年加强交流,使青少年全面了解算法的利弊,对算法可能导致的网络沉溺加强戒备,更全面地看待算法。”

学校方面,作者建议尽早引入媒介素养课程为必修课。“在全媒体时代,无人能躲避内容推荐算法的信息分发,媒介素养已成为学生综合素养中无法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体可塑性强,还具有很强的学习意愿,尽早将媒介素养课程普及到每个学校是当务之急。”

平台方面,则建议开发名副其实的“青少年模式”,而不是简单地用“儿童/幼儿模式”一套了之。“B站等基于内容推荐算法的平台,享受了来自青少年群体的巨大流量红利,因此,应该尊重青少年这一群体的特点,开发与这一群体智力水平、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相匹配的版本。在追逐流量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平台社会责任。”

这一课题的指导老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徐笛表示,三个通过半年多的研究,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用一手实证材料描绘了青少年群体的算法想象,首次提出青少年模式无法满足青少年使用需求的议题,值得监管方、平台方深思和改进。同时发现青少年群体对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强烈渴望,是非常有价值的新发现。 

- END -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