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璞资本最新资讯,人民币国际化提速:8年支付占比创3年新高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提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在加快。
日前,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发布最新报告称,8月人民币国际支付排名回升一位,重回第五大最活跃货币。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从7月的1.81%上升至8月的2.22%,创2016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
人民币8月重获追捧
尽管8月国际支付占比创新高,但人民币7月的成绩却有点“黯然”。
SWIFT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从6月的1.99%降至1.81%,而同期其他所有支付货币的支付价值则上升9.72%。
由于担心人民币有贬值压力,7月国际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倾向于使用美元进行跨境贸易间结算。
然而到了8月,很多境外机构和企业却要求在跨境贸易结算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币,甚至此前不少坚决要求使用美元结算的公司也骤然转变态度,强烈拥抱“人民币”。
究其原因,一是8月以来中资银行在离岸美元/人民币掉期市场卖出美元头寸,令一年期美元/人民币掉期交易点数维持在低位(对应的中美利差仅有约30个基点),令市场骤然发现人民币贬值预期大幅收窄;二是美联储降息,中美利差持续扩大至约160个基点,令越来越多海外机构企业倾向获取人民币,转而买入人民币债券获取稳健可观的资产收益。
人民币保持坚挺,对冲汇率波动
今年以来,随着贸易摩擦的持续发酵,德璞资本统计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承压,并在8月5日上午首次跌破“7”关口。但从8月国际支付份额创新高来看,人民币汇率破“7”,并未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造成太大影响。
加上8月以来美元走强,非美新兴市场货币纷纷贬值,而人民币汇率则相对坚挺,不但跌幅远远小于阿根廷比索、匈牙利福林等新兴市场货币,还对欧元、英镑等深陷英国脱欧风波的传统储备货币有一定的升值,所以很多跨境机构和企业正打算加大配置人民币的力度,以对冲一篮子货币汇率大幅波动的风险。
因此,在通过传统汇率对冲工具规避汇率异常波动风险同时,加仓人民币头寸,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缓释汇率风险操作策略。
全球去美元化进入高潮
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的提升,也进一步说明全球去美元化进程的加快。
近年来,美国越来越强调“美国第一”的原则,不断利用美元霸权威胁制裁包括俄罗斯、土耳其在内的多个国家。另外,对于一些盟友,像加拿大、日本和德国等,美国也毫不手软。这种霸权行为遭到越来越多国家的不满,纷纷开启去美元计划,试图降低因美国制裁而遭受的损失。
据悉,包括德国、英国、俄罗斯和中国在内,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通过抛售美债、增持或要求运回黄金、签订货币互换协议、避开美元结算等多种方式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7月除了日本和沙特,美债的前十大海外持有国中,有八个在抛售。其中,中国抛售了22亿美元,并且中国已经不再是美债最大的海外持有国。
另外,英国减持了64亿美元,巴西减持了18亿美元,爱尔兰减持了39亿美元,卢森堡减持了4亿美元,瑞士减持了44亿美元,印度减持了30亿美元,比利时减持了18亿美元。
而俄罗斯,早就退出了美债主要持有国名单,并且在大幅减持美债之后,大量囤积黄金。2018年俄罗斯增持了近275吨黄金至6790万盎司(2112吨),增长近15%,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黄金持有国。
美国自二战后建立的美元体系一直主导着全球金融,随着世界各国去美元化进程的加快,美元储备货币的地位不断受到动摇。英国央行行长卡尼甚至公开力挺去美元化,他表示人民币最有可能成为与美元相匹敌的储备货币,但在条件具备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