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社交市场的那些事儿:微信为何在国际上干不过WhatsApp?
在通讯社交这个“战场”,目前几大软件巨头都已经划分好势力范围:国内的微信、QQ;国外的WhasApp、Facebook Messenger、iMessage,还有日韩的Line和Kakao Talk。
别说是一些新入场的玩家可能连个涟漪都激不起,就连这些希望突破对方防线的巨头也都是久攻不下,谁也别想挤掉谁。说到底,还是因为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打法,每个市场所孵化出的科技巨头在基因上就存在差异,这也导致它们在产品思维、商业模式上就有着不少的分歧。
国内稳稳占领即时通讯第一把交椅的微信、和国外用户数量最多的WhatsApp就是最典型的差异化对比。为什么微信在国际市场上干不过WhatsApp?为什么WhatsApp上线多年一直处于赚不到钱的状态?都可以回归到它们自带的基因上。
“巨无霸”与“小而精”
微信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生态,最常用来描述它的词就是 “超级应用”。从最基本的社交功能,包括即时通讯、朋友圈、查看附近的人等,到承担资讯功能的微信公众平台,再到微信支付撑起的各种第三方应用,加上小程序的引入,无论是游戏、电商、打车、外卖、订票、音乐视频,微信的野心是要覆盖到用户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如果你用WhatsApp,会发现功能非常的简单。从一开始,WhatsApp的目标就只是取代付费的手机短信而已,所以用户下载了WhatsApp之后,会发现可以直接与手机通讯录的联系人进行通讯,而不像微信一样要手动添加好友。除了基本的通话、对话功能外,WhatsApp在通讯之外的延伸就只有类似于微信朋友圈的“动态”功能。
比起 “巨无霸” 微信,WhatsApp走的是小而精路线,这种更加简单粗暴的通讯功能更加便于用户接受。根据外网messengerpeople的统计,截至今年4月份,WhatsApp的活跃用户在全球范围内达到16亿,是用户数最高的通讯类社交应用;在全世界,WhatsApp只在25个国家中没有占据首要地位。
很多时候,通讯社交应用要讲一个先来后到,因为用户基数是关键。一旦产品站稳了脚跟,让用户感到身边的朋友都在用,产生滚雪球的效应后,它的地位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就很难撼动。在2009年推出的WhatsApp就拥有这个优势,而且它的语言基础是最通用的英语,也便于它从本土市场美国走向其他国家。
这也是为什么微信的国际版WeChat在向海外推进阻力不小。微信庞大的生态体系走到了国外也丧失了大部分的吸引力,因为没有微信支付作为其他服务的支撑。国内用户从现金支付直接跳到了移动支付的时代,但国外消费者却仍然脱离不了信用卡。
而且,国内用户离不开微信是因为它接入了很多在本地开展业务的商家,以及各种各校的本地基础设施,比如交通、购票等等,在国际市场上显然没有这个优势。对于国外用户来说,既然这些功能用处不大,也就失去了下载微信的动力。
WhatsApp与微信对比,来源:英为财情
商业化道路殊途同归?
不同的产品思维也造成了不同的商业模式。
腾讯 (OTC:TCEHY)在5月份发布的财报中称,截至一季度末,微信和国际版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了11.1亿,同比增长了6.9%。有流量的地方也就有了赚钱的机会。腾讯先后靠微信的流量,入股了京东、美团点评、滴滴、摩拜;除此之外,游戏分发、支付手续费、金融服务、付费表情也都是微信的变现方式。
而在2016之前,WhatsApp一直都是靠用户每年0.99美元的付费来获得收入的。Facebook (NASDAQ:FB)收购WhatsApp的2014年,其公布当年上半年WhatsApp亏损了2.3亿美元,而相比之下营收只有1500万美元。
不过,无论是微信还是WhatsApp,最后可能都要将信息流广告作为营收大头。
去年8月份,陷入增长放缓困境的Facebook给了WhatsApp一个新的任务:创收。WhatsApp现在主要是通过在其“动态”功能中投放广告、为大企业提供与客户沟通的平台来产生收入。关于WhatsApp的变现也直接导致了这个应用的两名创始人出走Facebook。
微信的广告对腾讯来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今年一季度,腾讯的广告收入同比增长25%,增速远超核心游戏收入的4%。财报显示,广告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微信朋友圈、小程序等。今年5月份,就有媒体报道微信已经开放朋友圈的第三条广告,则每人每天都能看到三条朋友圈广告。
写在最后
虽然通讯社交已经群雄割据,但也并不阻碍巨头们继续尝试扩大自己的领地,甚至相互借鉴——WhatsApp母公司Facebook就明确表达了“微信化”的转型方向。当然,Facebook声势浩大的Libra能不能为WhatsApp等旗下社交产品充当微信支付之于微信的角色,又是另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