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对金融产品靠明星流量“出位”喊“停”明星不谨慎选择代言广告可能名利尽失

财联社 2021-04-23 00:01

财联社(北京,记者 姜樊)讯,今后,明星在代言金融产品时要格外小心,否则很可能会落得名利尽失。银保监会今日发布《关于警惕明星代言金融产品风险的提示》,要求明星在接受代言前,应当查验所代言机构是否具有合法资质,所代言产品和服务是否内容真实、符合监管要求。

而即将于5月1日生效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也明确规定,广告费、代言费将归入清退集资基金。这意味着明星代言人需更为谨慎地选择金融产品的代言广告,一旦产品发生风险,代言费收入有可能会被悉数“上缴”。

理财暴雷、负债追星 过度营销风险大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互联网平台及理财投资产品层出不穷。银保监会指出,一些机构邀请明星代言推广或站台,存在过度宣传、承诺高额回报、误导性宣传等问题,严重损害了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尤其是部分粉丝无底线追星,为明星集资打榜等不理智追星行为也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了一些集资乱象。而利用名人效应过度营销宣传诱导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也有可能引发过度负债、暴力催收等问题。

促使银保监会对该问题提出警示,源于明星代言平台暴雷的事件频发。部分爆雷的P2P平台、涉嫌非法集资案中,都出现过代言明星的身影,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常常会聘请明星代言。当风险事件曝光后,代言明星也陷入了舆论的漩涡。涉事的明星不乏演艺界、体育界的知名人士。

一位互联网金融平台从业人士也表示,聘请明星代言的平台往往是规模较小、需要快速聚集人气的平台。通过借助明星社会影响力,平台可以迅速获客,但势必会出现“过度营销”的现象。

“平台聘请明星代言的成本很高,一线明星代言费普遍在几千万元,一些流量小生代言费过亿。”上述人士透露,从平台角度来说,如果后期推广没效果“等于没请代言”,所以平台或机构在后期推广时也会下大力气,往往后续宣传费用大概是代言费的两三倍。

柒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毕研广认为,此次银保监会发文提示之后,这种通过明星流量带动金融流量的模式将无法持续,投资者必须认清金融产品本质,看清相关风险。

银保监会表示,消费者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不可盲信明星代言,应理性对待“明星代言”的产品或服务,要看机构是否取得相关资质、产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收益是否合理等。同时,消费者也要防止过度借贷。“青少年尤其要对粉丝应援、借贷追星、集资追星等行为保持理智,谨防陷入非法集资等金融陷阱。”

明星代言要履责 应先查验机构合规性

银保监会此次发文要求明星等公众人物代言,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法律法规,不得为其未使用过的商品或者未接受过的服务作推荐、证明,不得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作推荐、证明。接受代言前,应当查验所代言机构是否具有合法资质,所代言产品和服务是否内容真实、符合监管要求。

北京市京师(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茉表示,明星代言金融产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天价代言费的背后,往往是广大消费者的血汗钱。但明星代言人鲜少被以“共犯”角色进行刑事追究,因为并不具备实施犯罪的主观故意,代言行为仅仅为获取商业利益。

“但金融产品或平台暴雷,并不意味着明星代言人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陈茉认为,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如果代言人不能证明已尽到查验及审查义务,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而明星代言人的广告用语、图片及视频,往往充满玄机,是需要深入剖析的证据之一。

陈茉还表示,将于2021年5月1日生效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第26条明确把广告费、代言费归入了清退集资基金。这意味着明星代言人需要更为谨慎地选择金融产品的代言,否则有可能名利尽失。陈茉预计,即将出台的地方版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实施细则中,还会有更详尽更明确的规定。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明星并不适合做金融类的代言。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金融产品信息不对称性高、专业性强,代言人自身如果没有辨别代言产品资质、不了解产品风险,可能产生宣传误导风险。娱乐明星并不具备专业的判断能力,因此不建议金融相关机构使用这些明星做代言人。

另有一位对明星代言持谨慎态度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人士表示,明星更适合做如防范电信诈骗等的公益类代言。但因其金融专业性不强、人设不稳定性,并不适合做金融平台和产品的代言。他预计,银保监会此次发文之后,一些平台靠明星带动的流量模式将无法持续。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