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抗疫调查:无人机消毒范围广,AI测温有效率,疫情防控机器人有担当……
无人机在空中消毒、巡检,AI无感测温在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应用,疫情防控机器人拨打疫情排查电话……可以说,在这一场没有硝烟却生死攸关的战斗里,人工智能早已投入到疫情防控攻坚战的方方面面,并在很多城市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黑天鹅”事件。
无疑,人工智能在得到大众高度认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技术原本“冷冰冰”的刻板印象。
“无人机战疫平台”
助力消毒巡检
“本小区今日进行无人机消毒喷洒作业,大约需要一小时左右,请大家关好门窗,收好衣物。”
2月12日一早,在千寻位置“无人机战疫平台”的撮合下,一支无人机作业队来到上海市杨浦区的东森花园小区,启动3架无人机,每架无人机每次喷洒10-15升药液,耗费1小时左右完成了整个小区约1万平方米的消毒工作。
2月12日,上海东森花园小区,工作人员在用无人机消毒灭菌。这是千寻位置“无人机战疫平台”上线后在上海促成的第一单作业。
前一天下午,该小区刚刚被上海市通报,为新增确诊病例活动区域。
从感染区域确认到消毒完成,不超过24小时,这背后得益于千寻位置提供的厘米级高精度定位系统以及“无人机战疫平台”的高效匹配能力。
“疫情爆发时,我们就在考虑如何利用自己的能力去控制疫情和减缓蔓延。”千寻位置CEO陈金培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悉,千寻位置是一家在全国范围内具备厘米级定位能力的公司,已经服务了数万台无人机、十万台测量和各类工程设备、百万台智能汽车、数亿台手机和IoT设备。
据陈金培透露,平台上有上万架的无人机,可以帮助全国各级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去喷洒消毒液、巡检。在疫情期间,考虑到人员外出会带来很大风险,于是就思考发起一个平台,联合平台上所有无人机厂商和无人机团队共同参与进来,用无人机去做喷洒消毒药水的工作。“我们称之为‘飞翼行动’。”
从产生想法到平台上线,千寻位置所花的时间极短。
“我们加班加点在3天内完成开发,背后体现的是千寻位置的互联网平台能力和知翼无人机监管平台能力。有需要的人,只要在平台上提出需求,我们就可以迅速匹配到具备无人机喷洒能力的团队来进行喷洒作业。”陈金培告诉记者。
2月10日,千寻位置正式发起“飞翼行动”,搭建“无人机战疫平台”,招募无人机合作团队,驰援抗疫一线;2月13日,千寻位置宣布“无人机战疫平台”向全国提供服务,希望帮助无人机防疫作业供需双方提高匹配效率,让无人机快速飞进大街小巷、交通要道,在有需要的地方进行消毒喷洒和防疫巡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相比传统的人工消杀,无人机防疫减少了人力成本,避免交叉感染,同时立体喷洒消毒药液,空间范围更大,防疫消杀效果更好。
在“无人机战疫平台”上,由需求方填写信息,准备防护用品、消毒液等;供给方填写服务信息、服务区域等。一旦平台匹配成功,双方确认作业时间与区域,符合作业标准后,即可开始作业。
据记者了解,“无人机战疫平台”上线一周内,就迅速完成10个合作案例的对接。官方信息显示,平台上线后,不少无人机作业团队积极报名,目前平台上已经有超过50个团队资源。同时,各地区对无人机消毒需求也不少,纷纷主动找到平台。
陈金培表示,“这次疫情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无人机在行业应用上的价值,了解高精度定位在无人机上的应用,这对于高精度定位在各行各业的普及会有推动作用。”
“AI无感测温”
助力人流密集区疫情防控
随着各地迎来大规模返程复工潮,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学校、大型社区等人流密集区域纷纷进行体温检测工作,加强对体温异常人员和疑似患者的筛查。
然而,大部分公共场所的测温工作,均由工作人员手持红外体温检测仪进行,而普通红外点温枪的测温效率仅为12人/分钟,即便使用手持热成像测温仪,效率也仅能达到60人/分钟。由于测温效率较低,有时会造成人员拥挤,并需要大量人力维持秩序。同时,如此“接近”的测温方式,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且人工检测始终存在漏检、错检的可能性,导致相关筛查工作无法有效、可靠进行。
针对人工测温存在的问题,一些地区推出非接触式的热成像摄像机进行测量,但在通行人数过密或长期工作的情况下,热成像摄像机会逐渐出现较大误差,无法达到界别37.3℃的初筛标准。除此之外,热成像摄像机传感器分辨率较低,远距离拍摄时可用像素很少。行人佩戴口罩、眼镜、帽子以及有刘海遮挡额头时,都会对测温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
在知晓市面上已有产品在精度和可靠性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时,商汤科技看到了通过AI来进行提升的可能性。彼时正值春节,商汤科技的研发团队放弃休假,通过电话会议等远程协作方式迅速展开产品的开发工作。
为了提高测温精确性,商汤科技利用AI算法对测温数据进行优化和校准,将测温误差控制在0.3℃以内,并将测温速率提升至10人/秒,是手持热成像测温仪测温速率的10倍、普通红外点温枪的50倍。此外,商汤科技开发的智能测温筛查终端的工作时长可达到7X24小时,这是人工方式远不能及的。
同时,商汤科技还针对疫情的防控需求,集成其已有的人脸识别技术,对行人是否佩戴口罩进行识别和筛查。
针对行人面部刘海、眼镜、帽子、口罩等遮挡物的干扰,商汤科技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通过可见光和红外光信息关联分割技术准确定位到额头部位,提高人体表面温度的测量准确性(精度0.3℃);其次,通过智能体温平滑算法,减少热成像相机温度漂移问题,降低测温系统对于黑体的依赖,在某些无法使用黑体的场景中,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商汤科技副总裁、智慧城市综合业务事业群CTO闫俊杰博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由此,最终形成了商汤“AI无感测温”——“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区域通行模块,其由商汤星云系列智能测温筛查终端、热成像摄像机、黑体和智能测温筛查系统组成。根据闫俊杰博士的说法,“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的推出,可以有效降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人流密集场所通行效率。
据悉,开发调试完毕后,“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第一时间驰援疫情防控最前线。在不同的安检场景下,工作人员根据行人通行轨迹进行对应的架设后,系统即可开始工作,整套架设流程基本在1小时左右完成。据悉,一套商汤“星云智能测温筛查终端”能够部署4个通道,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增加,只需利用上层边缘侧系统平台对多个星云智能筛查终端进行汇聚便可。
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是最早落地应用商汤科技“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的地点之一,当旅客从航站楼安检机前走过时,无需停留,系统就会自动检测体温并反馈到显示屏上,方便工作人员查看,并且可以7X24小时持续对进出人员进行无感测温。目前,商汤“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区域通行模块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多个重点城市的地铁站、校园、社区完成部署,积极参与到各地防疫工作中。
据闫俊杰博士透露,商汤科技的研究团队仍在持续对算法进行优化。在依靠黑体的情况下,测温精度已经能达到0.1℃左右。未来在脱离黑体的情况下,也可能达到0.3℃精度甚至更高。并且在室外场景下,也有望达到与室内环境同等的测温精度。
“疫情防控机器人”
助力社区疫情排查
“我是徐汇区虹梅街道进行防疫随访工作的智能机器人,请问您是不是刘xx女士本人?”
“是我。”
“了解到您刚从外地回来,耽误您一分钟时间,核实几个信息。请问您从外地回到上海后是否一直在家隔离?”
“是的,我没有出去过。”
“好的,特殊时期,请您尽量保持在家隔离,减少外出,有困难可联系社区居委会。那请问下您目前体温是否高于37.3或者有咳嗽、胸闷、乏力等感冒症状呢?”
“没有。”
“感谢您的配合,为了对疫情进行有效防控,外地返沪需要自行隔离14天,如有异常可随时联系社区居委会我们会派专人给您提供帮助,再见。”
据悉,每天大量类似的疫情排查电话由云知声开发的“疫情防控机器人”拨出,这些智能机器人可以自动快捷呼出、全程录音备查、高精确度转写并自动汇总电话拨打报告,对于重点防控对象还可以自动标记,排查效率较人工提升数百倍。
基层街道社区的健康情况追踪和流动情况排查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但街道社区范围广、人员多、情况杂,社区医疗机构、居委会通过电话或挨家挨户走访的方式上门排查,任务繁重且存在感染风险。
以位于上海徐汇区的虹梅街道为例,其辖内有超20个居民小区数万居民,同时还密集分布着20多个园区共计超4000家企业。据街道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每天至少需完成上千个电话的人员排查与信息采集量,每个工作人员一天要拨打200-300通电话,此外还要进行统计汇总,填写大量表格。重复繁杂的工作使得工作人员疲劳烦躁,且并不能完全保障排查工作的准确性。
针对这一情况,云知声决定用智能外呼机器人替代人工拨打防疫电话。相较于人工方式,智能电话机器人日呼量大,话术高超,不存在情绪偏差,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质量高等优势。谈及推出“疫情防控机器人”的初衷,云知声创新事业部总裁陈吉胜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别的也帮不了什么,就想着帮基层员工减轻一点负担。”
据了解,“疫情防控机器人”由云知声此前推出的服务于金融行业客户的“嘀咕智能电话机器人”升级迭代而来,具备批量一对一电话呼叫的能力,可定向发起拨入社区居民电话,通过多轮对话的方式,自动采集与确认居民疫情相关信息,包括个人身份、近期活动区域、近期接触人群、健康状况等,对疑似人员自动标记、进行防疫提醒,同时还可以自动汇总统计结果。这就避免了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排查的感染风险,大幅缩减排查时间。
很快,“疫情防控机器人”开始第一次试运行,但这一过程并不顺利。
由于手机上显示的号码是以数字“021”开头,很多用户误以为是营销号码而拒接。为了提高接通率,在中国电信的协助下,云知声开辟专线,定制来电显示为“虹梅路街道防疫机器人”。如果用户继续拒接,便进行二次甚至三次重呼。
此外,针对居民名单中号码重复的现象,云知声在系统中加入了号码清洗去重功能,并对人名进行校验。经上海徐汇区虹梅街道办相关领导建议,云知声还把“疫情防控机器人”询问内容中的“是否发烧”改为“体温是否超过37.3℃”以及“是否有咳嗽、胸闷等症状”。
在完善了种种细节之后,第二次试运行时的接通率明显上升。
2月4日,“疫情防控机器人”在上海虹梅路街道正式上线。从开发到上线,耗时仅两天左右。
目前,云知声“疫情防控机器人”已实现坐席120路并发,平均每通2.5分钟(包含用户振铃、失败重呼、线路异常等),一天打满10小时,呼叫量最高可达36000通,接通率最高超过90%。为了进一步提升成功率,陈吉胜表示云知声还将拓展短信发送功能,如果用户愿意回复短信,便不再拨打电话。
官方信息显示,上述系统已在北京海淀区西三旗街道、上海徐汇区、闵行区、青浦区、厦门湖里区金山街道、泉州安溪县、三明尤溪县、来宾市等多个地区上线,其中,除了来宾市,其他地区都是从基层社区开始推广。谈及后续是否会将“疫情防控机器人”推广到全国,陈吉胜直言并不希望出现这一结果。
“我们希望没有机会去推广这个防疫机器人,因为这意味着疫情一直不会结束。我希望把它作为一种能力推广出去,接入到各个地方的市政府热线。一旦有大事发生,这个系统可以用来应急,能够减轻基层负担,也能提升管控效率。”
除了“疫情防控机器人”之外,云知声还推出了AI远程专家诊疗系统以及智能电梯、智能送货机器人等非接触式服务,构成了一套从管理、防控到服务全面覆盖的综合疫情防控体系。
据了解,智能送货机器人主要应用于人流量较大的复工企业,进行文件等办公用品的无人化配送;智能电梯则是利用语音控梯来避免人体与电梯按键接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由于电梯是公共空间,语音有时不太方便,云知声还贴心地推出了手机小程序,用来点亮电梯按键。
“希望这些技术能确确实实帮到大家,让工作人员负担轻一点,居民感染风险小一点。技术的应用有自己的范围和程度,不应该以技术公司自身的考量为主,而是能真真正正在防控疫情方面起作用,否则可能就是一阵风。”采访的最后,陈吉胜还向记者强调,“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
记者 蒋佩芳 柯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