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人身险公司总精算师被约谈!监管层正酝酿停售4.025%年金险
有多位精算人士向记者证实了此事,并表示这是为了防止利差损风险,“以后就是保障的主题,定价利率达4.025%的年金产品全面退出只是时间问题”。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113家险企被约谈
此次风险提示约谈会文件显示,涉及的机构一共13家,包括中德安联人寿、天安人寿、华夏人寿、君康人寿、信泰人寿、国华人寿、恒大人寿、百年人寿、弘康人寿、大家人寿、上海人寿、复星联合健康、信美相互人寿。
记者了解到,上述机构总精算师参与了此会,另外实际上参会的险企要多于此数。
在此次约谈会上,监管部门对参会险企提出了自觉把握利差损风险,希望及时停售定价利率为4.025%的年金产品。目前,已有部分公司紧急停售了相关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被呼吁停售的养老年金或长期年金,正是近年来许多人身险公司在开门红期间冲击保费规模的主力产品。不过,目前仍有一些大型险企还在销售预定利率为4.025%的年金产品。
24.025%年金险退市预告不断
早在今年初,就有消息称监管部门暂停了预定利率高于3.7%产品的批复。到了8月3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及调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宣布普通型养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长期年金,将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上限由年复利4.02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调整为年复利3.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其他险种的评估利率要求维持不变。
据记者了解,2013年,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普通型养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长期年金成为险企主推的产品类型之一。很多险企为扩大规模、抢占市场推出了许多预定利率达到4.025%的产品,甚至一段时间内,还有预定利率5%以上的产品出现,造成了不小的风险事件。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至《通知》发布时,这两类产品累计保费收入已达2.19万亿元,目前这两类产品的责任准备金余额也达到了1.26万亿元,在责任准备金余额中占比10%左右。
《通知》下发后,保险公司需要为这类产品计提更多的责任准备金,经测算,人身保险业为此需要增提责任准备金1200亿元,占责任准备金余额中的1%。
时隔不久,监管层就起草了《关于修订人身保险有关精算规定的通知》,要求各人身险公司报送近三年的责任准备金覆盖率,探索通过责任准备金覆盖率等指标强化责任准备金监管。
有消息称,本次监管风险约谈会正是基于不同险企的“准备金覆盖率”,要求准备金覆盖率低于120%的险企立即停售,过渡期最晚到12月。对于法定准备金覆盖率高于比例红线的,暂未做出立刻停售的要求。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一些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险企目前仍可限售相关“开门红”产品。
3警惕利差损,回归保障
为何监管部门要对产品的预定利率作出调节?多位险企总精算师告诉记者,这主要是为了防范利差损风险,避免险企因此入不敷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对记者表示,现在绝大多数公司不再销售4.025%年金产品,但仍有一些公司在销售。引导退市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利差损风险,因为整体下行的经济环境,预期的长期投资收益率水平也将下行,因此保险公司在定价的时候利率也需要有所下调,利于行业稳健。
利差损是寿险行业特有名词,指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
实际上,此前便曾发生过因利差损引起的风险事件。
1995年前后,产品由保险公司自由定价,为抢占保费规模,寿险公司销售了大量的高利率保单,预定利率高达6%,甚至到过9%,但当时的保险业投资回报仅为3%左右。如1995年到1999年间,平安对其部分寿险产品提供了5%至9%的保证收益率。此后,随着市场利率走低,投资收益率无法覆盖保证收益率,形成了巨额利差损。根据平安证券的数据,截至2006年9月30日,平安在1999年6月前承保的有效业务价值为-212.63亿元。
1999年6月,监管部门当机立断下发《紧急通知》,规定寿险保单预定利率不超过年复利2.5%的上限,让利差损危机有所缓解,但寿险公司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通过改制、引资、上市等操作,才逐渐恢复元气。像背负更加沉重负担的中国人寿在海外上市前,通过重组,将其相应的高利率保单剥离到了集团公司。
而目前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的走势,尤其是国债收益率的下降,保险资产端持续承压,一些产品的预定利率与实际投资收益率已出现较大偏差,加大了利差损风险。因此,为避免“重蹈覆辙”,监管层才会及早打好“预防针”。
《通知》发布时,银保监会负责人介绍,从目前的观察来看,各类型人身险产品中,普通型养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长期年金产品的潜在利差损风险相对较大。故目前对普通型养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长期年金产品的引导也较多。
记者 唐烨—— / 好文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