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老婆能打,他一年亏了237亿

市界观察 2023-06-25 08:01

与张坤、葛兰等“顶流”齐名,兴证全球明星基金经理谢治宇曾因其稳定的收益,被冠以“暖男大白”的称号。但2022年,这位“暖男”基金经理的业绩却来了个大变脸,其管理的四只基金合计亏损约237亿,2023年以来亏损虽有所收窄,但收益率与其同为基金经理的妻子比起来,仍有不小的差距。

昔日千亿明星基金经理谢治宇,最近日子也不好过。

6月份以来,其重仓的三安光电、韵达股份都经历了一波急促的下跌。

在2021年底时,谢治宇管理规模达963亿,逼近千亿。即便如今规模缩水至700亿,他依然排在全市场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的第四位。排在他前面的分别是大名鼎鼎的易方达张坤、中欧葛兰,以及景顺长城刘彦春。

谢治宇之所以能手握700亿,得益于之前的辉煌战绩。他曾在2015年牛市,凭借兴全合润基金87.34%的收益率一战成名,并且截至2021年底,其管理过的5只基金在其任内盈利超300亿元,区间收益高达677.69%。

但最近一年半,谢治宇似乎迎来了自己的“水逆期”——2022年由其管理的4只基金合计亏损237亿元,2023年初至今亏损虽有收窄,但短短一年半时间,几乎快要磨平谢治宇2013年以来攒下的丰硕“战果”。

谢治宇巨额亏损背后,是否真的存在“规模魔咒”?亏损的基金“旱涝保收”收取高额管理费,又是否“存在即合理”?

01、频频踩雷

在三安光电、韵达股份等先后下跌的同时,截至6月7日的数据显示,谢治宇在管的四只基金(原始发行)今年以来收益率全部为负,亏损幅度在-1%到-6.15%之间,其中兴全合宜亏损最多。

虽然截至6月20日的数据显示,其在管的3只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已悉数回正,但如果看近两年收益率,四只基金收益率仍在-20.9%至-27.16%之间,在同类基金排名中均属于中位以下水平。

如此幅度的亏损,是什么概念呢?

如果统计一下谢治宇2013年接手兴全合润以来,在管基金在其管理期内的业绩表现(以年为单位),那么截至2021年末,利润总额达到313.84亿元,可以理解为这是他为基民们赚到的钱。

但光是2022年一年,其在管4只基金就一举亏掉了237.45亿元,大概是谢治宇自2013年担任基金经理以来累计盈利的75.66%,2023年初至6月21日只有几乎可以忽略的小幅盈利。

可以说,谢治宇自2013年至2021年,9年的经营取得的战绩,只用了一年半就损失了一大半。

相比之下谢治宇的妻子范妍在管的几只基金表现相对稳定,她管理的圆信永丰基金旗下8只基金产品(A类C类分开计算),截至6月20日均录得6%至8.07%的今年以来正收益率,近1年收益率也均在 0.64%至3.47%之间,近2年收益率有4只基金为负,但6.42%以内的亏幅显著小于谢治宇几只基金近2年22.22%至27.16不等的亏幅。

业绩能打之外,范妍同样是一位百亿基金经理。170亿的管理规模虽比谢治宇700亿有所差距,但作为一位百亿基金经理,其大大超出谢治宇的业绩,也不得不让我们分析下谢治宇为何大亏?

据Wind统计,截至2023年一季度,谢治宇在管的几只基金当前持仓最高的是三安光电,占基金总净值的4.55%,其次是海康威视、海尔智家、保利发展、澜起科技、北方华创、韵达股份、快手-W、晶晨股份和健友股份,占净值比在1.87%至2.78%之间。

(来源/Wind)

谢治宇对三安光电的关注由来已久——2021年三季报开始,三安光电以3724万股持仓,成为兴全合润第四大重仓股,占净值的4.1%,之后兴全合润陆续加仓,到目前已成为规模287亿元的兴全合润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占兴全合润基金净值比重达到6.76%。

这个过程中,谢治宇管理的兴全合润、兴全合宜、兴全社会价值三年持有三只基金参与了2022年末三安光电的定增,以15.5元/股的价格认购了4516万股左右,整个兴全基金则认购了9200万股,耗资14亿元,截至今年一季报,兴证全球基金对其持仓共41.6亿元。

(三安光电股价走势图)

但如果回头看三安光电的股价,会发现最高点恰恰出现在2021年三季报披露前的8月初,目前已从当时44.71元/股的高位下滑至16.92元/股,距离谢治宇当初参与定增的价格越来越近。

业绩层面上,三安光电2021年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8.71%和29.2%,但2022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传统LED领域市场需求低迷,Mini-LED领域拿货节奏放缓,2022年收入增速只有5.17%,净利润更是同比减少47.83%至6.85亿元。

作为谢治宇在管规模最大的两只基金兴全合润、兴全趋势投资的重仓股,海康威视则是安防领域龙头企业,2021年收入和净利润均有28%左右的增幅,但2022年同样出现收入增幅下滑、净利润同比减少的情况。目前兴证全球基金是海康威视第三大公募基金股东,合计持有其5182.98万股,占流通A股的0.57%,仅次于易方达和嘉实基金。

6月9日海康威视大跌6.34%,有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可能与公募基金仓位调整有关。

以此为参考,6月初韵达股份、澜起科技的股价波动或也与兴全基金调仓换股有关,而近几日谢治宇在管基金收益率逐步回升,是否得益于新的押注,还需要等待半年报的公布。

但基民们很快有了新的担心——2023年1月,兴全合润和兴全趋势分别在谢治宇之外,新增了基金经理叶峰和程剑,而一只基金新增基金经理,在业内人士看来存在前基金经理调整的可能性。

虽然兴证全球基金曾对此回应称,关于谢治宇离职的猜测属于市场误读,上述情况只是正常的以老带新,但从过往经验来看,基金经理的“离职潮”确实常常发生在市场波动较大、基金业绩较差的时间点。

事实上,这些年来兴证全球基金已经流失了多位投资界的大咖,包括2022年1月离职的投资“长跑健将”董承非、2018年3月离职的有着投资界“傅师傅”之称的傅鹏博,2015年1月离职的“公募男神”陈扬帆等。此外,曾负责筹建兴证全球基金的原总经理杨东、副总经理杜昌勇也分别在2017年、2015年“奔私”。

基金“老人”不断流失,在极度考验投研能力的基金行业,兴证全球的业绩难免会受影响。

02、“规模魔咒”

2013年谢治宇在兴证全球管理第一只基金兴全合润,当时的规模只有9.78亿元;让其一战成名的2015年,兴全合润的规模不过15.9亿元,在当年竟也创造了15.98亿元的利润。

2021年末,谢治宇在管基金规模一度达到963.45亿元,直逼千亿,2023年3月末回落至700.12亿元,依然属于规模高位,与之对应的则是2022年以来其在管基金并不如意的表现。

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规模与所获收益率之间,是否真的呈负相关?换句话说,“规模魔咒”真的存在吗?

数据说话,市界统计了主动权益类基金收益率与规模的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2022年收益率(纵轴)在10%及以上的32只基金,规模基本都在60亿元以下(2个例外),如果收益率要提高到20%及以上,那么10只基金规模基本都在30亿元以内(2个例外)。

(2022年与2023年截至6月12日主动权益类基金收益率与规模(亿元)趋势图)

与此同时,2022年规模大于100亿元的46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收益率在-10%至-31%之间的占比高达91.3%,只有4只基金收益率为正。2023年的情况大致相似。

但买小规模基金就一定能避开亏损吗?显然也并非如此。

2022年规模在10亿元以内的3870只基金,收益率大于零的只有119只,占比仅3%;收益率在-20%到-32%的却有1711只,占比高达44.2%。

但2023年情况有所好转——截至2023年6月12日,10亿元以内的3872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收益率为正的有1628只,占比提高到了42%。

如果是1亿元以下的“迷你基”,2022年1762只中有1729只亏损,比例高达98%,2023年初至今,1762只中有985只为亏损,比例达56.97%。

总的来说,买不同规模的基金,亏钱的概率确实有所不同——买百亿规模以上的基金,大概率是亏,买规模较小的基金,亏钱的概率小一些,但不同年份差异较大。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大规模基金对应更大的资金体量,基金经理在买入卖出的操作过程中,会对价格形成更大的冲击,无形中提高了买入成本,也降低了卖出收益,这就让大规模基金很难进行频繁调仓,在行业快速轮动时错过一些机会。

另一方面,如果基金经理采用更为分散的方式持有更多只基金,以此降低资金进出对股价的冲击,那么整体持股的数量就会大大提高,而对于像兴全合润这样规模达到281亿元的基金产品,做到充分地分散投资显然不是易事,对基金经理管理基金耗费的精力和难度都会有更高的要求。

回顾谢治宇2015年牛市的高收益率,既是因为抓住了鼎龙股份、顺网科技、联化科技等中小市值成长股,也因为在二、三季度维持较低仓位运营,但以其目前在管的基金规模,还有监管方面对各类公募基金不同比例的仓位要求,这两种提高收益率的操作可能都很难再达成了。

03、基民亏钱,基金赚钱?

2022年A股三大指数整齐下跌,累计亏损1.47万亿元的公募基金,收取了股民们合计1458亿元的管理费用。这种基民亏钱、基金公司却“旱涝保收”的反差,也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诟病。

具体来说,谢治宇在管的4只基金,虽然2022年让基民们亏了237亿元,但赚到了10多亿元管理费,另有葛兰、刘格菘、朱少醒、张坤、蔡嵩松等人,2022年亏损规模在98亿元到280亿元不等,但都赚到了4亿元到13亿元的基金管理费。

在这背后,包括管理费、销售服务费、交易费等项目对应的持有成本,在年化3.5%左右,而这些费用其实都会被提前扣除,每个交易日显示的基金净值则已经是扣除这一系列成本后的结果,作为普通基民并不能看到具体的扣除明细,也就对这些成本没有太大的感知。

在3.5%的成本中,最主要的还是管理费,据公募基金2022年年报披露的数据统计,权益类基金的平均管理费率为1.27%,若以资产规模加权方式计算则为1.32%,作为对比,美国主动权益类基金2021年资产加权平均费率约为0.68%。

事实上,多年前监管方面曾对公募基金有过窗口指导,为了防止基金管理人收费过高,给出了1.5%的管理费率上限,此后这一上限费率逐渐成为市场惯例。

近两年许多基金面临较大亏损的背景下,行业开始重新讨论管理费率收取合理性的问题,官方也在2022年发布过《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易成本的意见》,提到“鼓励证券、基金、担保等机构进一步降低服务收费、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合理降低交易、托管、登记、清算等费用”。

但下调费率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区别于私募基金仓位不受到限制,监管方面对公募基金的仓位有要求,需要基金经理有更好的心态应对市场下跌,也需要公募基金的巨量资金承担“压舱石”的作用,如果将费率与收益挂钩,那么可能出现公募基金在股价下跌时的出逃行为,不利于股市稳定。

与此同时,管理费用率高企并不只是基金公司赚钱,基金公司也需要向其他环节支付费用,尤其是作为“尾随佣金”(相当于公募基金给销售渠道的“提成”)被支付给以银行、券商为代表的基金销售渠道。

目前监管方面对“尾随佣金”占管理费用比重的限制是50%,2021年首家外资公募基金公司贝莱德基金披露的数据显示“尾随佣金”比例达到48.46%,为行业第一,而根据天相投顾数据,2021年全市场基金“尾随佣金”比例在28%左右。

除此之外,基金产品买卖股票的换手动作也会产生高昂的交易费——2022年,年度换手率在300%至1000%之间的股票型、混合型基金有4600多只,但公募基金交易只能通过券商来进行,这也意味着基金公司需要为更高的交易规模支付更高的佣金。

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公募基金股票交易量为23.91万亿元,基金公司向券商支付的交易佣金达188.71亿元,其中富国基金、汇添富基金、易方达基金公司分别支付了11.19亿元、8.04亿元和7.32亿元的佣金。

虽然不容易,但降费的尝试仍在推进。Wind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有近200只与业绩挂钩的浮动管理费率基金产品,截至6月2日,年内也分别有百余只产品下调了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未来“旱涝保收”的赚钱模式或将成为过去式。

(作者 | 林夏淅,编辑 | 韩忠强)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