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基金不必只买六七只
之前研究过买主动基金选几只的问题,看了很多人的文章和想法,还有很多数据,得出的大概结论是:选个六七只左右就可以了。
数量少了,组合净值可能依然波动较大,无法起到降低回撤风险的作用。数量多了,对平滑风险的作用也不会进一步加大,反而增加管理的难度。
所以在2019年10月建组合的时候,我只选了八只基金,分别是:
中银增利;
前海开源沪港深优势精选;
景顺长城绩优成长混合;
易方达行业领先;
易方达中小盘;
兴全合润;
交银阿尔法;
汇添富蓝筹稳健;
2020年,按照业绩和粗浅认知,陆续申购了:
广发稳健增长;
广发科技创新;
东方红沪港深;
中欧明睿新常态;
嘉实泰和;
易方达蓝筹精选(由易方达中小盘转换);
交银新生活力;
国投瑞银创新动力;
兴全商业模式;
泓德远见回报;
2021年,经过自己摸索,逐渐建立了自己的选基标准,选基不再只看别人的推荐或业绩,开始从多维度判断该基金业绩的持续性和持有体验,关键的一点是自己对这套方法有信心,即在低位或震荡时不慌,不会轻易割掉。陆续申购了:
信达澳银先进智造;
中邮新思路;
工银圆兴;
华安汇嘉;
景顺长城环保优势;
上投摩根科技前沿;
海富通均衡甄选;
2022年,已经发现基金数量少的话,风险还是很大,索性将组合基金数量扩大到十只以上,不再限制整体数量。陆续增加了:
易方达新经济;
国富深化价值;
工银战略转型;
安信优势增长;
中银优选;
交银先进制造;
银华鑫盛;
南方转型增长;
2023年,因为冯明远卸任了信达澳银先进智造(2021年3月9日买入),所以将这只基金换成了信澳研究优选,2022年买入的基金均继续持有,加上海富通均衡甄选(2021年11月18日买入),上投摩根科技前沿(2021年11月18日买入),景顺长城环保优势(2021年7月23日买入),华安汇嘉(2021年5月24日买入),工银圆兴(2021年3月9日买入),中邮新思路(2021年3月9日买入),兴全商业模式(2020年8月17日买入),目前共持有16只,比例基本为1:1。
替换掉的基金,大概分为三类:组合策略变动,基金表现不及预期,经理卸任。
一、因组合策略变动而卖掉基金:
最初的组合的核心思想是做股债定期平衡,所以选了一些偏稳健的品种,后来发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再提高一点,所以把组合的风格定位均衡偏成长。广发科技成长选他是因为刘格菘,卖掉是因为这基金成长风格太突出,与组合定位不符。
二、因基金表现不及预期而卖掉基金:
这部分是占比最多的,表现不及预期主要在两方面,一是业绩不佳,二是回撤较大,三是其他原因。
业绩不佳的典型案例举个例子,交银新生活力,近三年的收益还是负的。杨浩在几年前也是交银三剑客,但现在说起交银的基金经理,刘鹏,韩威俊,杨金金,沈楠更为知名,当然,何帅这位老剑客依靠其稳健的风格,在这两年维持住了其江湖地位。
回撤较大的基金比如嘉实泰和,近三年最大回撤43.35%,易方达蓝筹精选近三年最大回撤54.54%,波动太大,小心脏受不了。
其他原因,公司管理或规模。比如泓德远见回报混合,邬传雁本身是不错的经理,但是当时传出他与公司管理层有矛盾,基金的持仓买卖他都不知情,这种管理方式是有问题的,所以当时果断赎回。
还有规模太大的基金,也进行了一些规避。比如兴全合润,易方达中小盘等。
三、经理卸任:
这个情况是自己无法掌控和预知的,选主动基金其实就是选经理,如果经理离任了,继任者又不熟悉,那么这只基金的信任程度就大大降低了。比如林鹏的东方红沪港深,周应波的中欧互联网先锋,他们走了,自己对继任者缺少了解,所以就赎回了。类似情况还有信澳先进智造。
不是所有经理离任后的基金都立刻赎回,比如华安汇嘉,我是很喜欢崔莹的,他的几只基金业绩,回撤表现都不错,后来换了王斌,本来对王斌不太熟悉,后来研究了他的华安安信消费,在收益、回撤、波动方面都很好,所以决定先拿着看看。还有工银圆兴,袁芳的风格和鄢耀还是不同,但是鄢耀的工银金融地产,工银新金融长期来看还是不错的,另外工银近几年权益方面整体也很好,所以这只基金也没有赎回。
上周研究了一下偏价值风格的经理,打算在这波下跌过程中加一点蔡宇滨的基金,结果今天发现他离职了。由此回忆了一下主动基金组合的选基历程。
只是想说明一下,没有必要限制自己的基金数量,一方面给自己留个容错的空间,另一方面基金经理变更后也不用太慌张。
另外,单说收益的话,买卖的时间点最重要,持有基金的风格和数量在其次。
$信澳研究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