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梅,被淹没的雄狮

格隆汇 2022-03-20 00:01

为了拍摄短短几秒钟狮吼片头,米高梅曾先后将7头狮子送进摄影棚,并请来大拿希区柯克给它们导戏。那时的米高梅,何等意气风发。

曾几何时,米高梅还是好莱坞商业与艺术毋庸置疑的最高峰,那头狮子也一度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近百年来,从Salts到Leo的吼声始终在电影院和人们的客厅里回荡。

米高梅却只能伴随着时代大潮崛起、衰落、直至最后被淹没,浮沉都不由我。

01

雄狮

“米高梅”三个字来自于1915年成立的米特罗电影公司、1917年成立的高德温制片公司和犹太人路易斯·梅耶1918年成立的制片公司。

1924年,三家公司合并,幼年米高梅诞生。但它既要面临席卷美国的大萧条,又要应对无线电广播普及的挑战,堪称地狱难度开局。

幸运的是,米高梅拥有路易斯·梅耶——一位有着卓越商业才华、被称为“好莱坞之王”的天才制片人。

路易斯·梅耶

梅耶出生于19世纪末的乌克兰,为逃避沙俄对犹太人的迫害避难至美国。这样一个连自己确切生日都不清楚的难民,却在电影行业找到了归宿。

“我愿双膝跪地,亲吻有才之人走过的地面。” 梅耶这句名言是他一生的写照,同样解释了米高梅何以迅速成长为傲立于好莱坞的雄狮。

1928年,梅耶提出成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让奥斯卡奖成为评判电影艺术的最高标准。也是在他主导下,“为艺术而艺术” 成为米高梅的座右铭。

秉承着这样的信条,米高梅制作了一批规模宏大和带有相当艺术性的电影。例如1925年底上映的《宾虚》,其制作耗费了好莱坞前所未有的庞大预算。

学院成立第二年,米高梅斥资35万美元拍摄了歌舞片《百老汇的旋律》,顺利拿到第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由此开启了收割奥斯卡奖的旅程。

整个20世纪三四十年代,米高梅制作了第五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二届和第十五届等5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帮11位电影明星拿到了奥斯卡最佳演员。

这一时期,米高梅每年要制作四十到五十部电影,留下不少叫好又叫座的经典。其中1925年出品的《战地之花》,凭借2200万美元收入创造了全球历史最高票房。

直到1939年,这一记录才被同样由米高梅出品的《乱世佳人》打破。它们和《绿野仙踪》、《魂断蓝桥》、《费城故事》等影史经典一起,将米高梅送上好莱坞头号制片厂的宝座。

费雯·丽凭借《乱世佳人》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这是好莱坞历史上最令人怀念的“黄金时代”。美国走出大萧条阴影,经济腾飞下的人民生活富足,源源不断的美元流向片场和电影院,将电影之花浇灌得无比绚烂。

大制片厂时代随之来临。1945年,好莱坞八大制片厂控制了全美17%的电影院,用来放映它们占市场75%产量的影片。独立电影人和院线沦为垄断制片厂的附庸。

八大之中,米高梅以22%的份额居首。然而,万事万物都在一刻不停地走向它的反面,称霸好莱坞的雄狮当然也是如此。

02

暮狮

1948年,一纸《派拉蒙法案》宣告了黄金时代的终结。

电影托拉斯们被勒令剥离院线业务,垄断地位从此打破。四十年代起电视媒介的流行更是雪上加霜,人们足不出户便能观看节目,使电影院观众相比四十年代减少了50%。

1957年,第一家执行《派拉蒙法案》的制片厂、《公民凯恩》出品方雷电华停止了制片业务,最终卖身通用轮胎公司。八大只余七大,仍然要断臂求生。

1951年,梅耶在执掌米高梅近30年后离开了这家公司。雷电华破产同年,米高梅出现成立30多年来首次亏损。1966年,卓别林出资创办的联美也被迫卖身保险业巨头泛美。

失去院线垄断后,千篇一律的歌舞片和西部片不再能带来稳定收入,尤其是在电视节目的竞争下。留下来的大制片厂转换思路,由此揭开了好莱坞“大片时代”的序幕。

1959年,米高梅投入1500万美元押宝翻拍之作《宾虚》。这部电影最终在奥斯卡之夜12提11中,成为米高梅又一部巅峰之作。

《宾虚》的火爆给好莱坞带来了 “用大片抗衡电视” 的理念,电影院重获生机。

1962年,米高梅开启“007”系列;1972年,派拉蒙出品《教父》三部曲;1975年,环球制作了《大白鲨》;1977年,20世纪福克斯发行了第一部《星球大战》。

随着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日益完善和视听技术的不断革新,大片的定义从规模宏大的黑帮、警匪等类型片,逐步向以电脑特效为主要卖点的科幻片转变。

但无论哪种大片,都天生带有一项致命的弱点——投资高、周期长,并且在电影上映之前无法预测其收益。

因此,好莱坞虽然凭借视效大片征服了全世界,各大制片厂却一直在走钢丝,赌输一次就有万劫不复的风险。典型代表就是米高梅。

在《宾虚》昙花一现后,米高梅继续陷入连年亏损的境地,1969年被迫卖身好莱坞大亨柯克・克尔科里恩。柯克沉迷兴建酒店和赌场,对米高梅的制片业务不屑一顾。

于是在70年代之后,米高梅沦落到每年只制作四五部电影,逐渐在风起云涌中被大家淡忘。90年代的好莱坞风光无限,唯独缺少昔日王者的身影。

米高梅决定殊死一搏。2002年花1.15亿美元重金押注吴宇森的《风语者》,最终吞下电影史上最惨痛的苦果。《风语者》分账票房不到3000万美元,经此一役,米高梅已无力再战。

《风语者》给了米高梅致命一击

2005年,索尼以近50亿美元从柯克手里买下米高梅的资产和债务,标志着好莱坞八大中最后一个独立制片厂也不复存在。

米高梅的故事到这里已经进入尾声。之后从2010年因无力偿还债务宣布破产托管,到2019年结束和索尼的合作后再次将自己摆上货架,直至今日被亚马逊收入麾下。

不过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03

死狮

米高梅究竟死于谁人之手,柯克・克尔科里恩、吴宇森、还是平井一夫和他的索尼?其实都不是。我们假设米高梅的运气再好一点,看看它是否就能够改写自己的命运。

越激进的商业模式越需要保守主义,面对大片时代成王败寇的风险,好莱坞的通用做法是千篇一律的续集和翻拍,用已知的人气代替未知的口碑。

但原地踏步地开发续集无异于涸泽而渔,对IP和它的粉丝都是如此。华纳著名的《哈利波特》七部曲和中土六部曲还算水准之上,但环球出到第10部的《速度与激情》系列只能令观众感到鸡肋。

迪士尼展现了更高明的手段,由2008年的《钢铁侠》埋下种子,直至2019年的《复仇者联盟4》收获甘甜果实。

迪士尼的电影宇宙继承了好莱坞“用大片抗衡电视”的理念,并发扬光大成“用拍电视剧的思路拍大片”。11年22部漫威电影突破200亿美元票房,绝对是一笔长牛慢牛式的投资。

梦开始的地方

在疫情还未给全球电影业致命打击之前,迪士尼已经拿走北美全球票房的三分之一。在传统制片厂纷纷依附于大型传媒集团所形成的好莱坞新格局之下,绝对是首屈一指。

然而即便迪士尼已经如此成功,依然无法避免好莱坞从上世纪50年代遗留下来的弊病。

单论漫威系列,既有《复联4》以28亿美元登顶全球影视票房冠军,也有从《惊奇队长》到《永恒族》等的票房口碑双重滑铁卢。

诚然其中有疫情因素,但电影行业能否找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能彻底改变大片时代投资大、周期长且风险高的无解难题?

确实是有的。从2007年至2011年,好莱坞除迪士尼外的五大制片厂总利润下降了70%。从现金奶牛,沦落为总利润只占母公司个位数的干瘪海绵。

从2011年到2017年,北美票房占全球票房比重从31%降到27%。疫情爆发前四年,北美年度票房分别是114、111、119和114亿美元。从数据来看,整个市场几乎停滞。

此消彼长,2019年,奈飞营收突破200亿美元,几乎是北美全年票房的2倍,而且不用向院线支付昂贵的分成。

以奈飞为首的流媒体完美解决了困扰传统制片厂近百年的难题。在重新掌握制作、发行到放映端完整产业链的同时,超强的抗风险能力更对好莱坞形成降维打击。

疫情之后,北美票房骤降为22亿美元。奈飞一张票不卖,营收进一步增长至250亿美元就是最好的证明。

无论奈飞改变好莱坞的历史进程,还是米高梅最终被亚马逊收入麾下,都证明了电影虽然始终反映着人类最新的生活和技术,但商业模式仍然保留着传统行业的形态。

如今,流量是一门更好的生意。

04

结语

好莱坞终将成为历史,我们怀念它,但不必过分伤感,因为电影艺术是永远不会终结的。

从08年金融危机到11年欧债危机再到20年爆发的疫情,美联储放水接近10万亿美元。它们造就了互联网十几年的繁荣,从08年到去年年底,纳斯达克指数涨幅10倍有余。

去年美国互联网四巨头FAAG市值加起来,甚至一度超过日本股市。互联网不缺钱,但缺变现方式,一旦它们找上电影行业,那个传统的好莱坞会立刻被淹没在流量大潮中。

制片厂们消失了,好莱坞也正在死去,但电影之神从未离开人间。形成好莱坞的并非坐落于洛杉矶郊外的那座城市,而是一代代活跃其中的电影人和他们留下的作品。

迪士尼流媒体上线一年半,用户已与耕耘14年的奈飞相去不远,靠的就是作品。米高梅虽然非复雄风,但那些留名影史的作品永远不会消失。

它属于柯克・克尔科里恩还是亚马逊,对观众来说,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