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蒂尼药业再度赴港IPO:年入4.47亿,超9成来自单一产品
据格隆汇新股了解,2月28日,北京康蒂尼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蒂尼药业”)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为其独家保荐人。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公司第三次向港股发起冲刺,此前曾于2019年4月18日、2019年11月1日先后递交上市申请,均已处于“失效”状态。
康蒂尼药业成立于2002年,最早由康蒂尼制药厂及程又明共同创立。2006年,日本公司GNI投资后,公司改制为中外合资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康蒂尼药业吸引不少投资机构介入,包括中关村发展、上海睿星基因、龙磐创投等,其中中关村发展于2013年进入,直到2017年减资退出。
IPO前,GNI通过BJContinent持股55.97%;圣黎莉、龙磐生物医药、龙磐创投分别持有公司11.66%、9.18%、8.03%。
1
单一产品依赖
康蒂尼药业是一家专业从事器官纤维化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及商业化的生物医药公司。长期以来,公司专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并将其治疗领域及研发活动逐渐拓宽至其他器官纤维化领域。
目前,康蒂尼药业产品管线共有9种。其中,针对IPF的药物艾思瑞(吡非尼酮胶囊)已于2011年在中国获批上市,是全球最先获批用于治疗IPF的三款药物之一。
所谓IPF,是一种慢性病,由未知原因在肺部形成疤痕组织,发病群体主要为老年人。IPF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两至三年,数据显示,中国的IPF发病人数由2017年的8.3万人增至2020年的10.84万人,预计到2031年将增至33.2万人,而中国IPF治疗药物市场规模预计2031年将达到38.53亿元。
作为中国首款获批用于治疗IPF的药物,艾思瑞填补了中国IPF治疗药物空白,具有一定先发优势,并于2017年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由于康蒂尼药业目前仅有一款针对IPF的艾思瑞商业化上市,因此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于艾思瑞。
2019年-2020年,康蒂尼药业实现收入由3.25亿元增长至4.47亿元,同比增长37.5%;相对应的年内利润由7012万元上升至1.28亿元,同比增长82.4%。2021年Q3,公司营收及利润进一步增长,分别为4.40亿元、1.26亿元。
其中,2019年-2021年Q3,艾思瑞销售收入分别为3.15亿元、4.37亿元、4.32亿元,占当年总收入的约96.8%、97.7%及98.2%。值得一提的是,艾思瑞的毛利率相当高,一直维持在96%以上,带动公司整体毛利率上行,2021年Q3达95.5%。
目前,中国已有吡非尼酮及尼达尼布两种IPF药物获批,公司的吡非尼酮胶囊艾思瑞占据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处于领先地位,这也是其毛利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但随着后续竞品的相继上市,不排除后续该产品存在市占率、毛利率下滑的风险。
此外,在国家带量采购的大背景下,不排除艾思瑞进入集采范围的可能,若艾思瑞的销售不及预期或纳入集采,一定程度上将对康蒂尼药业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2
销售费用率超40%
除了IPF药物领域,肝纤维化也是康蒂尼药业另一重点关注的领域,该领域的关键产品F351(羟尼酮)目前正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除此之外,公司还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肺动脉高压(「PAH」)及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开发药物,同时扩张艾思瑞的适应症至其他肺纤维化疾病领域。
可以看到,康蒂尼药业在研产品管线相对较多。但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在药企中并不算多。2019年、2020年公司研发开支1585万元、3721.2万元,相对应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88%、8.32%。
反观,康蒂尼药业在销售开支上面花费不小。2019年、2020年公司销售开支1.46亿元、1.94亿元,相对应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45.05%、43.41%。招股书显示,公司目前销售网络已覆盖国内30个省、自治区及直销市,2019年-2021年Q3,分别覆盖1905家、2286家及2429家医院及药店。
对于医药公司而言,产品管线研发是其核心竞争力,而每年研发投入亦是药品创新、研发实力的体现。目前来看,康蒂尼药业研发费用率较低,销售费用率居高不下,长久之后,或对其产品竞争力造成一定影响。
3
小结
“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正在医药行业加剧上演,药企对于研发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尽管康蒂尼药业已有一款产品支撑收入,但显然不够,不仅存在单一依赖风险,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公司研发创新力的不足。未来,康蒂尼药业仍需加大产品研发力度。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