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遭遇史上最强“逆风”:全球加码监管 背后或只是一场行业间的博弈
财联社 (上海,研究员卞纯)讯,从2003年世界上第一支电子烟诞生到近几年站上风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再到近期风向突变全球监管趋严,电子烟行业2019年或面临重大洗牌。
电子烟的崛起
2003年,中国药剂师韩力发明出了世界上第一支电子烟。不过,尽管中国是电子烟的主要产地,但电子烟在中国的使用率却远不及海外,尤其是欧美国家。
主要原因在于国外反吸烟运动的普及。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烟市场,美国对烟草的控制可以追溯到50年之前。1964年1月11日,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医务总监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吸烟会导致疾病、死亡,要求政府出台控烟措施,自此烟盒贴上警示标签、禁播香烟广告、提高烟草税、公共场所禁烟等一系列控烟措施陆续出台。
目前,包括美国首都华盛顿在内的至少25个州、约700个城市颁布了全面禁烟法律,禁止在工作场所、餐馆和酒吧吸烟。
其实,不仅仅是美国,世界许多地方都限制吸烟。比如在新加坡,香烟需付进口税;英国提高香烟价格,加强对工作场所吸烟的罚款力度;在韩国,戒烟员工可带薪休假;在德国,有烟瘾的员工得不到重用;日本的车站站台实施全面禁烟;不丹通过禁烟法案全国禁止销售香烟。
全球禁烟运动的普及为电子烟的诞生提供了一个契机。毕竟,对于全球近10亿的烟民来说,换抽电子烟要比戒烟容易得多。
然而,电子烟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却远非如此。理论上认为,相比于传统香烟,电子烟对身体的不利影响大大减少,因其虽包含尼古丁,但却无需燃烧,只会产生“蒸气”亦无焦油及一氧化碳,而焦油及一氧化碳被认为是“吸烟有害健康”的罪魁祸首。以一种更健康的方式过了自己的“烟瘾”符合绝大多数烟民的诉求。
除此之外,作为一种带有科技元素的电子单品,电子烟已经俨然成为一种“新潮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抽电子烟的行列,并催生出一批电子烟领域内的“ 高端玩家 ”。
据相关数据,全球电子烟销售额由2013年不足50亿增长至2018年的约247亿美元,渗透率在各市场快速提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传统烟草的消费总额呈现每年约1%-3%的下降趋势,从2012年顶峰的6.1万亿逐年下跌至2018年的5.4万亿。
从地域来看,全球最大的电子烟市场是美国,其次是欧洲和日本。美国占全球电子烟销量的逾40%,市场渗透率超10%。2018年,美国电子烟总销售额为56亿美元。而电子烟仅进入欧洲市场一年,市场渗透率已超1%(2018年)。英国是欧洲最大的电子烟消费国,2018年该国电子烟市场规模约达21.2亿美元。就日本市场来看,2018年电子烟占日本烟草市场的20.9%。
史上最强政策“逆风”
处在风口之上的电子烟行业正遭遇史上最大的政策“逆风”。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联邦检察官已经在加利福尼亚州对备受欢迎的电子烟制造商Juul Labs展开了刑事调查。这家快速成长的公司被指责为青少年电子烟民增多的罪魁祸首,正受到州和联邦官员越来越多的检视。
当地时间20号,美国连锁超市品牌沃尔玛宣布将停售电子烟,该规定适用于美国境内的所有沃尔玛门店。沃尔玛表示,该决定源于近期白宫政府和多个州政府对于电子烟产业的禁令。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11日宣布,其下属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将在未来数周内出台规定,禁止销售非烟草味的电子烟产品,以控制青少年吸电子烟的趋势。
不仅仅是美国,目前世界上有189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电子烟的管控措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泰国、巴西、挪威、瑞士等国全面或部分禁止电子烟。
随着在国外遭遇越来越广泛的封杀,一些电子烟制造商将触角延伸至中国这个具有3亿烟民的国家。今年7月,有报道称,美国电子烟品牌“JUUL”将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已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最晚今年10月,JUUL电子烟产品会上架。但9月中旬,Juul电子烟在京东、天猫上线四天就被下架。
然而行业急剧增长之时往往意味着监管加强,这对那些想在中国市场大施拳脚的商家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去年10月,张家口明确将电子烟纳入禁烟监管范围;今年年1月,杭州、深圳明确将电子烟纳入禁烟监管范围;2月,香港提交法案,请求禁止进口、销售、制造、系宣传电子烟产品;5月,成都将电子烟纳入吸烟行为并约束公共场合的吸烟行为;6月,秦皇岛将电子烟纳入吸烟行为并约束公共场合的吸烟行为。同月,深圳明确将“ 电子烟 ”纳入控烟范畴,“新版控烟令”将自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
美国监管趋严的“幕后黑手”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当地时间19日,美国联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公布最新数据指出,与电子烟有关的肺病患者已增至530人,其中7人死亡。由于部分病患的症状严重,CDC预期死亡人数还会增加。
主打“健康吸烟”的电子烟失去了其最大的宣传招牌。无疑,这成为欧美国家加强监管的驱动力。然而,这只是表象,在美国,企业和政治互动的方式决定了事情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
究竟谁才是推动全球打击电子烟的幕后黑手?
一边是电子烟制造商疯狂地游说阻止监管提案,另一边是制药商们为了更严格的监管而斗争。原因显而易见:电子烟与旨在帮助人们戒烟的处方药形成竞争关系。
销售尼古丁戒烟糖的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和生产尼古丁贴片的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曾对电子烟发出最强烈的反对。
大型制药公司是电子烟真正的敌人,而政府是他们的武器。
在美国,没有哪个行业比制药业在游说上花钱更多。若没有药物游说组织的努力,奥巴马医改方案很可能在2009年夏天就已“夭折”。而布什总统最大的一次政府扩张是,在制药商的要求下,创建了医疗保险处方药福利。
这就是华盛顿的监管方式。其实质是,一个行业与另一个行业的对立。 因此,关于电子烟的问题可以归结为:电子烟制造商能否击败制药商?
严监管下前景不容乐观
电子烟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一个最大的前提就是人们认为其对健康的损害更小。一些商家甚至给电子烟贴上了“健康无害”、“清肺去毒”的标签。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电子烟所含有的尼古丁、芳香剂及其它化学添加剂带来的危害或许一点也不亚于传统烟草。
近日,英国《科学报告》杂志中刊登的一份报告指出,不论电子烟里是否含有尼古丁,一些香型的电子烟会有损呼吸道,加重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此外,不少商家将电子烟宣传为“戒烟神器”也仅仅只是一个噱头。正遭到刑事调查的电子烟巨头Juul Labs公司就被指控其销售的香甜口味电子烟液中,含有5%尼古丁,相当于20支传统香烟的尼古丁含量。而相较于致癌,尼古丁的主要危害即在于使人对烟草上瘾。
丧失了“健康”和“戒烟”功能且负面消息不断流出的电子烟要如何挑动消费者的味蕾?监管层面又将如何坐视不管?这无疑将动摇电子烟庞大的市场基础,抑制了其广阔的增长空间。
不过,目前多家电子烟企仍频频融资和发布新品,显然他们希望在更严厉的监管出台之前尽可能多地抢占市场份额。部分资本仍然看好电子烟的市场前景,对未来政策口径不会过于严厉抱有期待。
总而言之,各国将以多大的力度监管电子烟成为该行业最大的不确定因素。目前来看,政策风险显然正在放大。除非市场上真正出现可以减少对身体损害的产品,而这显然需要漫长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