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I小讲堂|你真的懂汇率吗?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外汇价格(汇率)都是以货币对的方式呈现,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也是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为何一种货币相对另一种货币的价格是这个比率,而且该比率还时刻发生着变化?哪些因素影响着汇率的时刻变化?汇率最终形成机制又是如何?显示在外汇交易平台终端显示器上的货币对价格报价源头又在哪里?本期,跟着GMI一同来解答以上问题。
以上一连串发问可以归结为两大问题,一是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形成机制,二是汇率的决定原理。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形成机制。
谁决定了汇价一红一篮间的跳动
我们知道,外汇交易平台终端显示器上,每一货币对的价格时刻在一红一篮之间闪动着。然而,你是否好奇过这些浮动着的外汇价格是谁决定的?外汇报价的源头又是什么?
目前国际外汇市场拥有日均6万亿的庞大交易量,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产品。浮动汇率制的确立是促成这一庞大市场内在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终止后,浮动汇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登上历史舞台,这意味着汇率将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最终决定,一国不在规定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的比价,也不在限制汇率波动的上下限。
加之上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跨越式进步,外汇市场进入高度繁荣发展时期,造就了目前自发形成的国际外汇市场,这也意味了国际外汇市场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由各大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最终自发形成的金融市场。
同时,投机性因素越来越成为影响汇率地重要因素,据BIS的统计,全球外汇交易额中有80%的交易是投机性交易,因此,外汇交易的基本分析必须研究投机因素如何影响外汇市场的走势。
据统计,在外汇市场上90%以上的交易量都是与国际资金流动有关的。在资金流动主宰了汇率的变动后,价格变动就极为频繁而且波幅很大,价格受心理预期影响就越大。人们会根据不同地基本面数据和技术分析从而作出不同的投机行为,引起价格波动,尤其是突发事件或重大经济数据公布(例如非农),外汇价格波动往往更加剧烈。
正如GMI前期文章《外汇行业生态》一文中提到,外汇市场正如一个海洋生态系统,我们将外汇行业生态的参与者比喻成——海洋、鲸鱼、大鱼和小鱼。那篇文章中我们将外汇经纪商放在第三层级,但现实市场中,很多大型外汇经纪商实力不凡,完全可以和第二层级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媲美。
这些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分别代表了外汇行业的不同层级,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形成了如今高度市场化的、自发形成的国际外汇市场。
v 海洋:顶级做市商、各国央行
v 鲸鱼: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大型外汇经纪商
v 大鱼:中小型外汇经纪商
v 小鱼:散户、机构投资者
当然,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层级越高的参与者对于市场的话语权也越大,对外汇市场的终极权利——定价权就越大,是的,正是这些顶级做市商银行巨头们把握了外汇定价权,决定了您终端显示屏上一红一篮的价格波动,形成了银行间外汇市场。
银行巨头外汇“游戏”的规则
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玩家”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投行、中央银行。除了中央银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之外,其他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外汇交易的资金流动绝大多数都掌控在10至15家大型商业银行手里,例如有: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瑞士联合银行等。
为了防止挤兑或者其它的风险,银行的外币储备必须有多样性,这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市场风险,所以一般的银行针对其持有的每一种外币都会有一个风险控制额度。
当某种货币的持有量高出或者少于风险控制的允许范围的时候,银行就必须对外平盘,使得该货币的持有量处于可控风险的额度内。外汇报价之所以来源于银行间市场,主要原因是银行参与地活跃度最高,他们地存量影响了他们的参与度。
外汇的交易是询价交易,也叫协议交易,银行对外的报价也是独立的,银行针对每一个客户的报价也都是独立,所以交易平台终端看到的报价,大多是综合多个银行的报价集中体现出来的。
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对于银行非常有利的时候,银行会考虑以这个价格来交易这种货币,但是由于存在数量、期限等诸多问题,最终能不能以该价格成交还是未知数。
所以我们发现外汇市场报价的形成机制来源于银行间外汇市场,银行巨头们之间的交易和报价是最终显示在终端显示屏上价格源头。
然而,这却并非汇率形成的终极原因,正如上文所说,这些银行“巨头”同样会担心持仓头寸风险,所以一定还有一个终极因素决定了外汇价格。探讨这个问题,就要追溯汇率的形成机制。
凭什么“你家”货币值这个价
汇率都是一对一对的,不同货币对之间具有不同的相对价格。主要有欧元/美元、英镑/美元、美元/日元、美元/瑞士法郎等。那凭什么美元值这个价?“你家”欧元是那个价?“他家”英镑又是那个价?到底什么决定了汇率?让我们来追溯其背后的原理。
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选择外汇还是持有本币,取决于保值、支付和投机需求。因此针对这三类需求,汇率的主要理论包括:
保值功能------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
支付功能------国际收支理论(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投机需求------利率平价理论(Rate Parity)
这三大汇率理论有一个前提,就是文章开篇提到的浮动汇率制。只有汇率自由浮动,没有外汇管制,理论才适用。
1. 购买力平价理论
纸币体系下,央行可以随心所欲,因而货币的购买力至关重要,这就诞生了最早的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购买力决定了汇率,购买力变动(两国的相对通胀率)决定了汇率变动。前者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后者是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2. 国际收支理论
经历了通胀之苦后,各国央行逐渐变得“克制”,物价变动越来越小,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中短期汇率波动的解释力下降。此时外汇市场供求力量成了关注焦点,外汇买卖有两个原因:贸易和投机。人们发现,贸易顺差容易导致一国货币升值,贸易逆差则导致货币贬值,因而国际收支理论诞生。该理论认为,汇率取决于一国的出口和进口,出口取决于外需、两国相对价格,进口取决于内需、两国相对价格,即两国相对收入和通胀率决定了汇率。
3. 利率平价理论
外汇交易中很大部分是“投机”行为,而投机行为更关注利率,这就诞生了利率平价。该理论认为一笔资金投在两国,最后收益率应该相同。利率平价理论分为套补的利率平价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前者含义是汇率的远期升水率等于两国利差,后者认为预期的汇率变动等于两国利差,可见其差别在于是否在远期市场做抛补动作。
其他汇率理论主要在上述三种理论基础上做延伸,代表性的理论有:“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表明,经济增速越快的国家,可贸易部门工资水平越高,并带动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从而引起实际汇率升值。这是购买力平价的一种延伸。
“汇率超调理论”认为,贸易失衡需要其中一国商品变贵来解决,物价和汇率都可以实现这个目的,但由于物价调整缓慢,汇率调整迅速,因而外部冲击出现后,短期内会通过汇率超调的方式来吸收冲击。这是国际收支理论的一种延伸。
“汇率的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持有外国货币不仅应该关心利率,还要关注风险。这是对利率平价理论的一种延伸。
综合上述理论,汇率的影响因素包括:两国相对通胀率、贸易差额、两国利差(或货币政策)、两国经济增速和风险因素等。
综上所述,文章开篇导语的疑问便一一解答,外汇交易平台终端显示的外汇报价(也是我们通常看到的报价)来自于银行间外汇市场,银行做市商巨头们根据各自的持仓头寸和风险控制额度决定对外平盘还是买进,所有银行的协议价最终形成了银行间外汇报价并显示在交易终端。然而影响汇率的终极原因还要归集在更深层的理论,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选择外汇还是持有本币,取决于保值、支付和投机需求。因此针对这三类需求,汇率的三大理论——购买力平价、国际收支理论、利率平价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汇率形成的最深层次的原理。只有从更宏观的角度,才能更深层次的挖掘问题本质,以此原则,跟着GMI一同探索下一个话题吧。
本文由GMI外汇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