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造船企业利润空间大幅缩小 船舶配套利润增速最快
财联社(北京,记者 李佳佳)讯,2021年,国际航运市场回暖,集装箱海运需求旺盛,全球新造船市场活跃,我国船企三项指标均居世界第一。受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与人民币的升值双重影响,造船企业盈利空间大幅缩小。但经营利润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相对较小的船舶配套企业利润增速显著。安信军工分析师预计,2022年船企手持订单总体船价将比2021年有所提升,不考虑汇率及钢铁价格变动的情况下,预计船企2022年利润率水平将比2021年有所提升。
综合成本上涨过快压缩盈利空间
2021年底相比2021年初,主要规格造船板、电缆、油漆等船用物资分别上涨14%、20%和50%,船用主机、曲轴、螺旋桨等关键船用配套设备普遍上涨25%左右。根据中国船舶行业工业协会的测算,全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贬有升双向波动小幅升值2.3%,两年累计升值超过8%。
在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与人民币的升值双重挤压下,造船企业盈利空间大幅缩小,全年实现利润总额仅16.6亿元,同比下降5.3%,主营收入利润率仅为0.6%。
船企的业绩预告也显示了利润空间有限。中国重工(601989.SH)在1月24日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1年净利润2.1亿元-2.5亿元,而除去下属子公司收到土地补偿款所增加公司2021年度资产处置收益10.46亿元,实际上利润是亏损。
船舶配套企业利润增长最快
据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09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52.2亿元,同比增长9.6%。2021年1-11月,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3.5亿元,同比增长56.4%。其中,船舶制造企业16.6亿元,同比下降5.3%;船舶配套企业23.8亿元,同比增长37.6%;船舶修理企业12.7亿元,同比下降17.3%;船舶改装企业4.1亿元,同比下降7.9%;海工装备制造企业14.5亿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
造船板价格飙升 2022年价格下降空间有限
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推高了造船板价格,价格飙升成为造船板市场常态。2021年5月,国内6毫米造船板和20毫米造船板均价分别达到7136元/吨和6636元/吨,创下近10年新高。12月底,国内6毫米造船板和20毫米造船板均价分别为6010元/吨和5610元/吨,比年初分别上涨13.7%和14.3%。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预计未来5年内,我国船舶行业用钢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将超过1100万吨,同比增速达到12%。
协会预计2022年,新开工船舶中大型集装箱船、汽车船、化学品船和液化气船占比将逐步上升,对止裂钢、殷瓦钢、双相不锈钢、高强度钢等的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2022-2023年是造船用钢高峰年,对各类型中厚板的需求将居高不下,尽管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有望继续回落,但预计全年造船板价格下降空间有限。
新船订单同比增长131.8% 三项指标均居世界第一
2021年,我国船企承接新船订单670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1.8%,其中,承接各类集装箱船订单2738万载重吨,占世界总量的60.9%;承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约占我国新船订单的24.4%。根据克拉克森统计,2021年全球造船指标中(按载重吨计算),我国造船完工量占比为48.4%,新接订单占比为52.0%,手持订单占比为48.1%,三项指标均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共承接散货船3219万载重吨,占全球总量的76.4%。集装箱船订单实现超越,共承接集装箱船2738万载重吨,占全球总量的60.9%。在高端船型细分市场上持续发力,承接化学品船、汽车运输船、海工辅助船和多用途船订单按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72.7%、76.6%、647%和63.3%。全球18种主要船型分类中,我国有10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2年新接订单量或将有一定幅度下降 利润水平将有所提升
根据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预测,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但航运和造船行业信心已经得到明显提振,加上国际海事环保新法规即将生效和去碳化需求带来的市场机会,预计2022年全球新船订造需求不会大幅萎缩,成交量将在9000万载重吨左右。2022年,预计我国造船完工量将超过40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将有一定幅度下降。
安信证券军工行业分析师对财联社记者表示,2021年船企手持订单及完工订单主要是2019-2020年新船订单,船价总体水平偏低,受2021年新船价格上涨影响,预计2022年船企手持订单总体船价将比2021年有所提升,不考虑汇率及钢铁价格变动的情况下,预计船企2022年利润率水平将比2021年有所提升。建议关注受造船行业回暖带动营收持续增长,并且经营利润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相对较小的船舶配套企业,如亚星锚链(601890.SH)、中国动力(600482.SH)、中国海防(600764.SH)等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