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记:一个内地五线城市的烟火——房子、喧嚣与变局
编者按:
今年是格隆汇陪伴大家的第九个年头。光阴无声,故土有情。小时候总想去远方,成年后,家便成了远方。年关将近,回乡去,大抵是每个人难以抚慰的乡愁;而心心念念的年味,既是迢迢千里的祈盼,也是热气腾腾的饭菜,还是家长里短的寒暄。
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归乡去,过大年。
终到一年辞旧岁,我们可以卸下生活繁重的铠甲,放缓追逐的脚步,顶着风尘、川州过省,踏上年味归途。
值此之际,格隆汇编辑部推出《2022,我的归乡记》系列,本文为此系列第三篇。
归乡,对打工仔来说,是一种情意结。
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生于内地五线城市,在那里度过儿时、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才正式离开,现在身份是深圳进城务工者。
今年,年二七才踏上归乡旅程,车辆出了广东,城市化的景象也逐渐远去,反倒是大片的青山绿水,映入眼帘,习惯了“石屎森林”的打工仔,终于有了一种久违的、返璞归真的畅快。
清新、清爽、清澈,还有那一份头脑清醒。
一路高速,或许是疫情,又或者是现在的公路管理效率提升以及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往年高速堵成狗的景象,确实有了大大的改观。虽然难免驱车疲劳,但这一次,竟有了一丝享受的感觉。
喧嚣
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踏进家乡的界线。
景象也逐渐熟悉起来,公路两旁是典型的小城自建楼房,在深圳习惯管这叫农民房,但在小县城,能够住上这种房子,那已经是妥妥的致富奔小康的标志。
当然,最近十年的房地产大发展,小城市也多了很多住宅小区,这些小区从外观上看,和一线城市没啥区别,甚至比大城市还要好。
就拿深圳来说,很多住宅小区其实都很老旧了,尤其是罗湖那一带的,毕竟早十年、二十年前就建了,日晒雨淋、风吹雨打过,哪里有小城市新建的房子漂亮,所以民间一度流传着,住北上广深,不如老家来得真。
伴随房地产大发展,小城市的基建也跟着大变样,道路宽了、绿化多了,基础设施改善的好处,就是居民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这种所见即所感,同时也是最能感受到幸福的地方。
改革开放多年,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大家变富裕了,居民财富效应的持续放大,消费主义也开始盛行,餐馆酒楼、酒吧、KTV、购物广场,也逐渐在老家这样的五线城市铺开,以前属于穷乡僻壤的老家也开始有了最现代化的享受,以前只有大城市才有的东西,现在早已飞入小县城的寻常百姓家。
自此,白天多了几分热闹,夜晚也打破了黑夜的沉静。
必须得承认,像我老家这样的五线城市,和绝大多数的小县城一样,这些年都受益于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最明显的,一个是脱贫攻坚战,另一个,则是基建+地产的发展模式。城市面貌的改善、老百姓生活的改善,那是看得见、摸得着,这一个赞还是应该给党和政府。
老家于2020年顺利脱贫
依赖
说回大家都关心的小城市房地产,它们的底层逻辑,其实在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经历长达十多年的地产喧嚣,很多中国小城市渐渐步入了一个怪圈:
没有特别好的产业支撑,房地产成为制造GDP增长的唯一工具,当然也是最好最快见效的工具,所以地方政府的领导们为了完成KPI,自然很有动力去发展房地产,加上土地出让金是政府财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就更加有动力去发展房地产,这就造成了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
我翻看了下过去两年老家城市的统计公报。
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257.53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35亿元 ,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459.8亿元 ,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582.38亿元,增长6.6%。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1%、36.6%、46.3%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4%、55.9%、34.8%。
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352.73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6.56亿元 ,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491.66亿元 ,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634.51亿元,增长6.1%。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8%、36.3%、46.9%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8%、47.8%、40.4%。
再看看201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0.5%,其中项目投资下降0.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0.7%。
房地产行业俨然已经成了支柱性产业。
其实,也不难理解,像我老家这样的小城市,尽管农业比较多,但肯定不能指望通过它来做支柱性经济产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近些年由于有水路去广东,也内陆港,承接了一部分广东的低端加工制造业转移,但因为距离较远,能够吃到的份额始终有限,而且广东的低端制造业转去越南的更多。到现在,这股产业转移风已然停止。第三产业也不能指望,因为既不可能搞金融这些高质量的服务业,也没有像旅游这样的服务产业,所以思来想去,就只剩下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即基建+房地产组合。
左手基建,右手地产,典型的内地小城市GDP增长模式
这种模式几乎是过去10年小城市经济发展的统一模式,不过需要承认的是,房地产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确实为小城市的发展添了一把火。
变局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哪个产业可以长盛不衰,用隔壁老王的话说:城市化率达到70%,地产这门生意就到头了。
现在是多少?
64.72%。
距离70%也就差5个百分点,如果算房价收入比,其实早已透支了这5个百分点,甚至大大超过,这就是国家在过去一年大力整治房地产行业的原因。
从供需上看,城市还有大片土地可供开发,但购房的力量也已经削弱。这样的城市,房产的投资空间有限,所以基本很难吸引外地资本过来投资,都是本地消化的多,最开始是市区的需求,然后到周边镇区,最后到乡里,乡里的需求一旦到头,购买力也就到头了。
现在,城里还有很多楼盘在建,但明显已经感觉到了购买力的下降。售楼部的人头攒动的景象,也渐渐成了记忆。
最大的原因,其实还是“人”。
统计数据表明,老家这个城市是省内人口流出最大的城市之一,不过好在出生率还可以,不至于像东北那样人去楼空。
但现实的问题是,房地产熄火之后,该靠什么产业支撑?
好像还没看到。
实际上,基本不可能找到第二个能够比得上房地产的产业。未来的经济增长方向只能是消费,但问题在于,消费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老百姓兜里有多少钱,居民的收入反过来又得靠产业去支撑,这个问题又饶进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都说人随产业走,如果没有新的产业支撑,老家的人口流失问题还是无解。
如同股市一样,狂热冲高之后,都需要面对回落后的痛苦局面。过去的基建和房地产双引擎,使得老家城市的生意基本都是围绕这两个行业进行,现在这两个行业下行之后,这些生意同样面临着出清。
可以预料的是,做装修的、做建材的、做家私家电的,以及由基建和房地产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生意,都会有门店陆陆续续关门大吉,这对于地方经济来说,又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这两个行业出清之后,还剩下的,基本都是吃喝拉撒的了,简单讲就是餐饮娱乐。
人的基本生活就是衣食住行,其实本应有相当一部分的商业,比如服装行业,是小地方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电商的发展,这部分基本被阉割得差不多了,虽然这门生意不至于消失,但总归也做不大,老家好多人说起买衣服,都喜欢上拼多多,还去实体店的,基本就是一些需要量身定制的服装了。看看周边,特别是住宅小区周边,已经很少服装店了,剩下的基本就是卖菜的、卖吃的、卖百货的,外加一些像理发、干洗这样的生活服务类,还有的,就剩下小孩课外培训,虽然购物广场里还有不少服装店,但那基本成了品牌们展示形象的地方,不信去问问她们一天的生意额,估计也是够惨淡的了。
还有要提的是娱乐,几年前KTV、电影、酒吧有过一阵热潮,现在看来都已经暗淡下去了,可能有疫情影响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得归因于移动互联网,现在窝在家里刷抖音、打游戏,已经足够娱乐,很多人已经不想再出去唱歌、看电影了。不过,还不得不佩服抖音的出现,像老家这样的城市,居然还出了不少网红,拍短视频,还真能算上一门谋生技能,只不过靠这门行当谋生,不知道能干多久。
不过,也需要承认,任何经济体在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都会步入低增长阶段,低增长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如果仍然能够维持正向循环,不至于出现负增长,那就还算好的了。
回归
说到这,心头不禁起了一种莫名的忧国忧民之心。
说着也奇怪,现在不少大城市的所谓高知分子,对未来中国经济前景偏悲观,但在老家,这个中国最基层的城市里,虽然经济也有放缓的迹象,但你从最普通的民众眼中,看到的却另外一番景象。
大城市的人可能有各种操不完的心,因为要买房,要还房贷,要操心儿女教育,还得面临居高不下的各种生活成本,最纠结的是,拿着白菜的工资,操着国家主席的心,每天鸡飞狗跳,疲于奔命。在五线小县城,一切都显得平和、平静而又乐在其中,他们大多拥有自己的房子,很多人都不用操心房贷,不少人还开上了小汽车,大城市有的享受,他们一样有,如果要说幸福指数,我能感受得到,他们其实远高于大城市。
这样一种心态,你可以说知足常乐,也可以说安于现状,但不管怎么样,这正正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普遍缺失的心态。
就像老家的人,住的只是自建房,或者几十万的商品房,开的是10万的小汽车,要说价钱,那自然远比不上大城市里的千万住宅,也比不上那里满街的宝马奔驰,但从居住体验上讲,几十万的商品房和深圳的千万商品房,没有差别,10多万的卡罗拉和50多万的奔驰宝马,一样是拉人运货。
有句话说得好:别人有自己没有,才会焦虑;别人有自己也有,只不过别人好一点,那焦虑感就会少很多。
从体验心理上讲,我特别认同这句话。0和1的差别才是天差地别,但1和10的差别,其实可以很小。
这是一份大城市里很难拥有的闲适、简单和满足,当归乡的年轻人抱怨起自己的生活,家乡的老人家常常很淡然:“我们那个时候,吃不饱穿不暖,那才叫活不下去,现在,再怎么差,温饱至少已经不是问题了,哪还有活不下去一说呢?”
这是一句无比简单淳朴的反问,但对于在大城市生活惯了的人,既会一时语塞,各种习惯了的对经济放缓,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在这个洗尽铅华的小县城,在一群饱尝人间风霜的老人家面前,竟如同一个小屁孩闹别扭。
又或者,过去十年发展太快,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快速致富,现在只不过回归正常速度,但大家反倒不习惯了,怨气冲天。
或许,抛去那些容易让人焦虑的各种“伪需求”,人的需求,其实可以很简单,用广东人的话说:
有片瓦遮头,便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