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的涉外法律服务“天团”|进博会时间
做生意,难免有纠纷。跨国做生意,遇到的情况更复杂。
为保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解答大家的法律问题,上海作了不少准备。
法律服务“送进”进博会
在进博会现场,除了全球各地的展商,还有一个立着“涉外法律服务中心”标识的展台,这里驻扎着一支特别的“进博法律服务志愿团”。
11月8日,上海大幅降温,驻扎在综合服务区“法律维权专区1号展台”和3号馆18号门M楼上海市司法局(进口博览会)调解中心的志愿团队仍时不时地迎来咨询者。
参与本届进博会法律服务的志愿律师沈荣华,已在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忙忙碌碌了一整天。
“今天接待了路易达孚、冯氏集团、如胜糖果集团等多家公司。”沈荣华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路易达孚经常通过行业国际仲裁的方式解决与相关中国企业之间的纠纷,他们希望了解国内法院对此类仲裁的承认与执行的基本态度;冯氏集团希望了解近年来国家在相关经营及税收政策上的变化中与其业务领域密切相关的事项;如胜集团希望了解当品牌遭遇侵权时,除了诉诸法律,还可能有哪些替代或补充手段。”
沈荣华对以上问题一一解答,并分别赠送了适用的“小蓝书”。
上海市司法局方面告诉记者,今年的“小蓝书”较过去又有更新,共有三本,分别是升级版的《律师解读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法规读本》《知识产权政策法规知识问答》和新推出的《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百问百答》。三本政策问答均有中英文版本,在进博会现场可进行纸质取阅和电子阅览。
其中,《律师解读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法规读本》在去年的基础上,对“政策背景”“开办企业”“获得信贷”“纳税”“跨境贸易”“政府采购”等12方面内容进行了升级。
《2021知识产权政策法规知识问答》2.0版着重针对法律法规中有关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外商投资等内容进行了更新。
新推出的《国际贸易百问问答》围绕国际贸易、进博会历史沿革、WTO与中国、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疫情防控等方面,设置100个相关知识问答,给予多角度、全方位的法律指引。
来自上海里格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安翊青已是第三次服务进博会了,对安翊青来说,进博会就像一期一会的老友。
“我们会为前来咨询的企业介绍‘小蓝书’的作用,虽然进博会只有几天,但这本书今后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指引。如果他们愿意在上海长期发展,上海的律师都愿意为他们持续提供专业的日常法律服务。”安翊青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据悉,今年的“进博法律服务志愿团”依然是由上海市司法局牵头组建,由60名律师、28名调解员、6名公证员、4名司法鉴定员、13名仲裁员组成。
不仅如此,“志愿团”越来越有针对性,“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专业小组”和“长三角法律服务专业小组”今年首次亮相。因此,“志愿团”中新增了三位来自江浙皖律所上海分所的律师,专门为长三角区域企业提供相关法律服务。
“量身定制”涉外商事审判法庭
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内,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特别设置了进博会法庭,专门处理涉进博会民商纠纷。
据悉,进博会法庭是为进博会“量身定制”的涉外商事审判法庭,于2018年10月8日成立。
《国际金融报》记者通过进博会法庭方面了解到,涉进博会案件基本都是涉外案件。根据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服务保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白皮书,截至2021年9月,上海青浦法院共受理涉进博会民商事案件266件,受理案件数逐年攀升,纠纷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服务、租赁、工程、保障四大类。
为何对涉外案件如此重视,给予这么大力度的法律支持和援助呢?
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季立刚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涉外民商事案件审判机制有其特殊性。一是案件审理周期往往长达数年,时间较之国内同类案件长一倍乃至数倍。
二是案件审理难度大。由于涉外案件的当事人、证人、证物往往涉及境外,对其的调查取证给办案人员带来负担。
三是外国法查明难。涉外诉讼案件的涉外性质可能源于主体、主体经常居所、标的物、法律事实等因素,前述因素的涉外性可能导致在解决争议时,需要对相关外国的法律进行查明。
“目前与我国有民商事联系的国家已基本涵盖所有联合国成员国,但由于语言和司法体系及法律透明度的差异,外国法查明的现实难度较大。”季立刚说。
季立刚认为,无论是在展馆内建进博会法庭,还是派律师驻扎“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契合参展商、采购商及服务商的法律服务需求,也切实增强了展会主体的法律意识。
“通过法治宣传进展馆活动,与中外参展商、采购商交谈,搜集展会纠纷相关信息,了解在展会活动过程中容易发生纠纷的类型及解纷流程,提示展会交易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这些都是我们积极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体现,向全球企业做出了我国开放包容的姿态。”季立刚补充道。
记者 吴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