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最后一次最佳机会”

国际金融报 2021-11-01 00:0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10月31日至11月12日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举行。该会议也被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自1995年以来每年召开一次,受疫情影响,原本定于去年举行的COP26推迟至今年。

近年来,暴雨、洪灾、飓风等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环境,各国和企业设定碳排目标、减缓全球变暖刻不容缓。但是目前,减排目标挑战重重。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将此次会议描述为人类的转折点。美国气候特使约翰克里则表示,此次会议是避免全球范围内环境灾难的“最后一次最佳机会”。

形势严峻

在2015年12月举行的COP21会议上,195个国家通过了《巴黎协定》。这是该领域首个协定,旨在“将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C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C之内而努力”。

然而六年过去了,各国减排的努力与《巴黎协定》制定的目标相差甚远。

根据MSCI的报告,与1.5C温控目标保持一致的上市公司不到10%,与2℃温控目标保持一致的上市公司不足半数。目前,尚无任何行业或地区整体与2℃温控目标保持一致。即使在医疗保健、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低排放行业,亦有企业过多消耗了其所在行业剩余的碳排放预算。

联合国针对各国减排目标发布的分析报告警告称,全球气候严重偏离轨道,如果各国不提高减排雄心,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可能会增加近1/5。

联合国报告发现,全球升温速度比此前认为的要快,为了避免气候灾难,必须在这个十年内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一半。

根据192个缔约方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预计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与2010年相比将大幅增加约16%。除非迅速改变这种局面,否则到本世纪末,可能会导致气温上升约2.7℃。

任务艰巨

本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席Alok Sharma表示,在COP26气候大会上,想要取得比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更好的成果肯定更为艰难。让近200个国家承诺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1.5C以内的减排目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富达国际全球企业治理与可持续投资主管陈振辉(Jenn-Hui Tan)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本次大会,各方一定会设定更加严苛的减排目标,并且让这些目标具有约束力。除此之外,要提供足够的资金去发展基础设施和研发活动。各方还需要有明确的流程落实5年前以及这一次大会的成果。

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10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中方主张此次大会首先应当发出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尊重多边规则强有力的政治信号,各方要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和“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制度安排,在尊重不同国情的基础上,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此外,发达国家承诺在2020年之前,每年从各种渠道联合调动1000亿美元,以解决发展中国家迫切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但联合国的报告显示,承诺至今尚未完成。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Patricia Espinosa)表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国家自主贡献包含更具雄心的有条件减排承诺,即只有在获得更多财政资源和其他支持的情况下才能实施。“这凸显了发展中国家需要财政、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以提高其在减少排放和建立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复原力方面的雄心。到2020年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的承诺是加强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的关键。我呼吁发达国家在格拉斯哥大会上全面履行这一承诺”。

投资先行

各国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需要金融资源和合理的投资。瑞银财富管理发表报告,预计2021-2030年间,全球在能源转型方面的投资额将达约40万亿-50万亿美元,占未来30年投资的四成,这将通过借贷、发债及股权募集资金,或为投资者提供颇具吸引力的投资机会。

MSCI ESG研究部门亚太团队主管王晓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净零排放的转型并不仅仅是某一个行业的转型,有可能是一些公司需要战略性转型进入某些行业,或者退出某些行业,也有一些公司需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资去实现转变。

目前,在MSCI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当中,靠清洁能源或低碳技术产生大部分收入的公司占比不足3%。“投资者也需要期待值得投资的新公司和新业务,他们需要代表未来的科技趋势,引导净零排放的创新。”王晓书说,“归根结底,这不仅仅是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未来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带来的产业格局重塑,对于每一个行业的运营方式和能源的使用方式,以及每个人的生活与出行方式都将带来根本性的转变。”

齐合环保集团首席贸易官Tom Bird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种极端天气和气候现象都表明,各经济体和政要亟需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更为紧迫的行动,尤其是碳排放。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要更加关注回收利用行业,创造机会,充分挖掘这一行业的巨大潜力,各国应尽最大可能地使用再生原材料替代初级原材料,这将成功缓解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碳中和领域也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国家之一。就循环再生产业而言,我们认为,今后潜力最大的还是中国市场。中国通过鼓励回收利用,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中国允许高质量废料进口的政策,推动了其他国家企业加工更多废料,也推动了相关地区的废料销售或出口贸易。”

景顺投资高级基金经理刘徽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中国的碳中和目标是一个非常长期的目标,新能源行业,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清洁能源,与传统汽车、传统能源相比,占比依然很低,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一定要以长期眼光来看待新能源行业,重点关注新能源产业链中技术含量较高,进入门槛较高的板块。“关注上游材料大幅涨价对下游需求的影响,短期受益于上游材料价格上涨的板块周期性很强,需要防范风险。毕竟新能源成本不断缩小和与传统能源成本之间的差异才是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原动力”。

荷宝中国首席投资官鲁捷建议投资者多关注电动汽车供应链、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储能等领域,以及能够促进低碳转型的相关技术领域。在适应中国低碳转型的趋势中,应该更多地考虑投资,而不是撤资。

转型风险

双碳目标下,企业低碳转型带来大量投资机遇,但风险也不容忽视。

荷宝气候分析师Lucian Peppelenbos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一些提供气候解决方案的行业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例如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一些行业则需要经历深刻的变革,例如汽车和工业;还有少数行业将日渐衰退,例如石油和天然气。所有的行业都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困难和不确定因素。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能源生产结构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日趋低碳化。2020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经由2005年的72.4%下降到56.8%。同时,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9%。

刘徽重点提到了火电行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困难:“首先,对于中国火电公司,不会有新的火电项目了;第二,煤价的大幅波动导致火电公司利润和现金流的稳定性都得不到保证,导致火电公司缺乏资本支持其转型;第三,现有火电机组的利用小时率处于下降通道,对公司长期发展有很大负面影响。”

此外,上述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投资者还应注意在碳排放交易过程中会出现的通胀风险以及低碳转型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长在短期中断的风险。

记者 李曦子

编辑 程慧

责任编辑 孙霄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