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频频调研新能源行业,这几家公司会是布局潜在标的吗?
新能源依旧是高瓴关注的大方向之一,高瓴创始人兼CEO张磊在多个场合说过高瓴是一家长期结构化价值投资资产管理公司。看来对高瓴来说,最首要的要素就是长期。此前张磊就曾表示:“通过前瞻性的行业研究,持续加大对新能源、绿色低碳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布局。
9月以来,高瓴一共调研了8家A股公司,其中5家涉及新能源领域,从公司性质来看,能够看出两个新能源细分行业。
1、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在高瓴9月调研的公司中,拓邦股份、麦格米特、汇川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除开汇川技术被高瓴持有外,其他两家公司就来看看。
麦格米特业务主要涉及工业及消费两大领域,产品主要包括智能家电电控产品、工业电源、工业自动化和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产品四大类,涵盖超过20个细分板块。
公司产品下游应用包括工程机械、造车等制造业领域,也涵盖医疗、 家电等消费领域,下游客户包括爱立信、飞利浦、惠达等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
根据业绩报告,上半年实现营收19.38亿元,同增25.70%;剔除新能源汽车业务,其他业务营收同比增幅达45.92%。实现归母净利润1.95亿元,同增26.76%;扣非净利润为1.64亿元,同增38.80%。
在具体的新能源汽车及轨交业务方面,上半年实现营收0.87亿元,同比下降66.5%。尽管公司在新能源汽车订单维持去年水平,但因为芯片等原材料紧张带来订单交付困难,导致了营收进一步下滑。但该板块营收占比小,对业绩影响相对不大。
对此,麦格米特表示,由于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业务板块仍处于调整期,不过依然长期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机会,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机构投资者中也有高毅冯柳的影子,在二季度加仓后共持有1750万股。
拓邦股份,公司主要生产“智能控制器”,顾名思义就是智能化的控制着某种电子机器设备的一种小型设备。主要广泛的被运用到家用电器、电动工具、汽车电子、健康护理电子产品当中,甚至现在当下最流行最潮流的智能家居建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也就是“智能物联网”)。
根据最新的中报数据,上半年实现营收36.44亿元,同比增长82.44%;归母净利润为4.282亿元,同比增长104.96%;扣非净利润为3.197亿元,同比增长139.64%。机构预测公司全年有望达到7.5亿净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当翻开公司的公告栏,发现过去一年有大量的基金调研了公司,其中不乏知名的公募、私募,拓邦连年的高增长也逐渐吸引到头部资金的注意;在去年疫情下,国外大量转移的订单,也增厚了公司21年上半年的业绩。对于下半年,受原材料通胀、芯片短缺、订单减少的情况,拓邦的业绩恐会有一定放缓。
2、聚焦光伏+氢能
在光伏领域,高瓴9月份两次调研东方雨虹。资料显示,东方雨虹成立于1995年,致力于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防水工程施工业务领域。
根据2021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2.29亿元,同比上涨62.01%;实现归母净利润15.37亿元,同比增长40.1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减少34.9亿元,同比降871.43%。对于现金流量净额大降871.43%,东方雨虹坦言,报告期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当期采购支出增加。
事实上,除了传统业务的发展,东方雨虹的防水业务在光伏领域的进展,以及未来业务的发展也获得了机构的关注。对此,公司于2011 年开始对屋面分布式光伏与 TPO 单层屋面系统的结合方式进行探索。
目前,东方雨虹依托现有的TPO等产品及BIPV屋面系统,与安徽信义电源有限公司、晶澳科技等分布式光伏屋面上下游企业陆续开展技术、业务等方面合作。
一直以来,东方雨虹都是偏爱长期持有风格的基金经理和机构的核心底仓股。知名如傅鹏博、赵枫管理的睿远成长价值和睿远均衡价值,从成立之初就将东方雨虹列入了前十大重仓股之列。
氢能领域,高瓴关注凯美特气。该公司系中石化三产改制企业,当前已发展成为一家以石油化工尾气、废气、火炬气为原料进行回收利用的专业环保企业,氢气主要用于燃料电池、高能燃料等领域。
根据2021年半年度业绩报告,公司实现总收入3.01亿元,同比增长42.76%;归母净利润5837万元万元同比增长88.14%;扣非净利润5397万元,同比增长161.82%。
凯美特气介绍,目前公司氢气产品主要是提纯后返还给上游企业。中石化海南炼化氢能凯美特充装站项目主要供应博鳌亚洲论坛会议氢能源用车所需的氢能原料,后续主要助力海南氢能源岛建设。
而作为特种气体公司,凯美特气的原料气体主要来自于化工厂的尾气,也就是化工尾气的回收和再利用。
小结:
身处于“双循环”“碳中和”的长期战略背景下,新能源产业成为市场投资热门板块。以新能源指数为例,今年以来涨幅53.72%。高领此时调研这些新能源公司想必也是看好这个行业的长期投资逻辑。
首先,新能源行业长期成长性毋庸置疑。目前,在我国现有的能源产业格局中,化石能源占消耗总量的84%,新能源仅占16%。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
但是另一方面,新能源行业的周期性也不容忽视,前段时间大部分新能源公司的估值就曾进行过回调。毕竟这个行业的公司既要靠自我奋斗,也身处于产能周期和技术周期的进程之中。一个复合增长超过30%的新兴行业,波动无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