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生物止步H股,新三板企业赴港潮落

财华社 2019-08-04 14:44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前言:

首家响应“新三板+H股”模式的新三板企业成大生物终止H股上市,2018年10月29日,公司曾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此次退出公司给出的原因是鉴于市场环境的变化。

去年港股市场新政出台后,大批新三板企业蜂拥申请上市。但进入2019年,随着科创板的开市,宣布申请在H股上市的新三板企业仅有1家,在中途退出转道科创板的更是不在少数,此前的一股热情劲儿急速冷却下来。

逆转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但你也不必过于惊讶,因为资本对政策的嗅觉往往是最灵敏的。由此,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下,科创板会不会是成大生物的下一个角逐点?

盈利能力长年可观

成大生物(831550)和长生生物很相似,同属东北,同样从事疫苗生产。

据2018年报,成大生物主要从事人用疫苗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主要产品为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 细胞)、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 细胞)、人用乙脑灭活疫苗(Vero 细胞)、冻干乙型脑炎灭活疫苗(Vero 细胞)。

自 2008 年起,公司产品一直占据国内市场领先地位,其中人用乙脑灭活疫苗是一种可注射的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六个月的婴儿至十岁的儿童均可接种,进入乙脑疫区的其他大龄儿童及成人也需接种以预防乙型脑炎,是中国市场上唯一在售的人用乙脑灭活疫苗,可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效力。

2014年,成大生物开始销售兽用狂犬病疫苗,正式进入兽用疫苗行业。

上述核心业务是成大生物的主要收入贡献来源。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2016-2018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为10.29亿元(人民币,下同)、12.76亿元、13.90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4.57亿元、5.56亿元、6.13亿元,两项核心财务数据持续增长,赚钱能力很不错。

但相比强劲的盈利能力,成大生物的资本之路显得有些坎坷。

讲到这里,就要提下A股上市公司辽宁成大(600739-SZ)了,其是成大生物的母公司。早在2010年,境内上市公司可分拆子公司在创业板上市的政策放开,辽宁成大率先行动,拟让成大生物登陆创业板,并开展上市辅导工作,但最终未有结果。

到了2014年,政策的风口又吹到了新三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挂牌新三板。由此,成大生物的选择地又瞄向了新三板,并在当年成功登陆。

我们有一种感受,政策风口在哪,哪里似乎就有成大生物的身影。

“新三板+H股”模式遇冷

接下来,就是H股了。

去年,港股市场迎来重大改革,新政允许“同股不同权”结构的公司以及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同时,港交所还与新三板开展合作,双方欢迎对方市场符合条件的上市(挂牌)公司在本市场申请上市,”新三板+H股”模式初步落地。

但从市场情况来看,新三板和港股却呈现两大极端状态,一边是挂牌企业陆续从新三板摘牌,一边是港股市场迎来火热的IPO盛宴。

财华社前不久报道过,自2015年至今,新三板累计摘牌企业已超3000家。其中,2015年仅有13家公司摘牌,2016年有56家公司摘牌,2017年迅速增至709家,2018年摘牌企业数量又翻了一倍达到1517家。详见文章《29家抢滩科创板,49家被并购,新三板企业出路在哪儿?》。

在这之中,不少摘牌企业纷纷投入了港股市场的怀抱,掀起了一股“新三板+H股”的上市潮。

但港股新政这一年,是新纪元的开始却并非是所有人的春天。去年多数赴港上市的企业经历IPO潮的同时,伴之而来还有将近七成的破发潮,而即便逃过破发魔咒的企业,后期的市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以去年成功登陆港股的“新三板+H股”君实生物-B(01877-HK)为例,在刚踏进港交所大门后的1个月,其就陷入了流动性困境,目前的市场流动性可以说都不及新三板。截至8月2日,君实生物在港股的换手率仅为0.04%,新三板的换手率为0.17%。

意在科创板?

新三板企业赴港上市的积极性大大减弱。

其实,在成大生物之前,已有数家新三板企业止步港股。

同样在去年递交赴港上市申请的盛世大联(831566),原计划在2019年3月29日在联交所上市,但公司却在25日突然发布公告称,H股全球发售将不会按原计划进行,并同时披露了对科创板的关注。

此外,赛特斯(832800)、泽生科技(871392)、新眼光(430140)也纷纷停止申请H股,拟登陆科创板。

科创板到底有何吸引力?

首先,对于生物医药板块的企业,科创板同样为尚未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打开了大门,去年港股新政的诱惑已丧失竞争力。

其次,长期以来港股市场处于估值洼地,相比A股市场,存在低估值、低流动性、融资能力不高的劣势。对于企业而言,哪个市场更能充分体现企业价值,哪个市场更利于企业发展,可能是其考虑上市选择地的关键。

最后,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的改革“试验田”,被寄予厚望,政策扶持力度大,一些企业在海外业务占比少,业务主要面向内地市场的情况下,按照就近原则选择也无可厚非。

成大生物此举是否也在为科创板铺路?尚待观望。

作者:冯雨瑶

编辑:李雨谦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