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药:今年底预计11项创新药产品将进入临床

财联社 2019-07-29 19:47

财联社(上海,记者 徐红)讯,随着医改的持续深入,中国医药企业也到了需要积极变革的生死攸关之际。继今年早些时候哈药股份(600664.SH)在人才布局上先行一步,宣布前诺华中国区总裁徐海瑛女士加盟公司任总经理后,老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上海医药(601607.SH,02607.HK)也坐不住了,选择了创新发展的突围之路。

目前,上海医药包括医药工业(包括研发和制造)和医药商业(包括分销和零售)两大业务板块。2018年,上海医药实现营业收入约1591亿元,同比增长21.5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至39亿元。其中,医药工业收入约195亿元,虽然占比并不是很大,但和医药商业一样,贡献了差不多一半的利润,显示工业板块具发展潜力。2019年一季度,上海医药工业板块仍保持快速增长,其中营收同比增长25%,净利润同比增21%。

为更好挖掘工业板块的潜力,上海医药执行董事、总裁左敏也在近期近期召开的几次会议上反复强调公司的发展目标,即通过创新和国际化发展,转型为聚焦主要治疗领域下的高端仿制药及创新药为主的品牌药企。

“上海医药会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未来三年公司研发投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将从目前的7%提升至10%,未来10~15年提升至15%~20%。要用三年时间迈向全球制药40强,用10~15年的时间进入全球制药20强。”左敏表示。

日前,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公布了2019年全球制药企业50强排行榜,而这份榜单也首次出现了中国药企的身影。其中,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名列42位,恒瑞医药(600276.SH)排名47位,显示中国制药行业在经历大浪淘沙的巨变的同时,也有一批企业经过多年的战略布局和研发投入,开始脱颖而出。

在具体的产品布局上,目前上海医药主要聚焦消化系统和新陈代谢、心血管、 全身性抗感染、精神神经以及抗肿瘤五大治疗领域,常年生产近700个药品品种,20多种剂型。2018年,公司全年销售收入过亿产品达31个,并且首次出现过10亿大品种——丹参酮IIA。

公司研发投入主要涵盖化学药、中药和生物制品,包括创新药、仿制药和已上市品种的二次开发等。创新药方面,目前上海医药创新药产品管线还包括15个在研生物抗体药和化学创新药,其中9项处于临床阶段;仿制药方面,公司已有10个仿制药品种获批生产,另有71个仿制药获批临床批件。

“到今年年底,我们计划会有11项创新药产品进入临床,力争3~5年内,至少有2~3个重大新药获批上市,有30个创新药处于临床阶段;同时根据产品规划推进超过80个重点仿制药开发,计划三年内上市20个产品;中药板块亦会与国内顶级院士、专家团队合作,开展8~10个中药重点品种二次开发,打造中药大品种。”在日前召开的一场会议上,上海医药首次公布了自己的产品研发规划。

“在规划当中,我们下一步要聚焦重点领域,在抗肿瘤和自身免疫领域,我们的产品链构建将以创新为主,而在精神神经、心脑血管、消化代谢、抗感染、呼吸等其他的领域,我们的产品链构建将是仿创结合。具体研发方向包括溶瘤病毒、细胞治疗、微生态和治疗性抗体,同时兼顾小分子化药。”上海医药研发管理中心副主任柯樱介绍道。

柯樱表示,目前上海医药在抗体以及ADC药物的转化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同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其中重组抗HER2复方抗体正处于临床一期,非临床研究显示,同剂量的复方抗体药效优于原研Herceptin和Perjeta。未来三年,公司将进一步完善抗体发现能力及产品的产业化能力。

溶瘤病毒产品方面,目前上海医药拥有全球首个上市的用于肿瘤治疗的溶瘤病毒药物—安柯瑞。近年来公司在安柯瑞的研发上持续加码,除了与上海八家三甲医院共同合作开展安柯瑞的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研究工作,积极拓展新适应症以外,还有望成为PD-1及PD-L1联合用药的重要及首要选择。

“上海医药会以三维生物为基础,继续拓展溶瘤病毒产业化能力。以研究院和交联为基础,完善溶瘤病毒研究转化能力。未来三年,引进1~2项处于临床阶段的溶瘤病毒(包括基因治疗)项目,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落后,才可以继续把优势保持下去。”柯樱表示。

“微生态药物产品线的构建则会以我们现有的培菲康为基础,加强与瑞金医院、十院、华西医院等的合作。未来三年,加快产品研发速度,完成2~3个产品的中美IND申报,1~2个产品在美国开展临床研究。同时在细胞治疗方面,未来三年我们将在香港建立实验室,建立新型的T细胞的治疗平台,同时和儿童中心、胸科医院、十院等多家医院展开合作。”柯樱补充道。

光大证券认为,中国医药产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时代,辅助用药监控、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新药审评制度改革、医保谈判准入机制以及带量采购新规则等政策将使未来国内医药市场面临巨大的用药结构调整,综合来看即是“腾笼换鸟,高性价比仿制药和高临床价值创新将成主流”。

“我们认为,上海医药创新平台布局和研发费用的持续高增长已明显反映公司在向’高端仿制药+创新药+特色中药’这个战略转变。”光大证券表示。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