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下令力挺“购买美国货”,能重振美国制造业吗?
“花美国纳税人的钱,就应该买在美国生产的商品。”
当地时间1月25日,美联社报道称,拜登签署一项《关于确保未来由美国工人在美国制造的行政令》,旨在敦促联邦政府增加对美国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加强国内制造业生产并为新技术创造市场。
有分析指出,过于强调“美国制造”,可能会推高采购成本,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些贸易伙伴开始对双边贸易感到担忧。
重振美国制造业
自去年2月以来,新冠疫情暴发引起全球经济衰退,美国失去了约54万个工厂工作岗位。占美国经济约12%的制造业再次陷入低迷。
据路透社报道,拜登计划创造至少500万个新的制造业工作岗位,并将要求美国联邦政府在4年时间内,以4000亿美元的预算购买美国的商品与服务,将3000亿美元预算投资在包括人工智能和5G在内的美国重要科技研发上。
此外,拜登签署的行政令对美国联邦政府每年6000亿采购经费中的三分之一(约2000亿美元)作出了规定。法案要求,一种产品至少有50%的零部件必须来自美国本土,才有资格成为联邦政府采购对象。联邦机构还需要重新评估“美国制造”成分的真实性,防止外国公司把“贴牌”产品当成“美国制造”卖给美国政府。
报道还称,拜登政府将创建一个公共网站来发布所有的豁免请求,为美国供应商和制造商提供更多信息,便于更好地竞争。拜登政府还在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设立了一个职位,来监督承包商是否按照《购买美国规则》申请豁免的程序。
美国制造业联盟对拜登的努力表示赞赏,并督促采取具体步骤。该组织总裁斯科特保罗(Scott Paul)在一份声明中说:“必须堵住漏洞,减少豁免,扩大对更多联邦开支和更多制成品的覆盖范围,加强原产地标准。更强有力的国产优惠政策,以及对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的大量新投资,将刺激美国工厂创造就业机会和新投资。”
或增加“美国制造”成本
事实上,“购买美国货”的行政令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当时,美国国会通过了《1933年购买美国货法》,要求联邦政府在采购中优先购买美国货,以扶持美国产业和美国工人。
而数十年来,在其他国家较低工资水平的吸引下,美国制造业外流,美国多届总统为加强本国制造业煞费苦心。
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推出的8000亿美元刺激计划中就有一项“购买美国货”条款,要求在公共工程项目中使用美国制造的钢铁和制成品。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也曾于2017年签署“购买美国货、雇佣美国人”(Buy American,Hire American)的行政命令,要求改革签证政策,并采取措施让政府采购更多国产货。
在特朗普任职的前两年中,他在美国各地增加了40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与奥巴马领导下的增长速度大致相同。
但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自2018年特朗普挑起与中国的后,美国贸易逆差没有缩小,也没有扭转美国制造业颓势。尽管美国减少了从中国的进口,但相应增加了从越南、墨西哥和其他国家的进口。此外,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加速扩大,目前已经基本回到特朗普上台前的水平。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贸易经济学家加里赫夫鲍尔(Gary Hufbauer)认为,买美国货政治上是好事,但在经济上却是坏事,这不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方式。
在赫夫鲍尔看来,拜登的行政令将增加“美国制造”的成本:一方面,昂贵的产品会导致销量下滑;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政府预算内,增加的成本将挤占用于其他项目的资金,比如修建公路。而这两个结果都将扼杀美国的工作岗位。
贸易伙伴担忧
虽然拜登购买美国货的命令兑现了竞选时期的承诺,但法新社表示,“美国制造”可能与美国供应链外包的现实发生矛盾,令贸易伙伴担忧。
作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加拿大担心拜登政府可能会破坏两国的双边贸易关系。据CBS报道,加拿大外交部长马克加尔瑙(Marc Garneau)表示,“这可能会损害美加两国之间存在的非常强大的一体化供应链。”
加拿大全球事务研究所副所长科林罗伯逊(Colin Robertson)表示,加拿大与美国的经济深度融合,拜登政府的这一计划将给加拿大的公司带来很大影响。
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分析师也督促日本企业密切关注拜登政府“购买美国货”的计划,认为这可能会对连接美日两国的供应链产生重大影响。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指出,若上述政策将外国企业都排除于美国政府采购计划外,将可能存在违反世界贸易组织(WTO)协议的风险。拜登在上台之初就不断强调,其会竭力消除特朗普时期导致的与盟友间摩擦,以期与之加强合作。所以,如何让“买美国货”与“改善与盟友关系”之间不冲突,将是拜登当局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此,拜登政府官员表示:“我们仍然致力于与合作伙伴和盟国合作,加强国际贸易规则的现代化,确保我们可以用纳税人的钱在本国进行投资。”
当被问及该行政令是否会被视为保护主义,拜登政府的一名官员于当地时间1月24日晚间回应称,行政令将完全符合美国在WTO框架下作出的承诺,美国将与各贸易伙伴通力合作,推动国际规则的现代化。
记者:李曦子
实习生:邵冰燕
编辑:程慧
责任编辑: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