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的拓荒者信达生物(01801.HK)做对了什么?
前言:12月24日,信达生物(01801.HK)股价再创历史新高,市值成功突破千亿港元大关。作为一家上市刚刚迈过两个年头的本土药企,信达生物实现了市值从百亿到千亿的跨越,资本市场喜人的成绩背后离不开公司坚实的基本面支撑,实际上在冲破千亿的前一日,信达生物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药物苏立信(阿达木单抗注射液)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两项新适应症。不难看到,信达生物取得成功的背后,是公司作为中国创新药拓荒者不断苦心研发,勇于坚守初心、团队并肩作战带来的共同结果,而梳理其成长路径,很想必很多人也都会惊讶道:这样的中国创新药企想不赢都难。
(一)上市
2018年10月31日,信达生物(01801.HK)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在当日上市敲钟仪式上,合照环节里有一个中年男人表情略显严肃,他站在右起的第四个位置面对镜头若有所思,其便是推进此次港股IPO全过程的信达生物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奚浩。
从当时的市场环境来看,奚浩承受的压力着实不小,在五个月前,港交所启动了被市场认为是其25年来最具颠覆性的两项上市改革,一是允许同股不同权的企业在港股上市,二是允许未有营收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而受益于这项改革,信达生物成为当时港交所敲锣的第四家未盈利生物医药股。然而令人颇为尴尬的是,此前受益该政策而上市的三家药企接连遭遇破发,表现惨淡,可见当时外界对于这些因政策"绿灯"而登陆港交所的"幸运儿"多少保持着谨慎和疑虑。
好在市场很快便传来了好消息,上市当天信达生物大涨了18.6%,成功打破了"首日破发"的市场魔咒,而至此之后,信达生物股价更是扶摇直上,截至目前两年时间里涨了4倍多,市值也从一百多亿到如今的冲破千亿大关。
更幸运还有,当时还带着未盈利"B"字尾标签的信达生物,最后也成功"摘帽",更是在2020年9月被纳入港股通。凭借重磅产品的达伯舒,公司业绩实现突飞猛进,在商业化能力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一跃成为中国创新药领域的标杆企业。
回过头来再来看当时的上市之路,信达生物能够获得市场的热捧成为彼时破发潮阴霾笼罩下的"另类选手",其逻辑其实并不难理解。公司从成立之初就有着高标准的定位,其以创新的研发思路和国际化的运营模式在国内众多生物制药公司中脱颖而出,而创始人俞德超更是自带"光环",是发明两个"国家一类新药"并促成新药开发上市的中国科学家,在上市之前,信达生物业已完成5轮融资,斯道资本、礼来亚洲基金、君联资本、淡马锡、高瓴资本等均是公司的坚定拥泵者。而这一系列有利因素支撑了信达生物在上市之初资本市场的亮眼表现,而回归到当下,不论是资本市场层面还是企业发展层面,信达生物交出的成绩单也并未让当初看好它的人失望。
(二)初心
时间再拨回到两年前在那个意义非凡的上市之日,彼时俞德超信心满满的为公司定下了几个目标——公司到2020年将要上市四款产品。
而在距离2020年结束还有近三个月的日子里,信达生物提前交出了一份圆满的成绩单。10月9日,据国家药监局官网数据显示,信达生物与礼来共同研发的达伯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这也是继达伯舒、达攸同、苏立信之后,信达生物第4个获批上市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信达生物真的实现了说到做到,自公司上市至今短短两年内成功上市了4款重量级产品。至此,信达生物也成为了国内拥有单抗药品上市数量最多的制药企业,同时也是全球唯一创办9年时间即拥有4款单抗产品上市的药企。
回顾公司的发展路径,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实际上这一切成就的背后,也皆因"初心使然"。在一些媒体报道中,俞德超提到过,2006年的那一天,他放弃美国的高管职位,告别妻女,只身回国,奋然投身中国生物制药发展大潮时的忐忑与坚决。他更不会忘了,2013年他发明的"康柏西普"正式在中国上市,为广大盲人患者争取到了重见光明机会时的喜悦与笃定。
实际上当年在美国的时候,俞德超天天和一系列新药打交道时,他心里常常想的是,这个药美国有了、中国还没有;这个新药美国患者买得起,但大多数中国患者还掏不出这么多钱……在这样的想法不断刺激之下,终于让其萌生了"做中国自己的创新药"的念头。
带着一颗"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的初心,俞德超创办了信达生物,得益于自身在生物制药创新近20年的积累,信达生物从成立之初,就表现出迥然不同的一面,公司仅上市六个月就获得了500万美元A轮投资,而随着公司发展及研发进展不断突破,一系列顶级资本的加持更是让信达生物成为了资本的宠儿。
从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这也让信达生物在逐梦的路上自然也就有更大的底气与勇气,而其自身也比其他药企更努力的在浇灌着自己的"创新医药之梦"。
(三)抉择
尽管从诞生之日就处于高起点之上,但这并非意味着信达生物从一开始就是一路坦途。实际上回到9年前,在当时国内医药市场环境下,信达所选择的发展方向,其实更应该是一场艰难的抉择。
"曲高和寡"成为当时公司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境遇。
彼时仿制药大行其道下,创新药可以说基本无立锥之地,鲜有人敢去尝试,而信达生物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以开发国际标准的高质量生物创新药为目标。也正是这样另类的举动,在当时很不被市场理解,一度遭遇质疑被批作"在海外呆的太久,不接地气"。一系列流言蜚语也纷至沓来,"中国现阶段怎么可能做出国际标准的创新药?""俞德超是不是有点好高骛远"。
然而,俞德超并未被这些外界的看法而动摇初心。
他直呼"做就要做生物创新药!""中国的生物制药已经处于落后局面,中国的老百姓也一直没能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健康成果。我们不可能永远跟着别人跑,虽不能即刻做到领跑,起码应该逐渐跟国外制药企业并跑。"
有人曾说:如果将研发化学药比作造自行车,那研发生物药就相当于造飞机,而生物药中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则可谓是"飞机中的战斗机"。实际上不论是从当时的国内医疗研发水平,还是配套情况、人才资源等各方面来看,外界对信达生物发展方向的担忧和质疑都是可以理解的。新药开发本身也一直被视作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事情,难度之大,投入之高绝非一般的企业所能承受,更何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信达想要描绘的美好蓝图,更像是一场虚无飘渺的梦幻。
然而,俞德超并未因此而气馁。透过借助优势资源、强化与药企巨头的合作,引进资本力量、整合国际人才等一系列措施,成为其在创新药研发上最重要的谋篇布局之作,也为后来取得的成绩埋下了注脚
(四)合作
回顾创业早期的信达,为了让公司尽快运作起来,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借"字,当时的办公室是临时借用的,仪器设备也是借的,甚至存放试剂的冰箱也因为办公室太小而放不下,选择借用了临近公司的。
尽管创业之初条件艰难,但公司团队在这种"借来借去"之中亦显得其乐融融,毕竟项目真的运转起来了。而这种"借"的文化,最后也成了信达创立十年积极开发合作伙伴借助优势资源的原始图腾。
十年来,信达把自己的朋友圈搞得多多的,最终也收获满满。截至目前公司已与世界上众多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包括罗氏、礼来、和黄医药、微芯生物、Incyte、Alectoron、Adimab、圣诺制药、盛诺基医药、MD Anderson癌症中心等。
而这之中,信达与礼来的合作更是成为业内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在那开始,对于信达而言,更像是一场"惊险的跳跃"。
作为全球十大制药公司的礼来,其当时也在做PD-1单抗的研发,在与信达生物的PD-1进行比对后,礼来的科研人员惊讶地发现,信达生物的数据恰恰符合他们筛选的候选药物要求。于是,礼来向信达生物抛出了橄榄枝。接受到这一讯息后,信达生物整个公司上下也为此颇为兴奋。而为了促成合作,全公司积极备战,为礼来团队的尽职调查提供协助。至今信达生物的员工对那段"历史"还记忆犹新:"一个药品的报批材料就有上千份,能铺满一张六米长的会议桌,一会议室的材料,礼来的专家硬是仔仔细细、一页一页地看过来,就连做材料的员工都要一一接受专家的面试。"
然而眼看着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一盆冷水突然泼了过来,在尽调后,礼来觉得信达生物生产基地的工艺和质量并未达到他们的标准,要求信达花36个月整改,以建成符合其高于美国FDA标准的产业化基地。而当时信达生物开发的首款用于治疗淋巴瘤的生物药IBI301(达伯华)已经拿到了临床批件,有望成为国内第一个上市的生物类似药。整改就意味着不仅要放弃唾手可得的新药上市先机,同时也要继续多烧数亿元,这对于当时还未有任何销售收入全靠融资维持运营的信达生物而言,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反复权衡之后,俞德超博士顶着巨大压力作出抉择——改!"最终,信达生物仅用了18个月时间,就通过了礼来的验收,由此也成功促成了当时中国生物医药历史上金额最大的国际合作。自此之后,信达生物开启了和国际制药巨头强强联手、优劣互补的发展模式,在稳定的资金支持下,公司降低了研发风险,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也都得以更新升级,企业迎来质的飞跃,全面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
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回想当初在第一款重磅产品诞生之际,俞德超博士亦曾感慨地说道"信迪利单抗的诞生,离不开众多合作伙伴的保驾护航。"正是怀着对合作团队的感恩,用心对待每一位支持者,信达生物在医药创新领域不断向前迈进,迎来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五)人才
现代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不可否认的是信达生物从诞生之初就被俞德超博士的光环笼罩,也正是获得了资本和业界的高度认可,也为信达后来很快就能凝聚起一大批资金、人才带来了巨大的帮助,而凭借俞德超博士引领的国际化高端人才团队,信达也快速形成了人才-产品-资本的良性循环,实现不断发展壮大。
回顾公司成立至今,人才及人才的发展始终是信达所高度注重的一环。当前信达拥有三千多名员工,熟手海归、熟手本土人员、应届毕业生各占三分之一。公司打造梯次衔接的人才队伍,在信达不仅能看到创业元老仍然奋战在重要岗位,犹如活图腾一般引领着信达人积极向上,同时更能看到新生的年轻力量,充满激情、斗志昂扬。
有投资人曾对信达的成功这样总结道:信达有今天的成绩,第一是国际资本用得好,第二是国际人才本土化做得好。倘若打开信达的官网页面,翻阅领导团队一栏各个高管的介绍,便会对上述评价由衷表示认同。
从今年10月加盟信达生物的刘勇军博士来看,作为公司总裁其主要负责集团全球研发、管线战略、商务合作及国际业务等工作。在加入信达之前,其本人于2016年至2020年期间担任赛诺菲全球研究负责人。根据资料介绍,其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机构经历,深耕生物医药行业超过30年,是免疫学、肿瘤学以及转化医学领域全球知名的科学家,同时在国际着名科研机构和全球顶尖制药企业研发部门拥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刘博士的最新加入便直达高层重要岗位,可见信达对引进优质国际人才的重视。
而再来看公司首席商务官刘敏,2018年从国际制药巨头罗氏过来时,也一度引发业内争议,不少人都在担心从国际大企业"下落到"本土药企会不会水土不服。然而,刘敏与信达两年来融洽的相处表现充分打消了外界的疑虑,这位拥有跨国医药公司超过20年丰富历练的CCO,正积极借助运用自己的经验与资源把信达生物的上市产品更好的在中国商品化。
积极引入国际优质人才的同时,培养具有"信达基因"的队伍,也是信达为业内所称道的佳话。信达打造自上而下的学习型组织,在内部开设雪松班,成立信达学院,为管理者、基础员工设置不同的培训体系与教育课程,让"好企业也是一所好大学"的理念深入人心,也让信达人有着对目标、价值观的高度认同,进而不断推动组织发展壮大。
(六)平台
有人曾总结信达生物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便是建立了一个平台,第二件便是形成了丰富的在研管线。
如果后者孕育的是希望的话,前者则更像是一个将希望推向显示的核心发动机,其能够将产品源源不断的输出,而这也正是信达生物为什么能够在短短9年内向市场推出4款重量级产品的重要根基所在。
环视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信达生物一定是独具特色的一家,没有任何一家创新药企能够打造这样一个平台,能够贯通生物创新药全周期的研发、产业化、临床开发和营销等各个环节,并形成一个高效融合的运行机制和体系。
在研发端,目前信达生物已通过自建和合作的方式实现了研发平台全覆盖,公司研发管线涵盖一系列新型及经验证的治疗靶点及药物形式(包括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CAR-T 及小分子药),遍及肿瘤、代谢、免疫学及眼底病等多个主要治疗领域。
在生产端,目前信达生物已拥有按照中国NMPA、美国FDA和欧盟EMA的GMP标准建成的高端生物药产业化基地,且产业化生产线已通过合作方国际制药集团产业化生产要求的GMP审计。
而在销售端,公司已建立完备医学、市场、销售、准入全明星团队,根据此前中期报告,信达生物达伯舒销售及市场推广团队已由去年末的700名扩张至1100名。
也正是这一系列底层的基础框架不断构建完善,信达生物创新药开发的大厦也吹响了加速建设的号角。
(七)涅槃
2019年3月9日,信迪利单抗正式对外开售,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信达生物以较低的价格向着实现生物药"高端"但不"高价"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当时为了更好的减轻贫困患者负担,信达生物还联合中国癌症慈善基金,发起公益项目,提供相应的药品援助。
而在8个月后,达伯舒成功进入医保,成为首个也是当时唯一进入医保的PD-1抗体药。作为一款年费用不足十万元的抗肿瘤创新生物药,其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中国老百姓用不起先进生物药的现实。
彼时参与医保谈判时,竞争可谓激烈,当时,国内已批准上市了包括达伯舒在内的5款PD-1单抗产品,而其他4款产品也均参与了医保谈判。最终,信达生物团队凭借达伯舒自身过硬的品质和疗效,以及全员出动做出的充分准备,赢得了专家评审环节的较高评分。
最终在2019年11月28日,医保落地的好消息传来,达伯舒成为唯一一个进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的PD-1抑制剂,患者一年治疗费用低于十万,仅为美国同类药品的1/12。
至此,信达生物不仅迎来了第一个项目的圆满"闭环",同时也让自己朝着向"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的使命向前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
俞德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做出的药能帮到他人,改变他人的生活,那种内心感受到的幸福,是不能用语言、金钱来描述的。"达伯舒成功进入医保,惠及到更多的人,相信彼时的俞德超内心的喜悦一定是溢于言表的。
第一款上市的新药即迸发出如此大的威力,不论是销售端带来的巨大现金流,还是进入医保获得"国字号"背书,甚至与礼来加深合作迈向国际舞台,这一切都展现了信达生物在9年发展之中集聚的巨大能量正喷薄而出,一只中国创新药的火凤凰已经迎来涅槃时刻。
2021年即将到来,信达生物也将跨入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公司在多次公开会议中表示,接下来的战略目标将是成为国际一流的制药公司。下一个十年,我们拭目以待,期待信达书写新十年的传奇。
- 信达生物(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