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太保转型的产险样本:转换增长动能 科技驱动创新发展

财联社 2020-11-30 19:35

2020年是充满变化的一年,对保险行业而言更是如此。车险综改落地,利率下行风险、科技创新赋能、数字化进程加快,这些变化影响着行业的每一个参与者。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和变化,作为“老三家”之一的中国太保产险,无疑更有发言权。

经过三年多的转型,中国太保产险发展驶入快车道。近期,据机构依据风险、盈利、发展、规模等指标评出的综合竞争力榜单,中国太保产险以88.43的高分位居行业第一,稳坐“老三家”头把交椅。日前,中国太保产险还在近百家金融机构中脱颖而出,荣获业内权威奖项的“金理财”年度保险保障品牌卓越奖。此外,在11月27日公布的2019年度保险公司经营评价结果中,中国太保产险列最高评价A级,为连续第五年上榜。

从数据来看,中国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持续优化,保险业务收入从三年前的不足千亿,持续增长至2019年的1329.79亿元,增速高于行业整体。与此同时,中国太保非车险业务不断壮大,农险市场规模更是跃居行业第三。应该说,中国太保通过科技赋能,业务调整,为业内的险企提供了一份产险转型样本。

增长动能转换 车险业务占比下降

费用竞争激烈、投资收益下滑、新车销量低迷、车险费改,重重困难的包围下,财险行业整体增速在近年来表现出了一定的收缩态势。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间,财险行业的整体增速分别为10.0%、13.7%、11.5%以及10.7%,到了2020年6月末,行业增速进一步下降至7.6%。

而中国太保产险同期内增速却维持了稳步上升。2016年至2018年,中国太保产险的增速分别为1.7%、8.8%、12.6%;2019年和2020年6月末则分别达到了12.5%和12.3%,远居于行业平均水平之上。

实际上将业务拆分来看,中国太保的车险和非车险业务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表现均居于行业水平之上,特别是非车险业务尤其亮眼,今年连续多月增速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达到两位数。

中国太保产险的增长动能已悄然从车险中转换。今年上半年,健康险和农业险已经取代车险成为了中国太保产险保费增量的最大来源,个人客户和政保类业务成为重要增长动力,产品结构趋于多样化。据半年报显示,中国太保产险主要产品增量结构中,健康险、农险、车险、责任险分别占比25%、22.8%、21.7%、14.6%。

从业务结构来看,中国太保产险向非车险转型表现明显,从2018年的约25.3%,上升至2019年的29.9%,到2020年上半年非车业务占比达到37.4%;而车险业务占比将至七成以下,这说明中国太保产险正逐步形成以车险为基石、非车险业务为主体的发展态势。

通过创新保险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助力复工复产,中国太保产险把新冠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2020年上半年,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3%;综合成本率98.3%,同比下降0.3pt,综合费用率38.6%,同比下降0.8pt;投资收益方面,上半年为36.13 亿元,同比增长28.1%。

把握发展先机 非车险业务稳健发展

一方面夯实车险“压舱石”的基础地位,一方面在转型中不断提升非车险“顶梁柱”关键作用。中国太保产险坚定执行牵引式转型推动,寻找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据悉,中国太保产险自2015年来一直在追求内部的第二增长曲线,通过提前预判,培育非车险的农险、责任险、健康险等业务,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收效。其中农险市场份额已跃居行业第三,责任险的效益已经取代传统企财险,成为非车险业务大头,健康险也有望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有观点认为,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农险市场。中国太保正是抓住政策机遇,建立与政府对接平台和大客户服务平台,积极参与农业产业重点研究项目。具体而言,中国太保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保持创新活力,并加强风控管理确保持续创新能力。产品创新上,通过开发价格保险、收入保险,形成完整产品体系,并创新“保险+期货”、“一县多品”等产品供给新模式。在技术创新上,始终坚持“在用一批,研发一批,预研一批”的创新思路,科技赋能水平和新技术运用居于行业前列。在创新同时,更加抓紧风险管理,用创新手段提升风控水平。

中国太保产险方面表示,近年来逐步形成高质量、高增长的业务发展模式,主要得益于在中国太保转型2.0引领下,创新开展体系化转型建设,保障价值增长方向;坚定执行牵引式转型推动,引领增长动能转换,以及在创新理念带动下,倾力打造数字化管控体系,催生发展动能活力。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