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数字人民币的天大误解 请不要与支付宝、微信类比
财联社(北京,记者 姜樊)讯,数字货币渐行渐近,各项测试也正在加速进行。有业内人士认为,数字人民币的试点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不过,市场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误解却并未消除:“数字人民币会否取代微信、支付宝”、“数字人民币是否会突破现金的范畴”等疑问,始终并未停歇。甚至,近日有专家表示,相较于数字人民币,未来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和银行卡,仍然会是主要的支付工具。
凡此种种其实都误解了数字人民币的定义,数字人民币是法币,与纸币拥有同等地位,是币本身,而微信、支付宝是通道,是钱包,是装币的容器,谈何谁替代谁?方向偏了。
数字人民币究竟是什么样的,与第三方支付是什么关系,会否出现货币超发、超现金范畴的情况?未来数字人民币究竟如何落地?近日记者经多方采访给出浅显见解。
与第三方支付究竟什么关系?
有消息称,继深圳之后,数字人民币或在本月进一步扩大公开测试的范围。从此前深圳红包测试来看,目前测试使用的是“数字人民币”app,其功能与当下支付宝和微信的扫码支付相似:白名单用户不仅可以扫描商户的二维码付款,商户也可以扫描用户的二维码。
这也让微信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与数字人民币之间的是否存在竞争关系的议论再度甚嚣尘上。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从体验上来看,公开测试的“数字人民币”app与支付宝、微信使用起来差别不大,但是支付宝和微信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
“微信和支付宝和数字人民币不是一个维度上的,微信和支付宝是金融基础设施,是钱包,而数字人民币是支付工具,是钱包的内容。”央行数研所所长穆长春曾公开表示,数字人民币与这些第三方支付机构并非是竞争关系。
根据央行的表述,数字人民币是由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主要定位于流通中现金(M0),与普通的人民币仅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微信和支付宝是货币流通的通道,是出入口,其与数字人民币作为电子法币的本质天然不同。
正如穆长春此前在外滩峰会上所言,在电子支付场景下,微信和支付宝的这个钱包里装的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数字人民币发行后,用户仍然可以用微信、支付宝进行支付 ,只不过钱包里装的内容增加了央行货币;同时,腾讯、蚂蚁各自的商业银行也属于运营机构,所以和数字人民币并不存在竞争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支付未来反而还可能对数字人民币的普及有所促进。数字人民币将主要用于零售支付,而零售则需要渠道和场景。
央行的数字货币仍然会采用与现钞类似的双层运营体系,即上面一层是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下面一层是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对老百姓。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户,按照百分之百全额缴纳保证金,个人和企业通过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开立数字钱包。
穆长春此前曾透露,按照现行法律制度的要求,只能由指定运营机构向公众提供兑换数字人民币的服务。而流通的服务照样可以由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其他商业银行来承担。
穆长春此前在得到课程中也表示,目前支付宝、微信也是使用人民币支付,其实也就是用商业银行存款货币进行支付。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只是换成了数字人民币,也就是用央行的存款货币,虽然支付工具变了,功能也增加了,但渠道和场景都没有变化。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表示陈文,这意味着未来数字人民币的推广,还需要这些现有的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数字人民币的开发过程中,均有蚂蚁、腾讯等公司参与的身影。与此同时,央行早已开始布局各类场景,目前已于美团、bilibili、京东数科等多个场景供应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会不会超出现金概念?
数字人民币技术的创新,让市场具有诸多想象。会否存在货币超发,是否会从现金扩展到未来存款、贷款也皆由数字人民币来承载?
根据央行此前的定义,数字人民币主要定位于M0(流通中现金),而这是由货币的发展形势和规律决定的。
穆长春表示,法定货币是公共产品,是为社会所有群体服务的,应该为包括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老百姓提供普惠性的、使用方便的、数字化的央行货币。货币发展的历史趋势和需求的变化都要求在供给侧做文章,利用新技术对M0进行数字化,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通用型的基础货币。
是否未来有必要扩展到如存款、贷款等M1、M2的范畴的货币?目前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此前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曾表示,现阶段,M1和M2基于商业银行账户,已实现电子化或数字化,没有用数字货币再次数字化的必要。用央行数字货币替代M1和M2,既无助于提高支付效率,还会造成对现有系统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相比之下,现有纸钞和硬币的发行、印制、回笼和贮藏等环节成本较高,流通体系层级多,且携带不便、易被伪造、匿名不可控,存在被用于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实现数字化的必要性与日俱增。”范一飞表示。
不仅如此,数字人民币则坚持央行中心化管理。穆长春表示,这意味着统筹管理数字人民币发行额度,保证100%的准备,杜绝超发。要制定统一的业务标准、技术规范、安全标准和应用标准,实现指定运营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避免支付壁垒。要统筹管理数字人民币的信息。
实际上,在统筹管理数字人民币发行方面,央行已经按此尝试。此前深圳市向市民抽签发放1000万数字人民币红包时,就100%准备原则进行。未来,这一原则也将严格执行。
值得注意的是,中心化管理也是大势所趋,数字人民币在发行管理上是中心化的,但底层技术也借鉴吸收了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形成混合架构扬长避短。区块链技术在安全性、可靠性上较有优势,但在交易吞吐量、响应速度上不如中心化系统,而支付场景中恰恰对于系统性能要求较高,区块链的劣势较为明显,比如双十一至少9.2万笔每秒的速度要求,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区块链系统能够有效支撑该需求。
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也表示,区块链技术既不是数字人民币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目前区块链技术的性能和安全性,都不足以支撑数字人民币这样体量的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试验表明,区块链技术仅能支撑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
不过,在金融机构、商业机构对接央行数字人民币时,则可以选择区块链的技术路径。央行此前表示,央行不会干预商业机构的技术路线选择。也就是说,商业机构对老百姓兑换数字货币的时候,无论是用区块链技术,还是用集中式处理,央行数字人民币都能适应。
大面积推广前仍需注意哪些问题?
数字人民币渐行渐近,新的一轮测试或也即将登场。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数字人民币的红包测试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深圳市的红包测试中,央行主要测试了以app形式出现的“软钱包”形式和线上扫码支付。有消息称,接下来的红包测试,或将进一步测试双离线模式的“碰一碰”功能。
所谓双离线模式,是数字人民币特有的支付方式,即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双方数字人民币钱包“碰一碰”,可以完成支付。财联社记者获悉,该功能此前已在央行封闭环境下进行测试。
不仅如此,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试点也正在加码进行。11月份,华为发布会上就曾宣布,新发行的手机将支持数字人民币的应用,这是首个公布的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华为该功能仅仅局限于白名单用户,而市面上已有的钱包,目前暂未开通此功能。“未来随着数央行对数字人民币进程的推进,用户只要升级手机即可使用。”
实际上,“硬钱包”的形式远不止于手机。此前有消息透露,已在测试的硬钱包,有的形如卡片状。而据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未来只要可以识别身份信息的物品,都有可能成为数字人民币的硬钱包。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数字人民币距离真正大面积推广仍需要一定时间。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认为,我国数字货币还处在早期的技术验证阶段,至少还要经过成功的中期测试,才有可能大面积的推广。
“在大规模推广之前做大量的测试,实际上主要是为了防范安全的问题。”一位靠近监管的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同时央行也在进一步加强所有安全机制的建设。
不仅如此,一位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未来央行数字人民还将进行更多的压力测试。当下央行数字人民币大多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近深圳市的红包才开始面向普通大众。预计接下来央行的数字人民币测试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后续苏州、北京等地的测试中,会选择交易量较大的时间点,扩大数字人民币交易量进行压力测试。
不过,数字人民币仍有诸多不确定性有待观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曾撰文指出,要对央行的有限数字货币做深入观察,看它对现行数字金融格局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还要观察数字货币的支付功能对现行支付系统会有怎样的影响。可匿名数字货币不需要通过现有电子支付账户进行支付,这将如何影响大科技平台的大数据积累方式,也值得观察。
此外,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也表示,在央行数字人民币发行之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定数字货币实现的路径。同时金融的数字化呼唤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方面走得更快一些。另外,数字金融必然会加深金融的全球化。“在全球规则制定的过程中,中国不应该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