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结束,我终于不用参加婚礼了

格隆汇 2020-10-09 23:46

在长达8天的国庆假期开始前,小程也曾满怀期待。

他看着微博上,“当当员工最近陷入了恐慌,什么?国庆又来了?”的段子,哈哈大笑。

刚刷完这条微博,还沉浸在谐音梗的余韵中,小程的手机弹出了一条前女友发来的微信:我要结婚了,你能来吗?

小程顿时热泪盈眶,而后两眼一黑。

金秋10月,秋高气爽,小程又要成为结婚潮里的一份子了,份子钱那种份子。

国庆节的第一天,有的人困在高速,有的人囿于酒席。

贵州的雷先生因为8天要参加23场喜酒,喜提了两个热搜。

虽然当地民风算是“淳朴”,份子钱的市场价是200元。但是总共4800元的份子钱,还是超过了雷先生一个月的工资。

更有人晒出,虽然自己参加的酒席不多,但是“单价”高达1000块,黄金周里什么也不干都要花出去7000元。

敢情上半年宅家省下的钱,都是给黄金周要结婚的亲朋好友省的。

但花钱只是一方面,如果我在10月1号当天要跑8个酒席,我一定觉得自己像一个走穴的散财童子。

1. 供不应求求求求求

虽然是收款方,在这个国庆结婚的新人也未必就那么的爽。

选择在今年的国庆结婚,可能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贵,以及累。

首先,结婚这个东西,跟电影一样,讲究个档期。

今年的五一档,许多打算、甚至已经安排好要结婚的家庭,纷纷被迫撤档。

于是和电影院开门后的报复性观影一样,今年的国庆档,自然迎来了一波报复性结婚。

一般来说,婚庆用品的采购、婚纱服饰的采购、婚礼服务的预订,基本都要提前三个月以上开始筹划。

这么算下来,今年10月举办的婚礼,很可能是从去年10年就开始积压的大爆发。

还有部分本打算办海外婚礼的新人,眼看着海外疫情的严峻,也改变想法,在国内结了算了。要知道,近几年海外婚礼增长迅猛,已经可以占到国内婚礼的15%-20%。

同时,今年又是国庆与中秋重合的罕见的“良辰吉日”。

需求的大爆发导致婚庆的每个环节都在涨价。

比如婚礼必备的三金,卖的有多好,从股票市场都能略窥一二:周大福从6月开始疯狂拉升,到今天已经涨了88%,托各位新人的福,涨出了6年来的新高。

今年1月,1克黄金还是440多块钱,到9月已经涨到550多了。虽然金价也不是由中国婚礼的需求驱动的,但婚礼对金货的需求几乎没有弹性。

在深圳的华强北,有的店在国庆的前三天,全店金饰销售增长了80%多。

除了一些未雨绸缪、深谋远虑,俗称“预言家”的人,很少有人10月结婚,1月就把金饰买好了。因此大部分选择这个国庆结婚的新人,在买金饰上就要多花成千,甚至上万。

除了三金,另外一个大型撑场面婚庆道具 - 婚车,租金大概一辆要涨100元,豪车甚至租金翻倍。

但即便是涨了价,采购婚庆用品还是需要抢,租赁的服装、饰品等等,都得排队。

尤其是新娘的婚纱、头饰,恨不得是刚从上一个新娘身上卸下来,就得马不停蹄的送到第二个新娘的手上。

有的新娘,在婚礼的前一天还没有等到把婚纱送过来的快递。

在你为你的200元惋惜的时候,新人可能正在为婚礼的筹办着急上火,喝着王老吉,吃着牛黄解毒片。

涨价、要抢也就算了,很多服务真的到了有价无市的程度。

比如酒店场地和婚礼“四大金刚” - 主持、化妆、摄影、摄像。

一天能同时举办6-8场的酒店,大概在7月初,也订出去了国庆期间的最后一场婚礼。下手慢的新人,甚至会遇到想结婚到没有地方结婚的窘境。

而口碑好、水平高的“四大金刚”每年的国庆档都得比个先到先得,提前半年全部订光是很普遍的事情,今年更甚,别说知名的,想找个水平差不多就可以了的,不提前上2个月可能都订不到。

那婚庆业和服务业总得是国庆结婚潮的最大赢家了吧?

也未必。

虽然诸如“北京一位资深化妆师7 天接了 14 场婚礼,收入超过 12 万元”,以及“成都金牌司仪7天进账3万元”的报道,但半年不开张的婚庆服务,靠这8天,也吃不了半年。

10月一过,婚庆市场又将进入漫长的淡季。今年对于婚庆产业链上的各行各业来说,拼了老命,也就是混个温饱。

更别提国庆8天满负荷运行的婚庆和酒店的从业人员,都上演着精力和体力上的“极限挑战”。

2. 结婚吗?不办婚礼那种

奇怪的是,就在黄金周婚庆市场大火爆刷屏之前,当代年轻人不爱办婚礼这个话题才引发了一波广泛的讨论。

在参与投票的2.9万网友中,超过一半人表示可以接受结婚不举行婚礼。

那到底都是谁在办婚礼?调查里那45%不接受的人?还是没有接受到调查的所有人?

其实,大家都在办婚礼,包括调查中那1.6万接受不办婚礼的人中的大部分。

不办婚礼的意识出现了,但行为还没有跟上。

因为虽然在逻辑上讲不通,但在道理上:“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就算这一代100%的人不想办婚礼,上一代90%是不可能同意的。

很多年轻人工作忙、社交圈小,或者根本就是“宅男/女”或者“社恐”。来参加婚礼的所谓“亲朋好友”,80%以上可以归类为陌生人,这会让他/她们非常的尴尬。

但是上一代大都在他们所在的地方过了大半辈子,有着稳定的社交圈,来参加婚礼的人,几乎每个都能寒暄上两句。

从情感方面说,他们需要用婚礼这种高效的形式,向所有人昭告这件喜事;从现实方面说,他们需要证明自己的孩子过得好,或者说比别人家的孩子过得好。

虽然可以回收份子钱是一个好处,但绝不是上一代一定要办婚礼原因。作为大型攀比现场,办婚礼不亏钱的人太少了。

另一方面,对待办婚礼的态度,其实是两种观念的碰撞。而这两种观念,并不以年代为分水岭。

一些人的幸福感就来自于遵循了“社会时钟”,而一些人的幸福感与“社会”无关。

社会时钟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反映了我们生活的社会对我们的期望。

这个时钟可大可小,小到可能当你身边最亲近的3、5好友都结婚了以后,你就会开始焦虑;大到有的地方整个国家都没人去想“我该几岁结婚”的问题。

办婚礼,在中国社会的时钟里,是紧跟在“结婚”之后的。

因此我们不能武断的说,这一代年轻人办婚礼,都是被上一代逼的。因为不再能从遵循社会时钟中获得幸福感的人,仅仅是比上一代多了一些而已。

而要说为什么绝大部分的年轻人在想办婚礼的同时又苦办婚礼久矣,甚至想到要办婚礼,恨不得把结婚的计划一拖再拖。

当然是因为当前主流婚礼的形式。《奇葩说》的辩手飞飞,把这种婚礼的形式总结成了“一场大型、尴尬、荒谬、自相矛盾且自嗨的,私人举办的庙会”。

虽然这段话运用了非常高级的辩论技巧 - 一棒子打死,但是在层出不穷的“婚俗、婚闹”新闻中,我们知道这样的婚礼在某些地方确实是存在并且是主流的。

说到底,对于仪式感的追求,每个人都是有的,只是对于“带感”的仪式,每个人的定义也是不同的。

比起年轻人不愿意办婚礼,更准确的说法大概是,在草坪上、星空下,或者就在一个小小的餐厅中,与近亲、好友一起分享结婚的喜悦,比“酒席”,更接近年轻人追求仪式感。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