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加大开放,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体系

国际金融报 2020-08-28 09:25

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正面临着百年难遇的大变局。全球央行放水,流动性宽松会导致下半年通胀高企吗?多国加速“去美元化”,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将迎来新机遇?中国经济实现“内循环”,还有哪些瓶颈需突破?本期“最in长三角首席有约”将一一解读。

本期嘉宾:

花长春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国际金融报》:我国经济雨后初晴,复工复产取得较为不错成效,但业内也非常担忧,前期释放的大量流动性,是否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花长春:我认为,不必担心通货膨胀。从过去经验看,我国对流动性投放的敏感度与欧美等国不同,原因在于我国不像其他国家直接给予居民现金补贴,而是采取政策刺激的方式。简单地讲,就是央行将流动性投放给商业银行,进而流向实体经济,但是,商业银行往往不愿意承担风险贷款给企业。因此,高增的货币供应并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而要从需求侧产生影响。

从投资方面看,明年政府能否加大投资?我认为,随着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政府加杠杆的空间比较小。从企业角度看,虽然有政府补贴,但并不具备扩张能力。

此外,消费方面,如果消费者此时能够扩大消费,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通胀,但仅靠消费环节推升通胀及大宗商品价格并不现实,因此无需过度担心通胀问题。

《国际金融报》:美国大选临近,若拜登最终能够击败特朗普,对我国而言,是否意味着应对难度将有所减弱?该如何理解美国大选结果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花长春:从竞选纲领看,拜登的主要主张是反对,主张自由贸易,或废除已经加征的关税,但大概率会恢复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在科技领域方面,拜登表示要加大对中国科技的领先程度,值得关注的是,拜登没有对特朗普对中国科技公司制裁表态,但同样认为中国窃取美国技术,要求中国加强专利保护。此外,其主张与中国进行有限度合作等。可以说,如果拜登当选,我国面临的经贸环境会稍有缓和。

事实上,从长期角度看,无论是拜登当选还是特朗普连任,中美经贸摩擦均会随着大选结果落地而有所缓和,回归中长期相对较为温和状态。但在大选之前,震荡会加大,建议投资者系好“安全带”。在现阶段,特朗普的民意调查落后较多,根据我们的研究,影响美国大选结果的最关键因素是经济及就业,外交相对而言并不是加分项。鉴于目前美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有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增速也还处于负数区间,我们预测特朗普连任的概率不高,约30%左右。因此,在大选前,要警惕特朗普可能采取较为极端手段。

就中国应对而言,只需做好自己的事情。加大开放力度,全面拥抱数字经济,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体系等。

《国际金融报》:有观点认为,短期内我国想要启动“内循环”并非易事,一方面,机场、高铁等大基建已较为饱和,另一方面,中低端产品供给也存在一定过剩。对此,您如何看待?我们该怎样理解“内循环”的意义?

花长春:从基建角度看,以传统大型基建来促进内需方式的高峰的确已经过去,但随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建设,基建虽略有饱和,但实际上仍有较大空间。

在“内循环”初期,需要从消费的角度去考虑刺激内需。虽说疫情影响了很多人的收入,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远远领先其他国家,我们需要让大家敢于消费。我们需要保障和创造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需求,也应通过产品缺位的消费市场来创造供给需求,像海外品牌替代等。同时,我国应通过打破信息壁垒来创造需求,还要解除循环中一些不合理限制。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政策创造需求,如遗产税等。

当然,目前我国也面临中产阶级负担较重、产品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些均是实现“内循环”需要克服的障碍。

更重要的是,“内循环”不仅是刺激内需的“消费内循环”,也是优化产业链的“科技内循环”。在发展产业链方面,可以通过“新基建”及“自主可控”为抓手,发展硬核技术,解决“卡脖子”等问题。

“内循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促进我们去挖掘供应体系,解决不合理的制度及问题,更多审视我们自身发展是否均衡等问题。不过,这一系列改变均需要时间,“内循环”的确不是短期能够做到的,可能是新的百年大计。

《国际金融报》:目前来看,美元的避险功能正不断丧失,全球“去美元化”趋势也逐渐加快,基于我国经济逐步企稳等因素考量,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将迎来新契机?

花长春:总体来看,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外贸交易以人民币作结算。第二阶段,是以人民币定价投资。第三阶段,是大部分国家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管理资产负债表、合同定价等,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正处于第三阶段的早期。

最近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总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贸易和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逆势增长;二是证券投资业务大幅增长,成为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增长的主要力量;三是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不断优化,先后推出一系列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四是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清算行体系持续拓展,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成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主渠道;五是双边货币合作持续深化,不断消除境外人民币使用障碍。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确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全球新格局下,无论是我国还是海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在增加。一方面,中美全方位博弈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更加有利于我国对外交往;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可谓“风景这边独好”,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和人民币需求增加;

在进一步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将实现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了新动力。目前,随着资本账户、金融体系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人民币国际化正处于政策推动为主到市场驱动力为主的动能转换阶段。同时,人民币国际使用结构也由贸易为主体向资本金融为主体转变。

不过,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和障碍也比较明显。从国内看,资本账户开放仍然需要时间,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复杂度的提升也需要时间,因此仍要维系循序渐进的原则;国际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阻力仍存,也面临使用习惯等问题。简单而言,我们具备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力与实力,但仍需要一定时间。

《国际金融报》:最近,“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备受关注,叠加今年洪涝灾害及跨境贸易受阻等客观因素,我国未来是否存在粮食安全方面的隐忧?

花长春:我国主粮、口粮并不会出现大问题,无需过度担忧。目前,我国的稻谷年产量约2亿吨,持续维持供过于求的状态,库存消费比87%,相比全球大米市场,中国市场的供应情况更加充裕。同时,全球小麦供应持续增加,中国小麦库存消费比近100%,换言之,居民目前在家屯粮实际上是一种浪费。

相较而言,我们或更需要关注像油料、棕榈油、豆粕等。例如,玉米每年消费是2.7亿至2.8亿吨,约60%用于饲料,其中又有50%是猪饲料。4、5月份,玉米种植面积并没有扩种,因此未来供应端的增量主要看国外,但从体量看,进口的玉米、小麦、大麦、高粱等总量弥补不了我国玉米市场2020至2021年度4000万吨的预期缺口,因此玉米价格仍然处于上涨趋势,拐点何时出现需看2021年的种植情况。

记者 马嘉辛

编辑 潘晟

责任编辑 孙霄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