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卫星定位,证监会揭穿獐子岛数次扇贝“跑路”的“弥天大谎”,董事长等高管已请辞
随着证监会最终调查结果的披露,獐子岛的数次“扇贝跑路”终于真相大白。
6月24日下午,证监会在其官微“证监会发布”发声,经查明,獐子岛及公司董事长吴厚刚等人涉嫌财务造假、“秋测”虚假记载,以及未及时披露业绩变脸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证监会依法对獐子岛公司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15名责任人员处以3万元至30万元不等罚款,对4名主要责任人采取5年至终身市场禁入。
据了解,这是证监会按照原证券法对公司及相关人员作出的顶格处罚。
同日下午,獐子岛亦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证监会下发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市场禁入决定书》,根据上述文件认定事实,公司判断违法行为不触及强制退市。此外,该公司在另一份公告中称,公司董事会于近日收到公司董事长、总裁吴厚刚,海外贸易业务群执行总裁勾荣,证券事务代表张霖递交的书面辞职申请。
卫星定位等技术助力证监会在公告中表示,獐子岛公司在2014年、2015年已连续两年亏损的情况下,客观上利用海底库存及采捕情况难发现、难调查、难核实的特点,不以实际采捕海域为依据进行成本结转,导致财务报告严重失真,2016年通过少记录成本、营业外支出的方法将利润由亏损披露为盈利,2017年将以前年度已采捕海域列入核销海域或减值海域,夸大亏损幅度,
此外,公司还涉及《年终盘点报告》和《核销公告》披露不真实、秋测披露不真实、不及时披露业绩变化情况等多项违法事实,违法情节特别严重,严重扰乱证券市场秩序、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獐子岛公司每月虾夷扇贝成本结转的依据为当月捕捞区域,在无逐日采捕区域记录可以核验的情况下,证监会借助卫星定位数据,对公司27条采捕船只数百余万条海上航行定位数据进行分析,委托两家第三方专业机构运用计算机技术还原了采捕船只的真实航行轨迹,复原了公司最近两年真实的采捕海域,进而确定实际采捕面积,并据此认定獐子岛公司成本、营业外支出、利润等存在虚假。”根据证监会的描述,獐子岛公司案的查证涉及对深海养殖水产品底播、捕捞、运输和销售记录的全过程追溯。
为此,证监会通过走访渔政监督、水产科研等部门寻求专业支持,依托科技执法手段开展全面深入调查。
多次上演“扇贝跑路”大戏公开资料显示,獐子岛始创于1958年,目前以海珍品种业、海水养殖、海洋食品为主业,集冷链物流、海洋休闲、渔业装备等相关多元产业为一体的综合型海洋企业。200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这家综合型海洋企业的“走红”要从2014年说起。
2014年10月,獐子岛发布公告称,因北黄海遭到几十年一遇的异常冷水团,公司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播撒的100多万亩即将进入收获期的虾夷扇贝绝收。受此影响,獐子岛2014年巨亏11.89亿元。当时,“扇贝跑路”一事一度震惊整个A股市场。
精彩的剧情总有“续集”。2018年1月,獐子岛再次发生“扇贝跑路”事件。彼时,獐子岛发布公告称,由于2017年降水减少导致扇贝的饵料生物数量下降,养殖规模的大幅扩张更加剧了饵料短缺,再加上海水温度的异常,最后诱发大量扇贝饿死。原本,其预计2017年业绩由盈利0.9亿元至1.1亿元,最终变为亏损7.23亿元。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该公告发布后不到一个月,獐子岛就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然而,继集体跑路、高温饿死之后,“命途多舛”的獐子岛扇贝在2019年11月再度“离奇”死亡。受此影响,獐子岛经营业绩再次出现较大额度亏损,全年亏损近4亿元。
就在两周前,针对上述扇贝出现大面积死亡的问题,獐子岛回复年报问询函称,国家部局组织的专家组认为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大量死亡,是海水温度变化、海域贝类养殖规模及密度过大、饵料生物缺乏、扇贝苗种退化、海底生态环境破坏、病害滋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记者 马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