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中国数字经济脉络:数字化转型向更深层面延展,经济发展有了新动力|两会零距离
“数字经济/数字中国”连续四年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从“促进”到“壮大”再到2020年提出“打造新优势”,透过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可以洞悉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脉络。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政务、监管、农业、教育、医疗等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新业态在疫情期间凸显出极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迎来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战略逐步落地。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对成熟并走上商用,作为数字经济主要参与者的金融机构也加快了向更深层面数字化转型的步伐。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将带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疫情加速进程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点赞在线服务等新业态,报告中提到“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据零壹智库统计,2016年至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共有20处提到“互联网+”,最开始的切入点是互联网+政务,后来逐步推进到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农业、就业等多个领域,2019年专门提到互联网+监管、教育、医疗健康和督查。
比往年精简一半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互联网+”并要求“全面推进”。从制定计划到全面推进,“互联网+”已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6.94亿,较2018年底增长76.3%,占网民整体的76.8%;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110.2%,占网民总数的46.8%;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亿,较2018年底增长16.4%,占网民总数的78.6%。
数字化浪潮下,作为数字经济主要参与者的金融机构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近些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为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其中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较快,各大银行通过技术投入,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于百程指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原因是市场和用户行为的变化,包括传统增长红利渐渐消失,用户行为线上化,互联网金融机构不断崛起的冲击。而各项技术的不断成熟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基础。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化转型是发展趋势,不仅是金融机构,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随着网络支付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发展,特别是金融科技的出现,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了挑战,也开始数字化转型。
在度小满金融副总裁许冬亮看来,疫情更坚定了金融全流程线上化的趋势。许冬亮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从这次疫情可以看出,线上展业机构受影响最小,痛定思痛,更多金融机构将意识到在线化已经迫在眉睫。”
京东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谢锦生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这场战役带动了“非接触式”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尝试利用各类电子渠道为用户办理开户、转账、还款、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从长远来看,此次疫情也成为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小考”。
向更深层面延展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引导,头部机构已经“大踏步”向数字化转型。以银行为例,2016年以来,国有六大行对数字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建行更是将金融科技提升至总战略高度,将金融科技设为三大战略之一。在金融科技投入上,各大行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投资科技公司及与科技公司进行业务合作。
于百程介绍,离柜率是反映银行数字化水平的一个显性指标,从目前看,不少银行的业务离柜率已经超过90%,甚至95%,银行在不断推进零售网点转型,减少低效网点,提升网点产能,实现网点智能化,加大电子渠道的建设和体验。总体看,国有行和部分股份行的科技能力处于领先地位。而区域性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进程上比较缓慢,无论是在业务模式、技术和人才及投入上都存在短板。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撰文指出,在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治理、业务流程、工具与技术、管理与聚合这四个领域既是银行数字化创新的主要发力方向,也是亟待解决的痛点之所在。
在数据治理方面,由于不同监管部门有不同的监管口径,导致银行内部数据往往依部门和条线而割裂,难以综合利用;在业务流程方面,部分银行仍或多或少地使用“烟囱式”的IT系统,“大中台、小前台”的架构改造难度较大;在管理与聚合方面,一些银行现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对数字化创新试错的容忍度较低,难以有效支持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推进。
尹振涛指出,传统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难点是科技公司发展逻辑和金融机构的发展轨迹是完全不一样的,很难做到很好融合。另外,传统金融机构运行模式、监管环境、内控标准和科技公司也有所不同,传统金融机构要发展金融科技要做一些颠覆,可能会动一些既定利益者的利益,这也是一大难点。
根据我国目前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数字化发展现状,曾刚从商业银行的资源禀赋和开放程度两个维度考量,建议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综合考虑其资源禀赋、历史沿革、发展状况、经营理念和组织文化等,大体可按“自建生态核心”型、“战略生态合作”型、“传统细分深耕”型等模式转型。
尹振涛建议,传统金融机构要充分学习新的技术,从底端对整个体系进行调整,如果短时间内不能够完全改变,那也应该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方式,让金融科技板块独立发展。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中要巩固原有的基础和优势,走特色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另外,要有开放的心态,在数字化转型中,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引入一些服务外包商、合作伙伴共同去推进。
谢锦生认为,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正在从产品、渠道的数字化,向组织架构转型、IT架构升级等更深层面延展。“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是立足于顶层设计,最核心的是要实现数据资产化,最需要的是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从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数字化关键词也可以看出向更深层面延展的趋势。譬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云计算和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希望推动这几类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结合”。2016年的表述为“促进广泛运用”,2017年工作重点及2018年工作回顾变为“加快应用”、“推动广泛应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深刻重塑”。
经济发展新动力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实现商用,金融机构补足短板开始规模化服务的同时,也加快一些传统产业线上化和数字化转型,将催生出金融科技、共享经济、在线直播、在线教育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
武汉市政协委员、中诚信征信董事长岳志岗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金融机构层面来讲,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线上化的方式落实企业尽调,获取企业的全维度信息,实现中小企业普惠信贷的全线上化。在风控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线上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手段提升风控能力,通过大数据汇聚企业在税务、财务、工商、司法等全维度的数据,构建线上化的风控体系,自动化出具企业尽调报告,监控企业贷后风险,及时发送预警。
岳志岗指出,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成熟,将进一步打开金融机构近年致力发展的智慧金融格局。对于银行业来说,对金融科技运用是银行推进“科技立行”战略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在新基建赋能下,金融场景将被多方位打通,各类数据的集合将进一步保障信贷风控的准确性。金融机构可以从客户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征、人脉关系等维度入手,描绘出更加完整的用户信用状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把抗击新冠疫情和数字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可以说非常值得关注。复工复产以后,以电商、在线办公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形态为稳定就业、保障民生,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良好条件。当下,数字经济已经催生出了如云签约、“零接触”金融、智慧社区、远程问诊等至少24个新业态,(这些新业态)都很有可能成为新基建中的重点投资项目,助推数字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促进人才流动,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
盘和林认为,平台经济的发展途径形式多样,数字化平台搭建都是重中之重。今年,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会成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将会更好地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2019年规模已达31.3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占GDP的比重达到34.8%,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4.9个百分点,为数字经济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用户基数。
此外,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在2019年已破千亿元,物联网产业规模达14900亿元。疫情促使云计算、物联网应用场景爆发,有投资机构预测2020年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将达5900万,渗透率达到7.9%,市场规模7000亿元。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2020年将超过2万亿元。
于百程指出,未来,随着各类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完善,金融科技可以改造更多的银行业务,甚至所有的存贷汇业务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但他强调,在金融科技转型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构建金融业务风险防范能力,数字化提供了业务便利和效率,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业务安全等风险。
“要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运用金融科技提升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控和金融信息保护,做好新技术应用风险防范,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于百程表示。
记者 余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