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蹭疫情热点,医药板块频现减持,该如何从严规范?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前言:
股东减持套现行为无可厚非,但不可恣意将股市视作“提款机”,减持现象仍需理性引导。
近段时间,A股、港股减持行为频现,并多集中在某一时间点。如在5月18日晚间,A股便出现了一小波减持高峰,近19家上市公司相继发布股东减持计划公告,且拟变现规模大。
股价高位减持,常是上市公司股东或高管选择套现的好时机。尤其在股票受到一些概念炒作的时候,资本追捧助推股价上涨,股东选择此时入手或能收获颇丰。
疫情期衍生的“抗疫概念”、“口罩概念”便是如此,在这些概念股的炒作下,医药板块迎来了减持时机。
药明系股东年内现高频减持
药明生物(02269-HK)在近日披露了股东配售减持计划。
按照控股股东WuXi Biologics Holdings Limited(简称“Biologics Holdings”)与摩根士丹利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订立的大宗交易协议,拟通过加速累计投标方式以每股127.18港元的价格向独立于公司且与公司概无关连的各方配售6000万股现有股份。
计算下来,此次股东减持拟套现76.3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9.83亿元。
假设配售按预期完成,Biologics Holdings持股数将由约4.1亿股降至约3.62亿股,占药明生物已发行股本总额将由约31.49%减至约26.89%。
同时,Biologics Holdings将不再为公司控股股东。
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Biologics Holdings开年至今的第三次公开配售股份,且此次配售价和套现金额均超过前两次。
而同是药明系的药明康德也是业界的一名减持“老手”。
药明康德集团从美股退市后,分拆成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合全药业三家公司回归境内资本市场,其中药明康德在A股上市,药明生物登陆港股市场,合全药业则留至新三板市场,现已从新三板摘牌。
去年,药明康德股东曾通过竞价交易、大宗交易等方式连番减持股票,套现近200亿元,由此引发了市场的关注和热议。
即便时间拉长至今年,药明康德的股东减持计划也一直在延续。
疫情推动医药板块掀起减持潮
减持股份,是股东减少对公司控制权的一种行为。
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5月22日,沪深两市在今年共有1723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增减持计划,其中减持占近80%,减持行业多集中在信息通讯、材料、医药等细分领域。
今年,新冠疫情的来袭更是让医药板块备受瞩目。
随着一季报的收官,A股医药板块业绩分化明显,因新冠疫情使得人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医院的门诊量骤降,多数药品耗材及医疗服务企业业绩有所下滑。
不过,在疫情热点的带动下,一些业务于疫情联系紧密的上市公司也迎来了业绩与股价齐飞的亮眼表现,多集中在部分细分领域。
如生产疫情防护用品(口罩、酒精、消毒剂)的企业、提供医疗器械(呼吸机、额温枪)的企业、研发新冠疫情药物及疫苗的企业、负责核酸检测的企业等。
疫情概念股炒作,医药板块的减持潮也在市场上不断上演。
以海王生物为例,其主营医药批发业务,但因旗下子公司福州海王,生产疫情资料推荐用药——利巴韦林注射液,使得公司股票在年初至2月7日累计涨幅高达127%。
资本助推下,海王生物2017年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所持有的公司股票全部出售,减持数量3831万股,套现金额约2.7亿元。
同样,另一家上市公司长江健康也同样蹭上疫情的热点,公司多次向投资者透露,生产注射用阿奇霉素、头孢他啶等抗感染药品对疫情具有积极作用,正在统筹安排注射用阿奇霉素的生产计划。
在自己的宣传下,资金一时间疯狂砸向长江健康,同期公司股东便宣布拟在未来6个月内清仓,总共减持2.25亿股,套现约10亿元。
虽减持原因均为资金需求,但股东借机逢高减持的心切已很明显。
从严规范减持在路上?
股东减持的原因总是花样百出。
有改善自身生活的、有投资其他需要资金的,也有想通过减持向市场释放一些消息的......归结起来,无外乎是“圈钱”两字。
减持股票本属于市场上的正常操作,但恶意减持行为泛滥于市场而言并不见得是件好事情。
股东减持股票,会在侧面向市场传递出股东对公司基本面或未来前景不太看好的信号,从而影响投资者信心,对股价造成冲击,扰乱资本市场原有的自我调节功能。
还是以海王生物为例,在2月7日股价的飞涨态势助推下,其员工持股计划成功得以“解套”后,公司股价便在次周首个交易日来了个大反转。
截至2月10日收盘,公司股价报收6.45元/股,跌10.04%,并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公司股价保持着下跌的萎靡态势。
我国的减持制度仍存在“缺口”,使得不少公司股东或高管在市场上恣意作为,试图在其中收割更多“韭菜”,更有甚者不断在制度边缘试探,以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进行违规减持,逃过法律的追责。
反观美国资本市场,减持制度就发展的相对成熟,对市场的而已减持行径约束度更紧。
加上美股高度市场化和以机构为主的市场流动性特征,导致多数美国上市公司的股东不具备大额减持的条件,而且违规成本高,很少会有大股东割韭菜的现象。
针对“过桥减持”、“断崖式减持”及“精准减持”等上市公司减持乱象,我国在2017年出台的减持新规,改革股东减持制度、规范减持行为,就控股股东和持股5%以上股东、特定股东(即持有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和持有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股东)及企业的董监高三类主体统一纳入到规范范畴。
由于上市公司的股份减持与证券交易密切相关,直接涉及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秩序,直接关系到市场稳健运行。
近期,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也表示将继续从严规范控股股东、实控人、董监高减持行为,资本市场环境或有进一步的改善。
作者:冯雨瑶
编辑:彭尚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