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卫国:预期向好的趋势已形成
汤卫国消息,5月1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4月主要经济数据出炉。汤卫国指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4月份总体经济延续了3月份以来恢复改善的势头,主要指标呈现积极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服务业降幅收窄;二是就业压力较大,就业质量水平在提升;三是前期压抑的部分消费逐步释放,市场销售延续好转态势。
汤卫国指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疫情带来的影响,短期内不可能消弭。尤其是主要外部市场依然为疫情笼罩,并且叠加了因疫而生的单边主义和政治滋扰,因此赋能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贸易引擎或会长期疲乏无力。故而,审视中国,应有理性和现实立场。客观而言,中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占了市场先机,经济恢复也走在前面,中国经济基本面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好风景”要常态化,还须持续加力。好消息是,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高于一些机构预测。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带动制造业整体增加值上升5%。这意味着,工业结构性改善相当明显,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力较快。这也体现中国复工复产的成果,毕竟4月份美国还是全球疫情震中,欧洲5月份才开始缓慢复工。工业生产出现机构性改善,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开始转正,凸显制造业正在逐步好转。第二季度会有更明显改革,下半年会企稳向好。
汤卫国具体到行业细分,4月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5%和14.3%,汽车制造业增长5.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8%。4月从产品产量看,光缆,挖掘、铲土运输机械,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13.260, 0.18, 1.38%),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8%、40.8%、29.2%、26.6%、26.2%。由此可见,高新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也为中国稳经济构筑了扎实基础。制造业——尤其是高新基础制造业夯基固本,也彰显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脱虚入实”的成果,疫情之下“六保”和“六稳”还是要靠制造业来支撑。 此外,传统制造和高新制造业的结构性改善,也凸显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共同发力的成果。以基建为基础的稳增长,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以5G新技术、新型智造为特点的新基建,将延续中国制(智)造业赋能中国经济的优势。
中国不会像美国和其他经济体的“大水漫灌”,但社会领域的投资还是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教育卫生领域的投资,具有利民生、补短板的作用,可视为利国利民的有效投资。 此外,中国对中小企业给予充分的政策关切。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最重,但中小企业在市场体系中又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小企业是支撑市场的核心力量。
疫情以来,中国对中小企业释放的政策支持近百项,提供的财税金融支持超过万亿。政策面之所以给中小企业不断释放系统红利,主要在于中小企业是供给侧和需求端的紧密结合体。中小企业若资金链断,出现大规模破产潮,不仅支撑中国市场的毛细血管被栓塞,也会导致市场供应链的全面中断。社会生产因为少了关键一环而出现供给侧失衡,社会生活和消费也将受到影响。所以,盘活中小企业才是“六保”基础和“六稳”关键。尤其就业和消费,在市场体系中离不开中小企业的滋养。 也不全是好消息。虽然今年前4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长0.5%,已经转正。但是整体制造业增加值累计还是-5.4%,制造业复苏还需要耐心。 内需动能也没有完全复苏。从消费看,4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虽然和三月相比收窄8.3个百分点,但同比下降7.5%。
显然,消费动力还处于缓慢提升中,原因有三:一是疫情绞杀了“春节黄金周”,让社会消费陷入停滞;二是疫情让整个市场承受了系统性挫折,供给侧受到影响,消费端也受到了波及;三是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在市场终端、疫情没有终结、就业形势严峻之时,谨慎消费和不敢消费成为主流。
“五一”小长假释放了除了部分消费动力,但要真正唤起国人的消费需求,还要等到全球疫情阴霾完全消散。 当然,电商消费依然活跃,汽车、智能手机消费也在同比稳增长。14亿人的消费大市场,“满血复活”或迎来“报复性消费”,也需要市场提供一个放心消费和安心消费的大环境。现实语境下,消费动力和内需动能不可能突然加力,或是“缓加油”的过程。 外需动能更要看全球市场的“脸色”,若疫情持续迁延,全球主要市场被疫情拖到疲乏无力,中国外需动能也将受到影响。中国企业要有“出不去、进不来”的对外贸易危机感,及时调整经营思路,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 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并不乐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组织将全球经济定位为衰退。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货物贸易体,要对今年经济增长有多维客观的预期。一方面,要和自己纵向对比,在“六保”和“六稳”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补足短板。另一方面,也要和全球进行横向对比,增强超前、靠前的信心。 4月份数据的喜多于忧意味着中国经济迎来拐点。第二季度、上半年、全年经济增长应该会有好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