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17亿收购西北乳业龙头,新乳业今日涨停,区域乳企整合加速中……
登陆资本市场后的新乳业,正在持续推进其外延扩张策略。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5月5日晚,新乳业发布公告披露重大资产重组,表示将以17.11亿元收购西北区域龙头乳企宁夏寰美乳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寰美乳业”)的全部股份,收购资金的60%为自有及自筹资金,40%拟通过可转债募集现金支付。
新乳业指出,并购整合区域性乳企一直是其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本次交易,将进一步发挥新乳业的上述优势和竞争力,实现上市公司销售区域的拓展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今日早间,新乳业高开后不久迅速封死涨停板,报11.94元,总市值达101.93亿元。
1抛17亿并购
公告显示,新乳业此次计划收购的寰美乳业主要业务覆盖西北地区,旗下控股子公司夏进乳业成立于1992年,是西北地区乳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市场覆盖宁夏、陕西、甘肃等西北省份以及长江以北主要城市,拥有400多家稳定经销商,在宁夏的市占率超过50%。
新乳业表示,此次并购将拓展上市公司经营区域,提升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与影响力。此外,该项并购还将提升上市公司经营规模,促进公司快速发展。
公告显示,寰美乳业2017年到2019年前11月收入为13.66亿、14.84亿和13.81亿元,收购也将进一步壮大新乳业的业绩规模,预计完成并购后,将帮助新乳业2019年1-11月同期营收和营业利润增长26.68%和45.25%。
今日午间,新乳业方面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此前已在布局西北,已开工建设的宁夏海原、甘肃永昌牧场预计今年10月完工,联合夏进乳业的牧场资源和此前入股的现代牧业,结合新乳业在西南地区的常年经营,形成南北呼应的优质奶源战略布局,有望达到日产优质奶源2000-3000吨的供应能力。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新乳业前不久发布的年报显示,2019年新乳业营业收入约为56.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14%,如并入夏进乳业15亿的年销售,即越过70亿元营收关口,结合今年以来消费市场高涨的健康需求,尤其是对富含免疫和营养物质的低温鲜奶需求增长显著,如果存量和增量同步发力,新乳业有望年内冲击百亿营收目标。
据新乳业透露,在并购完成之后,其将进一步发挥并购整合能力,对夏进乳业进行全面赋能,包括持续下沉开拓陕甘宁市场,发挥渠道管控优势培育大单品等。
对于新乳业的涨停,今日午间,有关注乳业的投资者告诉记者,当前,资本相对关注和日常消费相关的行业,新乳业此次并购的标的盘子近15亿,盈利则达亿元,这样的并购引起股价大涨在意料之中。“新乳业的这步动作算比较快,而且精准狠,看中的就是奶源。经过并购,它的奶源基础获得进一步夯实。另外,企业借此也可以进一步整合其他区域性的巴氏奶企业。”
2区域乳企整合
新乳业是新希望集团旗下乳业板块公司,于2019年初登陆深交所,主营业务为乳制品及含乳饮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的产品主要包括低温鲜牛奶、低温酸奶、低温调制乳、等9大类。
记者注意到,自2019年登陆资本市场后,新乳业已经公布多项并购。
2019年7月18日、2019年8月5日,新乳业分别召开了第一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2019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对外投资暨认购及购买股份并签署协议的议案》,同意公司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进行战略投资,以自有资金7.09亿元认购及购买中国现代牧业控股有限公司5.95亿股股份,占现代牧业本次新发行股份后总发行股本数的9.28%。
2019年8月11日,新乳业审议通过了《关于签署对外投资合作协议的议案》,同意公司与叶松景签署《关于“福州澳牛”之投资合作协议》。2019年8月12日,公司与叶松景签署了合作协议,在约定的过渡期内,由叶松景将其以合法形式拥有或实际控制的与“福州澳牛”品牌相关的全部资产及业务重组,注入新设立的乳业公司和牧业公司,在上述新公司设立完成且满足相应的投资合作协议约定的前提条件后,公司或公司指定的主体将受让取得上述两家新公司各55%的股权。
据界面新闻报道,新乳业去年12月在一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称,除了存量公司继续发力之外,未来3-5年会通过并购实现外延式发展。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企业内生的业绩增长难度非常大,所以类似并购的外延式扩张是提振业绩的一个有效方式。另外,对于新乳业来说,通过并购的方式还能很大程度上整合区域性的巴氏奶企业,进一步壮大在巴氏奶领域和伊利、蒙牛对抗的实力。
在宋亮看来,未来,区域性乳企的整合将会加快。“区域性巴氏奶的业绩并不好,且大型企业对市场带来的压力很大,因此区域性乳企出让的可能性比以前更大,门槛也更低了。我们认为,未来三到五年会是一个持续整合年,且近两年的趋势会加快。”
有业内人士另向记者指出,并购也意味着需要将整个盘子整合,涉及内控管理、人员调整以及市场渠道融合等,稍有不慎就可能遇到“消化不良”的问题,在实际推进中,企业要做好全盘考量。
记者 王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