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4家药企扎堆定增,蹭热点还是抓行业机遇?
疫情之下医药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自年后开盘以来,医药行业各类公司轮番上演着“定增剧”。
以舒泰神为例,近日,该公司拟将其研发重点转向新冠肺炎相关药物。4月9日,舒泰神表示,拟募资10.81亿元投向创新药物研发以及舒泰神医药产业园(I期)建设项目,而其研发项目的重点是该公司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BDB-001注射液。
据了解,BDB-001注射液已于今年2月7日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目前舒泰神正在全力推进BDB-001注射液“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降低重症肺炎的发生率、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和“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重症肺炎的治疗”两个适应症的临床试验。
抓行业发展机遇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0日,A股市场中有24家医药公司披露了定向增发计划,累计募资金额超358亿元,这其中不乏像舒泰神这样追逐市场热点寻求发展的企业。
自新冠肺炎暴发以来,多名业内专家均认为,中医药在这场疫情狙击战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中医药也因此更加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之下,香雪制药于3月20日发布公告称,其生产的抗病毒口服液已被政府列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药品并承担储备任务,也是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一线预防用药,市场对香雪抗病毒口服液的需求巨大且急切。因此,公司拟募集14亿元,增加6条抗病毒口服液生产线,补充抗击疫情的市场供应,长期可不断满足市场对抗病毒口服液日益广泛的预防需求。
不过,不少投资者对中药企业趁着这波市场热潮扩大产能持怀疑态度,担心疫情结束之后,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会大幅缩减。
对此,某中药行业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未来随着经济增长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或进一步刺激中药医疗消费需求的增长,中药材的战略地位逐步凸显,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中药材市场规模扩大前景可观。”
数据显示,中国中药材市场规模2018年达到近1246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1708亿元,2024年将超过2000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近10%。
同时,以中药为主营业务的特一药业,也顺着这一波中药热潮拟通过募资的方式扩大经营规模。4月8日,特一药业发布公告稿称,拟定增募资9.53亿元,用于现代中药产品线扩建及技术升级改造项目、现代中药饮片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及总部运营中心建设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此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产品主要包括蒲地蓝消炎片、西青果颗粒、枫蓼肠胃康片、皮肤病血毒丸等。
业内人士表示,为抓住“健康中国”发展契机和中医药行业发展机遇,近年来多家药企根据市场情况和公司业务规模,拟借助非公开发行扩大中药产线,扩大公司中药生产业务规模,进一步完善其在中医药行业的布局,有效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爱定增
此外,记者注意到,这一轮医药上市公司定增潮流呈现两大特点。
一是几乎没有国有药企。在这些已宣布定增预案的上市公司中,除广济药业、香雪制药、佐力药业、莱美药业外,其余20家均为民营企业。广为投资者所熟知的国企,像华北制药、东北制药、国药集团等均没有定增计划,东阿阿胶和片仔癀除了涨价的消息外,再无吸引人眼球的资讯。中国医药、上海医药、白云山、云南白药、新华医疗也未有引进外来资本的打算。而在4家有定增计划的国企中,仅有广济药业、香雪制药两家为老牌国企,佐力药业和莱美药业都是通过近期混改计划转型为国企。
一名国有药企员工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参与定增的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资本市场可助推他们迅速发展成长。相较于民营企业来看,国企管理较严格,如果没有好的项目或投资机会,董事会不会轻易通过定增预案。同时,近年来大家都忙在搞混改,分不出精力搞定增。”
二是这些定增计划的目的都“大同小异”。除了用于还债、补充流动资金,就是扩产或建设新车间,还有一些是为并购资产找钱,例如,药石科技拟募资6.5亿元,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济川药业拟募资14.05亿元,用于年产7.2亿袋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项目、原料六车间建设等5个项目;人福医药拟募资10亿元,用于购买宜昌人福管理层13%股权。
前述业内人士指出,“近期上市药企密集定增并购,是在为抢夺优质资源做储备,定增成效最快,而且较之银行贷款等其他途径成本也更低。上市药企追逐新技术、新模式的并购方向也符合当下的市场发展趋势。”
记者 金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