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之外的林劲峰

格隆汇 2020-01-03 19:21

2003年6月,他以每股12元的价格买入了100万股茅台。

2017年他仍是茅台第十大股东,后因被投企业需要资金而卖出了一部分股票,至今仍然持有茅台。

当时的1200万,如今已经上涨了近百倍,自此一战成名。

他就是林劲峰,盈信国富集团创始人。盛名之下,他自己倒是没什么感觉,但他的每一笔投资都深受市场关注,不乏追风者,也不乏评判者,功与过都被无限放大。

2018年底,因与被投企业汇真科技的纠纷从线下蔓延到网络社交平台,将曾被视为“茅台最牛股东”的林劲峰推进了巨大的争议。

林劲峰告诉格隆汇,因为被投企业缺失契约精神,盈信一度通过仲裁索要投资款,而被投企业则用不光彩手段对盈信进行抹黑。这让不少自媒体人拿到了“猛料”,靠着想象力声情并茂地杜撰出“巨星陨落”的故事。

林劲峰并不介意复盘这些问题个案,他曾在大学做题为《从投资徽酒集团案例中看投资逻辑,实业与投资的碰撞》的演讲,特意复盘了徽酒集团,在投资这家企业几度换帅不利后,他迫不得已加入经营,试图将徽酒拉回正轨。

如今的林劲峰持续布局着产业投资,在他的努力下,盈信国富正在逐步建立起以上坤、朗诗为核心的地产行业、以徽酒为核心的消费行业和以张澜职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行业的产业投资版图,由三大核心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盈信则退居二线成为服务型的平台企业。

谨慎的地产股投资

2000年之前,林劲峰一直在做二级市场,但在2000年之后,全国开始了一阵股票热,他选择退一步,退到未流通的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在2006年,他还曾做了一笔非流通企业的股权投资。

这笔股权投资的被投企业正是朗诗集团,这也是盈信在房地产产业中做的第一笔投资。当时的朗诗只有两块土地,还处在亏损的状态,盈信投入的资金仅有上亿元,如今这笔投资带回几倍的回报,盈信持有的20%股权分红仍然蔚为可观。

在作出第一笔投资之前,林劲峰研究房地产行业已经研究了十七年,对每一家地产公司都进行了深入分析,但他只在地产行业做过两笔投资,就是2006年投资朗诗和2009年投资上坤。

在林劲峰看来,“那几年的中国楼市处于往下调整的周期,是个难得的底部机会,但是二级市场的地产企业普遍估值过高、风险太大,所以我们当时的选择就是投资一级市场还没成长起来的公司。”

不同于投资房地产企业的普遍标准,林劲峰赖以判断的不是地产企业的土地储备、融资能力、负债情况这些指标,而是商业模式和治理水准。

“土地储备不能代表企业的长期利润,房地产领域的企业,只有两种模式能够成功,一种是高周转,一种是服务增值。”他进一步补充,“高周转考验企业在地产开发上的运营能力,要能够判断楼市周期,能够快速、优质地开发项目,开发之后还能快速销售,快速回笼资金,上坤目前就是这个逻辑。服务增值考验的是服务的运营能力,同样一个地块,你做出来的项目有更多附加服务,朗诗现在的科技住宅、养老、长租公寓业务是基于这个逻辑。”

“在这两种模式上都做投资,可以对冲楼市周期的风险——周期往上,高周转企业增长更快;周期往下,服务型企业增长就更快。”

至于一家企业应该采用哪种模式?林劲峰觉得,最主要还是得看企业的基因,创始人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而不是追着行业风口跑。“最关键的是创始人对行业要有充分的判断,要把房产企业当成实业运营,不要想着去做政策投机。”

“真正做实业的,就要去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像上坤的朱总(CEO朱静)做每一笔投资都会计算回报,这样有长远回报意识的企业可能走得更快更远。2015年,上坤需要资金去收购天安中国的上海佘山地块,盈信哪怕减持茅台也要去支持。”

在这两笔投资之后,盈信再也没直接投资过房地产企业,“因为投机者的存在,当下中国楼市的风险越来越大,就看谁来接最后一棒了。未来盈信在地产领域的投资,会以上坤、朗诗为核心,我们相信并且支持上坤的判断。我们只做财务投资,不会介入企业经营,更何况朱总比我更懂这个行业。”

价值投资就是“安全”

当我们直接问林劲峰对价值投资怎么理解时,他只给了两个字—— “安全”。

他说的“安全”不是选择时机带来的安全,而是精选个股带来的安全。“一个好的标的很难找,真的很难找。每一家上市公司的招股书我都会看,触类旁通地也分析了所有的行业,研究下来能投的就那么几家。”

林劲峰的投资和彼得林奇、巴菲特等价投鼻祖相似,不看行情,不看大势,不盯盘面,他甚至刻意不和同行交流,以保持自己对行业的独特理解。

“(买入的标的)首先它的产业要有大的增长空间,第二个我得非常熟悉它的商业模式,第三是买卖价格,一定要足够地低,第四就是人了,必须得知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经营这家企业。”

此外,林劲峰还要寻找一个买入的理由,这个理由还必须是别人不知道的。

2003年,在决定买入茅台的法人股之前,林劲峰在经销商柜台调研了1000多个客户,只问两个问题:你为什么喝这个酒?你打不打算换?调研过后,他发现,只有喝茅台的人不考虑换酒,这个调研结果让他坚定买入。

十七年后的今天,茅台的品质和稀缺性不断地被市场和投资者证实,但他则直言现在只敢持有、不敢买入:“现在这个投资逻辑已经被所有投资者认可,那它早就体现在股价里了,这个价格以后会怎么样,真的不好讲。”

2005年,林劲峰开始研究腾讯。“无论是卖QQ秀还是做电信增值业务,从当年腾讯的商业模式里是找不到投资的理由的。我们花了三个月去观察了一个数据,就是每天中午12点半到晚上5点半QQ的同时在线人数,发现这个数据一直在增长,曲线非常好,于是我们就有了投资的理由。但今天人人都知道腾讯的核心资产是流量,那它的股价其实已经体现出来了。”

一旦选好了标的,林劲峰就会超长期去持有。从2003年至今,除了2015年帮上坤筹措买地的资金外,盈信从未减持过茅台,即使在2013年塑化剂、反腐危机中,茅台股价回撤60%,他也从未想过减持:“优质资产应该长期持有,除非能找到更好的标的去替换,现在市场上显然没有”。同样,朗诗、上坤的股权也一直很少变动。

能够做到长达十几年的超长期持有,也是因为盈信有一批笃信林劲峰投资理念的客户的支持,这也来自于林劲峰对市场的准确判断——2007年,盈信在6000点高位清仓,次年指数跌至1800点再次买入,市场反弹到3000点时又一次清仓;2015年,在千股跌停时通过短线交易盈利80%后,将盈信的投资从A股撤出,全面转向港股。

长期的策略正确换来了投资者的信任,也为盈信的长线投资赢得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风口之外的审慎思考

2014年到2017年,因为移动互联网红利爆发,新经济企业不断涌现,一些“to风口”、“to VC”的创业者也开始扎堆入场,导致业内鱼龙混杂。

当时市场的火热,让林劲峰也有了一时脑热的投机心理,在朋友介绍下投资了一些自己并不了解的企业。事后发现,有的创始人专门做假数据蒙骗投资者,还有的甚至拿了盈信的融资继续投入造假。也有的创始人拿到投资之后在一线城市买房,钱倒是赚了,但并未投入融资时约定的用途。

林劲峰告诉格隆汇,因为被投企业缺失契约精神,盈信一度通过仲裁索要投资款,而被投企业则用不光彩手段对盈信进行抹黑。

在复盘过往的问题个案时,林劲峰却令人意外地坦诚,他不回避当年追捧风口而招致的欠妥投资,也不回避这些投资带来的争议,似乎对他而言,这些投资经历和成功的投资没有什么差别,一样能给他带来新的思考的养分。

被风口中的互联网产业上了一课后,让他对泡沫始终时刻保持着一种清醒且审慎的态度。

2015年,因为看到出口、消费增长乏力,固定资产严重过剩,他判断A股的基本面整体出了问题,高增长不再持续。直到近两年,环境的严峻在才开始被多数人正视,出现了人人皆知的“过去十年最差、未来十年最好”的金句。

但在林劲峰看来,2015年其实已经是一个转折点,只是2008年的“四万亿”还在起作用,互联网新兴产业的繁荣、大量的海外能源并购又延迟了问题的爆发。因此,2015年开始,盈信将股票市场的投资重点放在了港股,重点看好老牌消费品、墓园生意以及新兴市场博彩业,也会短期投入一些陷入暂时性危机的企业,获利颇丰。

这些投资让林劲峰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准则,也重新加固投资的安全边际——不投不了解的产业,远离风口中的行业,聚焦消费,深挖消费领域的投资价值。

在选择投资标的时,林劲峰有近乎严苛的标准,即使是在一级市场的投资,他也不能容许失误。“我的所有投资都不能亏损,如果不能带来股价、估值增长的盈利,至少也要能形成产业协同带来盈利。”这种对准确性的要求,在创投圈里几乎是闻所未闻,对安全的苛刻要求让林劲峰近两年不可避免地错过了很多大热的成长性行业,但选择深耕最熟悉的产业,又让他的护城河牢不可破。

至于什么时候重回A股市场,他告诉格隆汇,“如果国营企业愿意在一些很简单就能赚钱的领域里让利民营企业,放开金融市场、基建产业,这种局面就可能扭转,这时候A股才真正值得投资。

“可惜的是,中国股市大部分时间都是个赌场。”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