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盛天平转身外商独资,除车险外将关注健康等领域机会
财联社(上海,记者 丁艳)讯,近日,法国安盛集团对外宣布,完成收购安盛天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盛天平”)剩余50%股权,自此安盛集团实现对安盛天平全资控股,成为国内最大的外资独资财险公司。
此次收购总对价为46亿人民币(约合5.84亿欧元),包括35亿元即时现金对价和11亿元延期付款(应于交易完成后12个月内支付)。
安盛天平,原名天平车险,以车险业务起家,随后安盛入股,更名安盛天平,变身合资公司,此次安盛全资收购,安盛天平更名安盛保险,业务领域也将随之发生变化,除车险外将关注健康险等领域机会。
随着外资政策的利好,吸引更多外资险企进入中国,目前安联、安达、安顾等外资险企表现活跃,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外资保险的进入会增加中国保险市场的竞争,其审慎经营理念的影响也将逐步扩大,从而会促进中国保险市场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不用担心外资公司再次开放会严重挤压国内险企。”
车险保费下滑 承保亏损增加
“安盛天平传统上是以车险业务为主,最近财险市场变化也较大,整个车险占比已经下降到60%以下,非车险发展非常迅速。安盛集团全资收购安盛天平后,它如何适应这个市场的变化,是它需要去考量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对《财联社·保险频道》表示。
记者查阅安盛天平官网发现,其已更名为“安盛保险”,并且汽车保险仍放在第一的位置。
随着新车销量下滑、监管政策等因素影响,车险红海现象愈演愈烈,财险公司多主动调整策略,发力非车。天平车险作为国内首家专业车险公司,其车险仍为其第一大险种,但根据其年报信息,安盛天平2018年车险保费同比下滑近3成的情况下,承保亏损增加15%。
查阅安盛天平2014年到2018年年报发现,其车险保费收入分别为62.85亿元、68.04亿元、75.47亿元、73.33亿元、56.43亿元,承保亏损分别为3.06亿元、2.31亿元、3.60亿元、4.73亿元、5.5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20亿元、2.63亿元、0.08亿元、-0.21亿元、2.75亿元。
以上数据显示,其车险保费收入自2016年达到峰值75.47亿元后开始下降,但承保亏损逐年扩大,并且净利润也在2016年急剧下滑,并于2017年亏损0.21亿元。
同样是外方股东增持而中资转外资的史带财险,其最为业界津津乐道的是其提出“2015年初至2015年底,分阶段退出中国市场车险业务”。
记者查阅其2014年到2018年年报发现,其2014年车险业务收入为7.74亿元,承保利润亏损0.85亿元,当年净利润为0.35亿元,而在2015年车险业务已经变为其第五大险种,车险业务收入为0.51亿元,同比下降93.41%,承保利润实现盈利0.33亿元,然其当年净利润为0.25亿元,反而下降0.1亿元。
随着史带财险2015年逐渐退出车险市场,其2016年到2018年净利润分别为0.83亿元、0.60亿元、0.51亿元,注重净利润的外资公司,净利润仅在砍掉车险业务的第二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增加,但之后逐年下降。
据史带财险2019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数据显示,其保险业务收入为2.61亿元,净利润为0.20亿元,净资产为10.87亿元,综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250.91%。
由此可见,选择“退出”车险市场业务的的史带财险,经过4年时间的打磨也并未形成自己的非车特色,其盈利能力并未随着“退出”车险市场而增强。
除车险外将关注健康险等领域机会
当新车销量下降和车险市场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财险业处在了调整周期的十字路口,很多险企开始加速布局非车险业务。此次变身外资独资险企的安盛保险是“进”是“退”?
安盛亚洲CEO Gordon Watso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安盛集团在汽车保险的细分板块表现出色。在车险方面,我们将提供增值服务。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想要增值服务,有些人可能只想要最便宜的价格。但是我们想要去挖掘更追求物有所值而不仅仅是价格最便宜的细分市场。”
据安盛保险官网信息显示,其共有10大车险险种,分别为商业第三者责任险、车辆损失险、司机座位责任险、乘客座位责任险、全车盗抢险、不计免赔特约险、车身划痕损失险、玻璃单独破碎险、自燃损失险以及涉水行驶损失险。
此外Gordon Watson透露,“安盛集团进行全资控股后,除了车险以外,也将关注其它潜在的市场机会,无论是健康险还是企业商业险等。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然后基于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产品设计、开发,会为不同的细分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
“其它市场情况跟中国不太一样,车险也很重要,但不像中国这么显著。安盛在其它市场上在非车险领域有经营经验,这些经验在中国的市场上可以进行更好地挖掘。”朱俊生表示。
据了解,安盛集团在中国境内金融领域也有多点布局,其在人寿险市场和工商银行、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共同组建成立工银安盛人寿,其中安盛中国持股27.5%。同时,在公募基金领域,安盛投资管理公司也持有浦银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9%的股份。
法国安盛集团成立于1816年,是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亦是全球第三大国际资产管理集团,分别在巴黎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其主要业务为保险及资产管理。
外资险企进入不会挤压国内险企
不久前,友邦花费2亿“转会费”+年薪5000万邀请平安联席CEO李源祥加盟。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对此回应,“平安对市场上输出了很多人才,如果市场可以给出很好的价格,我觉得我们应该让他们去。平安的人才梯队是很强,构建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有很好的梯队,而不依靠任何一个个人。像我个人对平安的作用是越来越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对此朱俊生表示,“友邦愿意花高价挖走李源祥,我们行业该反思如何构建一个好的人才培养及留住员工的机制,这个机制对一家公司和整个行业来讲都非常重要。所以正常的人才流动对行业发展有帮助,它让我们看到背后的差距。”
2019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明确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时点的通知》,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合资保险公司的外资比例限制,合资寿险公司的外资比例可达100%。
随着外资逐渐进入中国,其是否会对中国内部保险市场造成挤压?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王国军认为,“如果有外资保险公司进来,就会增加中国保险市场的竞争。因为外资保险公司进来,保险公司多了,市场主体多了,市场竞争肯定更加激烈。但是从这么多年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经验来看,外资保险公司所占的份额并不大,所以也不用过于担心外资公司再次开放会严重挤压国内保险公司。”
朱俊生也表示,“开放政策落实后,外资保险业务、尤其是寿险业务将加快发展。随着外资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渗透度的提升,其审慎经营理念的影响将逐步扩大,在长期保障业务发展方面的经验将会外溢,从而会促进中国保险市场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外资险企在中国已经走过了27个年头,据《财联社·保险频道》记者统计,目前在179家产寿险公司中,有50家外资险企,其中包括22家财险公司和28家寿险公司。记者梳理2019年1月29日银保监会公布的2018年人身及财产保险数据发现,寿险公司中外资险企原保费为21265444.72万元,占寿险总保费收入的8.10%;财险公司中外资险企原保费为2277946.70万元,占财险公司总保费收的1.94%。
12月9日,据银保监会发布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境外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了59家外资保险机构、131家代表处和18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1.28万亿元。
据了解,今年中荷人寿、恒安标准等8家外资险企共增资36.4亿元,为历年之最。
此外朱俊生认为,“保险业会有更多独资牌照放出来的可能,应该不少外资公司有这样的诉求。”
“外资公司进来后其在资产配置、投资能力都会给中国保险市场带来新的经验和技术,有利于把外资保险公司投资经验更好地引进来。”王国军教授表示。
此外一位美方主导的外资险企内部人士透露,“我们公司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变化,一方面公司盈利较好,双方股东应该都不会有退出想法,另一方面目前中美关系紧张,股权变化对各方阻力应该都不小。目前可看到比较活跃的安联、安盛等险企都属于欧洲,美国背景险企都比较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