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决定经济”加剧危机!专家认为欧洲困境至少还得持续两年……

国际金融报 2022-09-09 08:01

受能源危机、极端天气以及美联储激进加息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欧洲经济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将欧洲拖入泥潭的根源问题究竟是什么,解开困局的出路又在哪里?不少专家学者和市场人士都在试图深度探究这一问题。

近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盟中国贸易协会联合主办的2022第八届欧洲论坛于布鲁塞尔和上海双会场连线同步举行。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接受了《国际金融报》记者的专访,讨论了能源危机、欧洲经济前景以及中欧合作等重要议题。

丁远认为,欧洲目前面临的局面仍是“政治决定经济”,而这往往难以触及到经济问题的根源。预计未来两年,欧洲的通胀和能源危机将一直持续,经济情况仍然难以好转。

能源危机短期不会结束

根据丁远的观察,不管是从道义角度还是从对生活的影响出发,欧洲人都反感俄乌冲突。

“今年2月下旬,俄乌冲突爆发之前,欧洲通胀已经非常严重。俄乌冲突加速了通胀,把问题扩大。”丁远说,俄乌两国在能源、粮食方面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很高,这两个供应链彻底被中断或被打乱,价格就会上涨。特别是对于欧洲民众来说,他们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因为他们要加油,要烧天然气取暖,现在欧洲人讨论更多的是冬天会不会断能源、断电,粮食价格也在增长,这对整个欧洲的经济压力、政治压力都非常大。

一直以来,欧盟能源高度依赖俄罗斯,不得不在制裁俄罗斯时绕开能源贸易,并计划推出相应长远的方案,逐步加大能源转型力度,力推能源供应多样化,逐步摆脱能源对外高度依赖的局面。

俄罗斯也通过断气、用卢布结算等方式回应西方的制裁。9月5日,俄罗斯政府宣布,将切断“北溪1号”天然气供应直到西方解除制裁,再加上今年夏季欧洲遭遇了史诗级的干旱与高温天气,欧洲天然气和电力市场引发恐慌性购买,目前欧元区电力和天然气市场价格出现大幅波动。

丁远认为,欧洲能源危机会持续很久。欧洲眼下面临的能源问题实质上是柏林墙倒塌以后,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在能源问题上与俄罗斯engagement(互动沟通和参与)模式的失败。“冷战时,俄罗斯和西欧并没有什么经济往来,冷战结束后,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原油的依赖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以德国为首的西欧,希望通过跟俄罗斯从经济往来增强经济一体化,以达到某种意义上的政治稳定与和平,目前来看,这个目的失败了”。

丁远表示,受能源危机影响最大的就是德国,德国此前放弃了核能,严重依赖天然气,而如今俄罗斯断气、“北溪2号”管道失败,只能重新烧煤。其次,像东欧意大利这样的国家受影响也非常大。法国相对较好,从戴高乐总统之后,法国一直强调能源的独立性,依赖核能发电。但是由于今年干旱缺水,核反应堆冷却受到影响,产能也不能完全释放。多重因素叠加让欧洲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此外,丁远认为,眼下欧洲正与俄罗斯在传统能源方面“脱钩”,而如今中国在新能源供应链上处于重要位置,欧洲也在考量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未来会面临多少不确定性。

经济两年内难有起色

欧盟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欧元区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9.1%,超出市场预期,再创历史新高。欧元区19个成员国中有9个国家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到两位数,其中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通胀率超过20%。

通胀飙升加上今年以来美联储大幅加息,欧元一路跌至与美元平价,欧央行也不得不放弃了延续多年的负利率政策,进入加息阵营。

“央行的主要任务就是控制通胀,保证货币政策的严肃性和可行性。所以在通胀上行时要将利率拉回正常水平,某种意义上欧央行没有办法。但是都进入加息周期中,就会产生另一个问题——经济衰退。”丁远说。

丁远认为,美国的就业数据很好,加息底气足,以及美国十年前就是液化天然气输出国,近年来页岩油发展迅猛,能源的独立性很强。反观欧洲,经济状况较弱,就业形势也没有美国好,所以一直不敢加息。欧央行行长拉加德不是专业的经济学家出身,对于目前货币政策的把握将是一个考验。

丁远表示,现在全球的经济都建立在“高碳”之上,属于高能耗的经济模式,能源价格上涨会影响很多行业,并引发雇员对雇主的压力,社会混乱,罢工风起云涌。未来至少两年之内经济情况都会非常糟糕。

中欧合作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地缘政治不稳定以及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丁远认为,未来中欧合作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方面,丁远说,目前,一旦涉及到与技术和国家安全相关的行业投资或并购,西方国家的审查都非常严格和谨慎。“西方有两个担忧:一是怕被中国超越,被‘卡脖子’;二是怕在合作中中国把技术学走”。

此外,丁远表示,外企此前一直认为,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批量经济、多年发展积累下的供应链的高效与聚集,以及地方政府政策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而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外企会评估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布局中的一个环节,效率和风险的比例是否合适。“虽然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外企依然表示中国市场很重要,但是需要警惕的是西方政府是否会给中国‘贴标签’,从而导致外企改变想法”。

不过,丁远也表示,在政治敏感度低以及与国家安全问题关联度小的行业,比如消费或金融服务领域还是有很多机会。“一方面,在欧洲,一些积累下来的好产品和服务,中国公司可以通过合作或收购,利用中国市场的增量,可以做出很高的品牌溢价效应;另一方面,中国公司可以把新的商业模式和文化带到欧洲,通过嫁接、整合提升欧洲业务的效率”。

记者 李曦子

编辑 王哲希

责任编辑 孙霄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