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上演港企“双城记”——专访香港贸易发展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钟永喜
钟永喜,地道香港人,也是上海的老朋友。11年前,因工作调动,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钟永喜只身来到上海发展。11年的时间,钟永喜致力于将沪港两地的发展与合作变得更加紧密。
现在的他,是香港贸易发展局(下称“香港贸发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也是上海市政协委员,更是一名真正的“沪港通”。在他的带领下,香港企业已是第二年来参加进博会,也成为了进博会的“老朋友”。相较去年,今年香港企业参展的场地规模更大、参展企业也更多。
2019年的上海,当港企再次遇见进博会,又将会上演怎样的新故事呢?
1香港企业的“沪缘”
当香港企业再次遇见进博会,似乎少了刚开始的羞涩,这一次再遇见时展开了更深入的合作。
“去年,我们的参展面积大概在800平方米,有30个展商左右。而今年,我们有47个企业来参展,参展面积也增至1432平方米。”钟永喜首先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说,“这说明我们香港企业参与进博会是十分踊跃的,并且这些参展企业里不少还是去年已经来参加过进博会的。”
正如钟永喜说的那样,香港企业早已经成为的老朋友,今年参会更加积极和踊跃。
进博会对香港企业意味着什么?钟永喜直言,这是香港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一条“快速通道”。透过这个通道,香港企业在这里可以更便利地了解内地市场,发掘自己的合作伙伴。
“他们对内地市场是感兴趣的,进博会向他们提供了一个先了解市场的机会。可以先看看市场的反应,也可以先研究一下产品的定价。”
问及去年进博会上,香港企业收获如何。钟永喜告诉记者,去年的收获还是不错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现场的成交额;另一个是进博会后,一些企业找到了代理商、经销商。
而在钟永喜眼里,找到了经销商和代理商才是现在港企最为迫切的需求,和更为长远的发展之路。他表示:“相比在现场买多少货,有了经销商和代理商,这种合作将会是更加长远的。”
2香港优势
今年进博会,香港企业有食品展、服务商展两大门类,其中食品一直是香港展品的亮点。
“香港本地进口的日本食品的量是全世界第一,比北京、上海、广州加起来还要多。”钟永喜认为,“国际化”早已成为香港食品最大的优势,而在国际化的背后,是香港企业在产品上拿到的“价格优势”。
钟永喜向记者介绍道,由于许多香港企业已与国外的进口商有了长期的合作,加之进口量也非常大,因此总是能够拿到更加优惠的价格。
“多品类”也成为香港在食品产业上的另一大优势,由于港口众多,香港也成为了货物的集散地,因此食物的品类也更加丰富。钟永喜告诉记者,香港海鲜的品种更加多样化,奶酪的品类也会更多样一些。
“高质量”也一直是香港食品的口碑。钟永喜告诉记者,其实香港很少会真正去生产食品,更多的是依靠进口。大多数的进口食品都成为香港市民每日的生活必备,因此在食品进口上,香港的相关标准也会更加的严苛,这也造就了香港食品的高质量。
除了严苛的标准,香港高质量的食品还源于“人心”。钟永喜表示,香港不大,很多商户都是一代传一代,食品如果有任何的问题,人就在那,店也就在那。
3港企的新期待
“当内地市场打开以后,香港企业也希望更好地参与其中,直接一点说,他们也希望享受到改革的红利。”这是香港企业对进博会的期待,也是对未来内地市场的期待。
此前,在香港企业眼里,内地的营商环境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因此,身为上海市政协委员,营商环境一直都是钟永喜关注的重点议题。
而现在,营商环境的改善让香港企业更有信心。钟永喜表示:“我们的营商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国家是下了大力气的。前段时间,国务院公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此前,我们有了《外商投资法》,这些相关的法规条例,让香港企业对内地市场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世界银行在此前发布了一份《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该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为第31位,比去年的第46名提高了15名;从2017年的第78位,到去年的第46位,增长了32位,中国营商环境排名连续两年大幅提升。
事实上,香港与上海的合作早有历史。自2009年起,上海机场集团联手香港机管局成立了沪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并引入香港机场的先进管理模式。不仅是虹桥机场,香港还与上海在很多城市项目上展开合作,包括上海新天地、太古汇等。
钟永喜表示,未来,香港还会与上海有更紧密的合作,双方可以互鉴互学。用科技赋能推动转型升级,香港企业更期待能够与上海在高科技产业上有更密切的合作。前不久,沪港两地就刚刚举办完一场人工智能合作对接会。
记者 张者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