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幸福顾强对话诺奖经济学家:构建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
世界顶尖科学家经济与金融峰会围绕全球科技发展与经济金融发展趋势,以及创新创业、经济均衡、全球宏观经济走向、科技发展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等进行演讲和交流,探求技术前沿与产业前沿的交融。论坛上发表演讲的专家还有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罗伯特奥曼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以及2019年沃尔夫农业奖获得者戴维齐尔伯曼等。有关专家、企业和政府机构代表300多人出席论坛。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都市圈时代。从大型化到都市圈化再到都市连绵区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城镇化发展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顾强从人口、GDP、创新集聚等角度对中国、美国、日本的主要都市圈进行了对比,他认为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连绵区规模已可以比肩美国的波士华都市连绵区和日本首都圈。同时,他也从顶尖人才地域分布、创新成果和头部企业选址等角度分析说明了国内外主要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纵观全球发展,我们发现,创新要素的分布和创新成果的产出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不断集聚的态势,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尖’。”顾强说。
在创新溢出方面,都市核向外围区域就近转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以北京、上海都市圈为例,创新外溢趋势日趋明显,医疗器械技术外溢转让的平均占比从2011-2014年的27%、48%分别提升至2015-2018年的41%、51%,外围圈层重要性进一步凸显。2000-2018年间,核心圈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比呈现下降态势,城市圈和辐射圈占比则稳步提升。
他表示,“创新尖峰 产业高地”的空间模式已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截至当前申报科创板的165家企业中,67家分布在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占比为40.6%。美国成功穿越周期的66家装备企业中,31家分布在波士华及其周边区域,占比达46.97%。
顾强认为,强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紧密的城际经济联系和完善的城镇分工体系使都市圈成为空间布局集约、产业竞争力强劲、创新活动高效的区域经济空间形态,同时也在中国从“制造工厂”向“创新工厂”的转变中提供重要支撑。
以北京都市圈外围的固安产业新城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为例,1994年清华大学开始了OLED的科学研究,2016年其一系列科技成果在京南固安落地规模化扩产,建立了国内首条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六代全柔AMOLED大规模生产线,京东方、鼎材科技、翌光科技、通嘉宏盛等知名企业在此集聚,产业配套不断完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固安创新力量的崛起,成为一个重要节点,进一步支撑起自北京中关村出发,至大兴国际机场和固安,连接雄安新区的京南科创走廊。
上海都市圈外围嘉善产业新城的生物医药集群也是产业外移与技术转移有代表性的案例。艾吉泰康、玉安康瑞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海云基因、迈威代谢、众测生物等企业集聚,逐渐将嘉善打造成为“大健康产业转化基地、长三角生命科技尖峰”。
顾强表示,打造适宜创新的生态系统离不开对企业成长阶段和技术产业化阶段的准确把握。从“蜜蜂”到“大象”,从基础研究到制造服务,需要持续发现和培育多元化“新物种”,延伸和完善“动物园”生态链,从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
“只有遵循创新产生和创新空间演进的规律,积极构建创新生态,创新培育路径,促进创新尖峰与产业高地互动发展,都市圈才能成为新兴技术和产业的策源地,形成持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顾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