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与数字化产业的颠覆者,中国碳中和(01372.HK)迎历史性转折和质变
眼下,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是引领中国经济实现结构转型的两大重要方向。
“十四五”规划等重要文件对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发展亦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两大投资领域将会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源动力,势必也会成为未来中国最富有想象力的高地。
当前,一场以碳中和为引领、以高新数字技术为依托的产业革命,或许正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快速展开。
然而,真正聚焦于此等领域、寻求引领产业的专业企业并不多见。借助香港市场这一国际化资本平台,顺利实现转型的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简称“中国碳中和”,股份代码01372),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不断崭露头角,并跻身极具成长潜力的赛道好手。
籍着2021财年业绩的发布,让我们再来深入挖掘这家公司成长特征和轨迹,以及总结中国碳中和的成长密码。
构筑全球碳中和业务优势,推动公司发展迎来转折和质变
2021年,中国碳中和开始大力发展其全球碳中和业务,取得了斐然成绩,成功带领公司实现了转型和转折,赛道的切换更使得公司的内在价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这种拥有巨大势能和生命力的质变仍在持续演变迭代当中。
纵使如此,尚未完全定型的中国碳中和,已经开始对内外展现出其巨大的增长弹性和发展潜力。
资料显示,公司自2021年起开始全球碳中和业务,并开始建立起其独特的市场定位及业务发展模式。
据介绍,公司以碳中和相关领域的碳信用资产开发、碳信用资产的经营及投资管理,以及碳咨询和碳中和规划为核心,通过积极部署负碳排放等基础产业,实现了新型的碳信用资产的开发与经营、投资管理与产业结合的独一无二的碳中和协同发展的方式,创造出可持续和高收益的业务模式。
类似的模式或可参考全球大宗商品领域的巨头嘉能可,中国碳中和意图在碳中和赛道,在全球范围内复制过去二三十年嘉能可在大宗商品领域持续崛起、快速成长及一举超越业内众多老牌对手的成功路径。
相较于其他一般的行业参与者,中国碳中和的站立起点及运用商业模式明显是高一大截的,代表着“降维打击”的可能性。随着新一期财报业绩的公布,笔者认为,这一假设将持续被相关数据验证出来。
首先,从利润表来看,中国碳中和在2021年录得收入约46800.7万港元(单位下同),毛利从2020年的809.6万大幅提升343.8%至2021年的3592.9万,2021年经营利润约4165万,大幅扭亏为盈。
其中,与碳中和业务发展相关的盈利贡献度大幅上升,2021年录得碳信用资产的公允价值收益17202.2万,占收入的比例约36.8%,2020年这一数据则为零。
其次,在资产负债表里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碳中和的碳信用资产总额约19318.8万,占据该公司流动资产比例约43.2%,去年同期这一数据比例则为零。
而按分部业务来划分,全球碳中和业务板块的分部资产占公司资产总值大幅上升至41.7%,去年同期这一数据比例同样为零。该业务板块,在2021年度录得分部盈利约14900万,成为公司本年度录得归母净利润26770万(近八成占比)贡献分部。
因此,几乎可以判定到,2021年仅是中国碳中和在碳中和赛道上实现从0到1的过程,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成功切换了赛道、推动了公司业务转型,更是使得公司财务和经营发生了较大的逆转,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向好的初步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期内,中国碳中和为其碳信用资产的开发与经营、投资管理与产业结合的独一无二的协同发展模式落地生根,基本上完成初步的较为全面的战略布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标志性事项:
与中化环境控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碳咨询及碳资产管理、碳资产开发为中化环境提供专业服务;双方合作研究全球碳金融市场认可的碳资产开发及资产管理模式。
与北京金茂绿建科技签订碳中和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合作研究低碳城市和绿色建筑整体及制定碳中和综合解决方案;双方合作研究制定全球碳金融市场认可的碳资产管理标准体系、建立碳减排技术应用推广平台、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项目平台合作等。
与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粤丰环保电力有限公司,以及国有企业中国节能环保(香港)投资有限公司等在减排项目上合作开发碳资产。
与银之杰科技股份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中碳银之杰科技发展,为金融机构、企业与政府机构等提供数字化碳中和综合解决方案及建立数字化系统化基础设施。
与南京江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南京创碳环保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合资企业-中碳绿色(南京)科技发展,该合资企业未来主要从事环保和碳咨询业务,以碳资产开发咨询、碳达峰碳规划咨询、碳核算和碳核查为主的业务。
为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供建设绿色自贸试验区行动计划评估咨询服务,直接覆盖黑龙江自贸试验区20个高新技术园区的4万余家企业。
此外,中国碳中和也成功开发及购得相当的自愿减排量。自愿减排量符合黄金标准(GS)或核证碳标准 (VCS)并完成签发,是具有全球流通性并广为接受的优质碳信用资产,涵盖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垃圾填埋气收集与发电、低浓度煤层气发电等不同类别项目所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
据悉,公司已成功开发或购得本年签发项目自2021年起计十二年期的核证减排量期货,从而一跃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碳信用资产拥有者之一。
在大力拓展碳资产开发和经营管理业务的过程中,中国碳中和就已经开始构建其以碳资产核心为主的多层次、国内外的基础设施——用于支持公司积极拓展全球碳资产开发、交易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年内亦推出的「零碳公民」平台及「气候商店」网络版PC端,这是中国碳中和持续巩固其产业和模式优势的重要体现。
在已经过去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碳中和继续为商业合作伙伴开发碳资产项目之外,还积极为客户策划展开其首个CCUS项目。由此看来,公司的全球碳中和已经走在高速公路之上,且在内部协同效应释放的支持下正在“百花齐放”。让我们也看到了0到1之后的公司,已在1跨越到100的全新道路上,快速驰骋狂奔。
抓住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在颠覆者身上赚到大钱
我们知道,任何的投资决策能否找到确定性的投资方向,本质上是建立在对行业贝塔的理解之上。
纵观过去五年,在需求不断上升的确定性逻辑驱动下,只要投资了高贝塔行业,则大部分与之相关的投资是大概率的可以取得正的投资回报成果。
碳中和赛道,将成为下一个行业快速成长带来贝塔效应释放的典型例子,这一点已逐渐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共识。
Big Money,即大钱,它究竟是怎么获得的?
其中之一的答案或许是,建立在对一个行业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最终是在颠覆者身上赚到了大钱。站在金字塔顶尖的投资者,都会对此奉为圭臬。
简单而言,就是找到未来潜力赛道,能紧紧的跟随着颠覆者,而后者,即找到颠覆者是显然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的交集也许是大方向之一,数字经济或数字技术正为绿色经济与碳中和深度赋能,数字化及信息化亦是实现碳中和推动资源配置的核心基础,特别在碳固定、碳监测与碳金融这些细分领域,数字技术能够帮助提升生态固碳的效率、助力企业及居民碳排放监测或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效率等。
未来若要在碳中和赛道找到颠覆者,显然的,懂得运用数字技术或数字手段与此结合的玩家更具备“降维打击”的可能性。
而笔者在中国碳中和身上这一年多华丽的转身当中,看到了这一轨迹。比如在去年公司与百亿A股科技上市企业银之杰在国内成立合资企业中碳银之杰,专门为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机构等提供数字化碳中和综合解决方案,以及建立数字化系统化基础设施。这是公司积极拓展碳数字化与商业化的重要体现。
其后,中国碳中和持续完善自身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构建,推出ToC综合交易平台,即「零碳公民」平台及「气候商店」网络版PC端,促进包括「零碳公民」「零碳学校」「零碳社群」等在内的各种「气候产品」获得更广泛使用,使得个人、机构和社会团体更容易在数字化平台或产品的帮助下通过碳信用抵消自身碳排放。同时促进全社会的个体、团体对碳排放负责任的意识觉醒。
比如,在今年,公司成功联合澳门培正中学推动「零碳公民」行动,「零碳学校」渗透率加速;在To G及To B方面,中国碳中和将协助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香港中华生态发展促进会联合发起「零碳行动.助力中国」系列活动。中国碳中和正以数字化手段把握「气候产品」所产生的巨大市场机遇,率先在市场打开一个新的缺口。
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中国碳中和紧贴时代脉搏,紧紧抓住数字化前沿的发展机会。在今年碳中和与数字化双结合的领域持续进行重要的战略性部署。比如,与The Blockhouse Technology Limited (TBTL)签订谅解备忘录,共同在新加坡建立一个基于Web 3.0和区块链技术的全球性碳资产交易所;在以太坊(Ethereum)发行了新品类碳减排NFT,并在NFT市场平台OpenSea推广新品类NFT,这是碳资产NFT首次发行。
以上的这些影响力巨大的产业前沿事件,无一例外均收获了无数的回响和关注,反过来看,也印证着中国碳中和在碳中和与数字化结合的领域无疑是一个极具成长性和竞争力的产业先驱。
总的来说,2021年财报业绩公布,除了进一步确认了公司业绩反转和已发深层次的质变之外,还顺道做实了中国碳中和在碳中和与数字化双结合赛道遥遥领先这一事实。
进而据此可推导公司在行业内是以颠覆者角色出现的“后起之秀”,这是一次身份的意识觉醒和深度自我认可。若从这个角度来看,无疑是具备非凡意义的。
- 中国碳中和(0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