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002607.SZ)升维再出发,探索职业教育新界限

格隆汇 2022-06-01 00:01

5月,人社部公布了一份超额完成任务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成绩单。3年内,人社部共使用资金1000多亿元,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300多万人次、以工代训3600多万人。过去数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空前。

而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利好仍在升级。

5月以来,新职业教育法落地,标志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入法治化阶段;财政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下达2022年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预算的通知》......一系列密集政策红利进一步向职业教育聚集,证明这将是长期的政策导向。

近日,中公教育(002607.SZ)正式上线了“中公优职”泛职业技能提升平台,为大学毕业生等就业创业人群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求职需求对接等培训服务。这是继中公教育成立职教事业部、调整团队架构后,对职业教育板块布局的又一次升级。

万亿市场,如何破局

当前的环境之下,高涨的职业培训需求,叠加政策东风催化,万亿级的职业教育市场机遇正缓缓拉开序幕。

根据教育部及人社部统计,我国职业教育涉及人口高达3.3亿,其中包括5000万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在校生以及2.8亿具备初中以上学历的新型务工群体。2022年职业教育市场规模有望首度突破万亿人民币。

图: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及增速

资料来源:教育部,人社部

而好的赛道从来不乏竞争者。冲击职业教育赛道的玩家已不止传统的职业教育龙头。职业教育成为大部分K12教育机构转型的方向,包括高途、好未来、作业帮等玩家快速涌入。而“传统”教育机构则以综合性职业教育提供商中公教育和聚焦于IT培训的传智教育为代表。

有不少人认为,“线上”与“线下”之争,已从K12领域转移到了职业教育领域。

这并不尽然是事实——教育龙头们基本都采用了OMO的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模式,纯线上或纯线下的模式并不再是主流。比如以面授班为特长的中公教育,2020年的线上培训人次已接近300万。

但这个观点又有合理之处。看似相似的OMO模式只是表象,二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路径完全不同,路径不同导致克服行业痛点的能力不同。目前,职业教育面临三个十分明显的痛点:一、高度分散的市场,导致难以在全国范围内高效获客;二、职业教育多细分赛道,运营成本高企;三、职业教育过程往往脱离实践性。

获客几乎是大部分商业模式的第一痛点,职业教育亦如此。非学历各类教育服务细分赛道众多,多数赛道集中度较低。而很多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一旦跨赛道或跨区域,在新领域中的影响力会大不如前。

在应对全国范围内获客难题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线龙头依然是通过付费流量的方式来获客,也就是“互联网+教育”,依然难以绕过“烧钱投放”的战争。

而以中公教育为代表的传统职业教育龙头不同。成功的全国市场战略,使得中公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超过上百万的培训人次使其拥有庞大的流量池。它的获客势能可以顺利地从成熟的公务员序列、事业单位序列以及教师序列三大序列,切换至职业教育领域。

关于第二个痛点,笔者认为教育是人力密集型产业,影响运营成本问题的本质是教学资源复用的效率。标准化教研体系、优秀的教师资源,才能打通各大考试门类教学,享受到巨大的规模效应。第三个问题,教育过程中普遍与实操性脱节。传统的知识性培训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具备广泛分布的线下实训网点成为关键。

很凑巧,这两点都处于中公教育的“舒适区”。中公教育打造集群化标准研发体系,拥有超2000人的规模化研发团队以及全职师资团队;另外中公教育以全国内最优秀的教育品质把控能力、垂直一体化管理能力而著称——可以说这是市场共识。

从先天基因来说,中公教育拥有比较显著的职业教育优势。

但对于诸如“有人一生都到不了罗马,而中公出生已在职业教育的罗马”此类的观点,笔者并不十分认同。

中公教育的优势的确十分强劲。但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职业教育行业仍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行业中是否有能够匹敌中公教育的存在?中公教育发展路径的成效如何?这些问题,仍有待观望。

业务的升维与重构

据了解,“中公优职”平台提供职场素养、副业兼职、新职业技能、专业技术等五大类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匹配学业、职业、个人与家庭成长等教学场景。

“中公优职”的推出并非是相关业务从零开始,其在综合序列板块中培育已久。随着资源的持续投入和前期储备人才的成熟,“中公优职”作为泛职业技能提升平台正式独立出来。

此前,中公持续对新业务注入密集的资源,尤其是在医疗、IT等重点门类上进行前瞻性战略投入,新业务所在的综合序列板块占营收比重也在逐步提升。2021年综合序列实现营收16.70亿元,营收占比从2020年同期的15.90%增长至24.16%——这说明职业教育业务的价值已经很难被忽视。

而刚独立出来的“中公优职”,代表了最有潜力的业务之一。

首先,“中公优职”定位于泛职业技能提升平台,精准地服务于18岁-45岁的大学毕业生和各类职业专才等知识型就业人群。18-45岁区间内人口基数众多,且需求较为“刚性”,并具备一定的支付能力。当学员怀揣拥有入行资格的想法时,面对高昂的机会成本,他们常常会进行报班。

当前,很多教育平台的课程让人眼花缭乱,上至兴趣爱好培训,下至母婴课程都有,定位并不十分明确。“中公优职”则显得非常“朴实”。其一切泛职业技能培训都以成果为导向,指向于求职就业、能力培训两大目的。比如“中公优职”的宠物美容师、摄影、配音等多类体系化在线课程的定位与其他平台有所不同,而是以直接应用为导向,主要针对国家倡导“灵活就业”背景下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培训需求。

其次,据中公相关人士透露,“中公优职”选择开设紧贴就业市场、且能够获得官方认定的课程。事实上,各个地区的人社部都会鼓励培养社会、产业以及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劳动者参加这些职业工种的相关培训,取得证书后还可获政府补贴。

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中公教育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数字型技能人才培养,设置了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电子商务师、云计算工程技术等课程,为国家数字建设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另外,针对我国经济增长动能从初级制造业逐步切换到先进制造业的背景,中公教育开设了BIM工程师、智能制造等课程。

此外,中公教育还关注到,随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提升和居民医疗健康意识增强,服务产业的需求快速发展,人才供应上呈现较大缺口,因此“中公优职”平台推出中医康复调理师、护士执业资格、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技能等培训课程。与社会需求共振,将使得业务具备良好循环,并成为中公教育在TO C端成功的基础因素。

而毫无疑问地,“中公优职”平台在成功上线之后,有望快速加强在TO C的布局,并带来新的增长极。“中公优职”不但能提升整体收入增速、优化收入结构,还能提升造血能力和现金流——优职的课程不存在协议班的模式,完完全全是现金牛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中公教育不仅有望进入成长速度与盈利水平的增长新阶段,更是迎来了关键的业务结构调整以及核心成长模式的重构。

职业教育是中公近年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去年,中公教育成立职教事业部,整体服务于政府、企业、高校“三端”需求建设,着力从生态资源整合、智慧服务、产教融合、平台科研、教育服务“五位一体”的维度发力。

在此背景之下,中公教育新的组织架构以及产品架构应运而生。年初,中公教育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中公鹿鸣,负责独立运营职业教育相关培训业务。近期,中公教育进一步在内部高效整合各职业教育的项目资源,上线泛职业提升平台“中公优职”与企业培训平台“企易学堂”,通过线上及线下渠道服务于B端用户(学校、企业等)和C端用户(学生、求职人群等)。

至此,TO B与TO C并重的战略升级思路基本确定,有利于中公有选择性地进行资源聚焦与投入。可以预见,未来中公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实力将继续得到深化。

疫情带来中国经济的加速转型,职业教育承载了历史性的使命,万亿级市场的序幕正在开启。

如何紧紧抓住新阶段的新机会?中公教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相关证券:
    中公教育(002607)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