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访》对话平安(601318.SH/2318.HK)高管:解读最新改革进程、投资策略、分红展望……
随着港股、A股密集的业绩发布期落下帷幕,站在当下再来回顾上市公司交出的年度成绩单,并与公司管理层及相关专业内部人士进行探讨,这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深入理解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好机会。
近日,平安作为保险行业的代表企业就亮相了央视《财访·看财报》直播栏目,主持人与央视记者共同对话中国平安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平安人寿总精算师孙汉杰。透过这场别开生面的解读财报活动,平安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以及转型变革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未来发展的战略意图均得以呈现。
节目当中,主持人与央视记者接连向来自平安的嘉宾提问,围绕财报的核心数据展开详细的讨论,并进一步延伸到探讨公司最新的寿险改革情况以及“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布局动向,与会嘉宾对提问均给予了专业而又细致的解答。
梳理嘉宾观点来看,平安过去一年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稳健增长、持续回报、改革创新“也是总结这份年度成绩的三大核心亮点所在。尽管公司寿险业务在改革进程中面临压力,不过伴随平安持续围绕渠道端、产品端进行深化改革,其也正为未来长期可持续的稳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公司战略布局清晰,平安明确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生态的战略方向,积极发挥综合金融核心优势、推进医疗生态圈战略,丰富产品供给,拓宽服务外延,打造差异化的竞争能力。
围绕资本市场关切的估值低等问题,平安方面亦坦言受到多方面影响目前平安估值仍然被低估,公司也在积极透过大手笔分红和回购向市场传递信心,坚定看好公司中长期经营发展,相信公司的股价会回到其真实的价值。
下面对此次对话栏目中,与会嘉宾们探讨的核心热点问答内容整理如下:
1· 如何看待过去一年平安交出的这份年度成绩单?
盛瑞生:2021年的财报从整体上来讲,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分别是稳健增长、持续回报和改革创新,可以说是一份很不错的成绩单。
稳健增长角度来看,面对2021年外部环境挑战,得益于综合金融的协同效应、抗风险能力,科技及生态圈赋能金融主业成效的持续增强,平安实现归母营运利润同比增长6.1%,年化营运ROE达19%,个人客户数超2.27亿;
持续回报角度来看,平安高度重视股东回报,2021年向股东派发全年每股股息同比增长8.2%;
改革创新方面来看,一是寿险改革持续深化改革转型,今年是深度改革的第三年,不论是代理人渠道的改革、产品的改革、还有其他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喜人成绩;二是打造“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升级,构建“综合金融+HMO管理式医疗”服务体系;三是核心科技能力持续提升,数字化转型赋能主业。
总的来看,三个关键词既体现了业绩又体现了公司的战略,整体成绩单还是不错的。
2· 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和归属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的区别?
盛瑞生:营运利润和财务利润,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公司经营状况,从一家保险集团的维度来看,我们认为营运利润可以剔除一些短期的市场波动因素,更加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长期经营和真实业绩情况,并且我们将这个指标和持续分红挂钩;
可以看到,2021年,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18.02亿元,同比下滑29%(去年同比下滑4.2%),但另一个指标营运利润1479.61亿元,同比增长6.1%;营运ROE达18.9%。这样的一个增速水平整体上还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考虑到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内外部环境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包括我们的客户需求的变化,疫情下消费者习惯的改变等,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持我们营运利润的稳健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在投资端采取稳健的投资策略等。
3· 一季度的数据您怎么看?可以用开局良好来形容么?
盛瑞生:2022年第一季度,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同比增长10.0%至430.4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6.58亿元,同比下降24.1%。
一季报总体上来看,如果和去年比起来是更加稳健的,应该说我们还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结合宏观环境来看,这个成绩单也还是很不容易的。第一季度,国际环境复杂严峻,面临着包括地缘冲突,疫情以及全球资本市场大幅波动等一系列因素。
可以说,公司保持了整体经营稳健,面对挑战,平安坚持“聚焦金融、改革创新、增收节支、合规经营”的十六字经营方针,坚定不移推动寿险高质量改革,深化“综合金融+HMO管理式医疗模式”战略升级,打造“有温度的金融”,为客户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消费体验。这些也都为业绩的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目前寿险业务承压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这个承压的趋势还会持续么?
孙汉杰:当前,整个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挑战是代理人规模的持续下滑,从大的背景来看,涉及到人口红利的消退,新经济模式下灵活就业兴起对代理人人力的挤压,未来整个代理人队伍的发展变化也是行业普遍关注的,平安及其同业也在做相应的调整与安排,未来行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从产品来看,产品出现同质化困境,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客户受教育程度、专业性不断提升,保险保障需求也越来越向精细化、多元化、定制化转变。在这个背景下,如何从传统、同质化的保险产品向多元的“保险+服务”转变,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挑战。
此外,疫情的影响也在持续,保险作为非刚性支出,其需求也受到了疫情波动的影响。
目前,整个行业已达成共识,即寿险业需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摒弃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这也是平安开展“产品+渠道”改革的根本原因。我们相信,随着寿险改革的持续深化,我们将为未来长期可持续的稳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5· 代理人数量规模下降这种趋势是不是不可逆,代理人渠道改革的推进情况是什么样?
孙汉杰:从大的方向来看,整个行业代理人数量会朝着满足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去走,在这个过程中平安也在推进相关的渠道改革。从单一依赖代理人渠道到多元、更平衡的渠道结构,包括代理人、社区网格、新银保和下沉渠道。
代理人方面,平安坚定实施代理人队伍分层精细化经营,结合数字化赋能,推动队伍结构优化。我们通过数字化,赋能代理人增员、培训和日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目前基础数字化已100%覆盖。"经营智能化"已在30%营业部推广,目标今年年中推广至65%,年底100%。第一批试点营业部全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升10%,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升30%,优于整体。
新银保方面,与平安银行合作,打造新优才队伍,招聘海归、硕博、跨行业专家、有外资行财富管理经验等人才,首批队伍产能初显。针对性的培训体系已基本建成。全新的产品体系主打产品+健康、+康养、+信托。
社区网格化方面,定位于"农夫式"的模式,发展高素质网格化专员队伍,打造高质量、可持续的服务模式,从提升保单续期收费,到持续服务,逐步开展综合金融及寿险新单销售。我们在上海、深圳、沈阳三地试点区域保单继续率提高超20个百分点。
下沉渠道方面,主要聚焦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县,这个市场潜在客户超6亿人,空间相当可观。
6· 公司在产品端有哪些改革?尤其在迎合年轻人方面有哪些创新?
孙汉杰:产品改革也是我们整个深化寿险改革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我们通过打造“保险+服务”的方式去形成差异化的优势,这里面包括“+康养”“+居家养老”“+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结合我们重疾险推出的新的服务,推出以来也经过了多次的升级,截至去年底覆盖超2000万重疾客户。这些客户较传统保险客户互动度更高。
康养方面,区位上聚焦一线及核心二线城市核心区位。服务上采用定制化管家服务7*24小时线上线下服务。医疗照护上借助自有及合作医院,并引入海外独家照护方式进行差异化服务。项目自2021年1月开售,受到客户欢迎。
居家养老方面。聚焦中等收入客群,构建整合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10大场景服务。自去年10月起于深圳、南京分阶段试点,目前的情况还是不错的,我们有信心在市场上逐渐扩大影响力。
对于年轻人的保险保障需求,我们看到他们还是比较强调性价比,我们也有自己的专属的互联网产品,可以通过我们的平安金管家等专属APP进行购买,对于年轻群体来说,我认为保险还是必要的一个保障,包括公司打造的百万医疗、意外险、特定的重疾险也都是比较适合年轻人的。
7· 惠民保会不会挤压公司的低端市场?
孙汉杰:惠民保其实基本上是以政府,以医保政策为支持的这样一类产品。在过去几年惠民保业务确实发展也是比较快的。对这一类业务的发展来讲的话,长期而言,对于整个行业我们觉得还是有利的,因为保险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其实还是不被很多客户熟知的。所以通过惠民保这类产品可以让客户建立对于保险的概念和消费理念、逐步养成消费习惯。这对后续行业的发展还是有利的。
8· 中国平安2021年险资投资整体收益率有所下降也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之一。投资收益下滑的原因都有哪些?接下来哪些影响因素会消失,哪些因素还会存在?
盛瑞生:从投资收益情况来看,2021年,年化净投资收益率4.6%,年化总投资收益率4.0%。对于投资收益下滑,主要是受资本市场波动、市场利率下行及减值计提增加等因素综合影响。目前资本市场波动的因素还在持续。资产减值的影响方面,过去一年平安计提还是比较充分,2022年这一块因素应该不会再发生。利率因素方面,变化还是比较复杂,国家经济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可能有减息的压力,国际市场,美国方面则在加息周期,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的走势影响因素还是相当复杂的。对保险公司而言,其偏向于投资长债,平安在这一块一直是强项,在久期比较长、收益比较好的债,如国债、地方政府债、大的央企债等等平安的表现一直是比较出色的,所以说平安投资的底仓是非常扎实的,这对于保障公司取得稳健的投资收益也还是带来了较好的支撑。
一直以来平安投资总体是比较稳健,拉长时间来看,2012-2021年,10年平均净投资收益率5.3%,10年平均总投资收益率5.3%,均高于内含价值长期投资回报假设(5%),这也体现了公司比较注重长期稳健的投资收益。
9· 业绩发布会上,平安管理层曾说公司股价被低估,逻辑何在?平安的价值到底怎么衡量?
盛瑞生:平安股价被低估目前应该来说已经是全市场的共识,当前影响公司股价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
从外部因素来看,去年以来,受疫情反复、市场波动、地缘政治等风险影响,平安股价下跌脱离了公司的实际价值增长,目前的股价被严重低估,PE/PB的倍数,PEV均处于历史低位,目前PEV只有0.6左右;
从内部看,公司整体基本面非常扎实,不论是营运利润、ROE还是财务整体的稳健度以及风险的控制等等方面,应该说都是表现不错的。
其次,从战略来看,平安不是一个简单的寿险公司的概念,它是一个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生态的这样一个综合协同的公司。从国际上对标联合健康,它的利润大概只有平安的三分之二左右,但它的市值差不多是平安的三倍左右,PE差不多到了27倍,PB有6倍。当然不同市场、不同行业背景等因素对估值都会产生影响,但从长远战略来看,平安的估值空间还是非常广阔的。
10· 公司分红政策会不会有变化?公司的回购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盛瑞生:分红政策对平安来讲,我们的策略是一贯,我们的分红,是跟营业利润挂钩的。而营运利润在过去的五年里虽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内外部的因素影响,但公司营业利润一直保持着一个比较稳健的增长。也就是说我们的分红也一直在保持一个不错的增长。
从公司整体的经营角度来看,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寿险的改革,推动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的生态战略,发挥我们综合金融的协同效应,发挥好综合金融+医疗健康以及科技赋能等优势,这些也都将使得我们的营运利润可以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水平。基于此,公司股东回报方面也将得到一个充分的体现。
回购方面,我们在去年八月份启动了新一轮股票回购方案。截止5月9日,公司已经累计回购了43.8亿。在剩下的时间,我们还是会继续根据市场的情况执行相应的回购操作,来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
无论是分红也好还是股票回购也好,这些都是一个阶段性的操作,我们总体还是看长期的。从管理层角度来讲,我们坚定不移地落实自身的战略,坚定不移地做好各项改革创新,同时提升我们各项业务的营运水平,做好资产配置,进一步降低风险。我想当我们把这些动作都做到位,市场一定会给平安一个恰当的回报。
11· 近年来中国平安在金融、科技、医疗、养老领域都有涉及,这些业务会不会显得公司主业有所分散,背后布局的初衷是什么?什么时候能够显现它们的协同效应?
盛瑞生:其实平安的战略不复杂。说到底就两个概念,第一个叫做综合金融。第二叫医疗健康生态。
综合金融方面,平安是中国少有的全金融牌照的公司。综合金融的好处是满足客户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线上化的趋势,能够让客户享受到一站式金融服务。我们的策略就是给到客户一个账户实现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让客户省时、省心又省钱。
其次,对公司而言,虽然这两年寿险的经营遭遇一些困难,但平安的其他业务模块营运利润的增长一直是不错的。如果拿2021年年报来看,平安银行营运利润增长25.8%;资管业务板块的营运利润增长也是差不多接近20%,科技板块同样实现营运利润双位数的增长。虽然寿险健康险业务的营运利润去年只有三点多的增长,但是综合看来,公司还是实现了6.1%的一个增长。可见,多元业务布局能够更好地平滑不同的周期,使得公司经营的稳健性得到一个比较好的保障。
再来看医疗健康生态,其天生跟保险,尤其跟寿险靠的比较近。其次寿险公司在国际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疗健康领域的支付方。我们通过以支付方来整合供应方给到客户省时省心又省钱的医疗健康服务,这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所以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然后再加科技赋能,这其实就是整个平安的战略逻辑。也是用比较简便的方式理解平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
对于显现效应这一块,其实综合金融本身来讲我们刚才提到从营运利润角度已经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体现。医疗健康这一块平安还在起步阶段,当然也已经有了一些不错的基础,比方说在香港上市的平安好医生,现在在线注册用户到了4亿多,是中国现在最大的线上的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平台。另外我们在智慧医疗体系方面的建设,已经覆盖了全国30几个省市,形成了比较广泛的医疗体系。
公司医疗健康的这种服务能力跟我们的寿险业务的协同效应也已经开始呈现出来,比如公司寿险中重疾险产品加了一个臻享Run健康管理服务,这些服务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已经有差不多2000多万的客户用了这样一些服务。其好处就是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对客户的粘性、提高客户对平安的信赖,增加我们的综合金融其他产品的一个销售机会。
总结来讲,综合金融跟医疗健康协同在一起的时候,医疗健康生态圈一方面帮助我们更好的黏住客户。另一方面,帮助我们吸引到新的客户。如果从过去几年的一些数据看,通过医疗健康生态圈转化过来的客户,每年新增加的1600万客户里差不多有1/3是从这个渠道迁徙过来的。
12· 公司在金融科技这个战略方面是不是已经有了重大的调整?
盛瑞生:很多年前平安讲到我们为什么要做科技,其实科技首先就是在赋能我们的金融主业上,帮助我们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防范风险。所以今天大家可以看到平安在综合金融的科技能力是非常强的,比方说平安银行的口袋银行做的非常的棒,用户体验非常好,此外我们的寿险的业务员的展业环境中也有大量的科技支撑,让他们可以更好的服务和跟进客户,这些都是已经有强大的科技支撑在里头了。
科技的第二个功能就是赋能医疗健康,可以讲一下,我们有的领域专利数在国际上都是排名第一的。比如金融科技的专利数,我们全球排名第一。数字医疗科技的专利数也是全球排名第一。人工智能的专利数也是全球排名前三名。所以公司的科技已经是有能力运用到医疗健康的一些场景中的。
此外,科技本身还可能带来一些增量。比方说像金融一帐通是个独立上市的公司。陆金所也是一个独立上市的公司,平安作为孵化这样一些平台的公司,从作为股东的角度来讲,其能够在这之中享受到其孵化的科技平台估值成长的一些价值。
13· 新单保费还有新业务价值,什么时候真的能够止跌呢?
孙汉杰:寿险目前遇到的比较大的挑战是代理人数的下滑。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公司一直致力于渠道+产品的双轮改革。从渠道方面来讲的话,我们会积极布局,除了代理人渠道的改革之外还会布局包括新银保渠道、社区网络化渠道、下沉渠道等,通过这些新兴渠道的发展去支持新业务的开展。通过渠道端、销售端的改革去打造我们新业务的来源。
产品方面来看,就是围绕“产品+服务”的策略。通过构建一个差异化的服务提升我们产品竞争力,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保险保障的需求。通过这两端的改革我们相信随着我们改革的不断推进,后续代理人数量的稳定、渠道的不断拓展、“保险+服务”的不断深化,我们将能够看到我们业务的拐点,这也是可以预期的。
14· 如何评估疫情对于整个保险行业的影响,以及我们又该怎么样去应对未来疫情的变化?
孙汉杰:疫情对代理人业务来讲的话,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因为代理人业务需要线下面对面地拜访客户,需要更多的线下沟通。疫情导致代理人是没办法去出门见客户。而且客户在这个背景下可能也不愿意去会见一些陌生人,所以这也就影响到了代理人的展业。因此过去业务的下滑也受到疫情的影响。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还是可以积极应对的,因为疫情一方面可能在展业方面带来一定困难。但是疫情另一方面也唤醒了客户对于保险保障的需求,所以大家可能对于保险的这样一个功能和作用,比以往更加关注了。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其实对保险公司而言,保险科技的应用也就更加重要了。
包括平安在内的话,其实很多公司都在开发一些诸如通过手机能给客户面对面沟通的这样一个工具。在这个沟通的过程里面可以同步展示产品的材料,让客户更加直观了解产品信息。通过这些新兴的方式其实对于整个业务的展业还是有帮助的。平安也在致力于在这些领域进行相应的拓展。
另外在疫情背景下,我们也注意到有些机构受到疫情影响相对来讲还是比较严重的。但是这些机构其实在业务发展上都取得了一个很好的进展。他在整个过程里面通过深挖细作围绕提升管理、提升运营效率等方面,也还是可以带来业务的增长。总的来看,疫情带来的应该是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对于销售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整个客户端,形成更大的保险保障的需求还是很有帮助的。
15· 大型互联网公司出现的这些新的产品或是新的渠道,对公司来说影响大吗?
孙汉杰:从过去几年发展情况来看的话,其实新兴的业务发展上速度还是挺快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对于一些年轻人群,对于一些下沉市场来讲的话,可能更多地通过互联网渠道购买保险。从这些市场来讲的话,其实对于整个中国老百姓去建立一个比较周全的这样一个保障体系实际上是非常有帮助的。那这些市场应该说也都是增量市场,所以对于传统保险公司来讲也是需要积极去介入的。
在这样一个大的发展背景下,其实传统的保险公司一方面除了自己的这个渠道包括新兴渠道的拓展之外,对于互联网工具的使用也是传统公司需要积极地去跟进的。我们公司也是在这方面不断的在做尝试,在这样一个新的互联网经济的模式下,未来我觉得可能都是从各方面都能够获得一个新的成长空间。
16· 在投资端这一块,也就是权益市场方面,公司有什么样的应对战略,怎么去看待今年面临的情况?
盛瑞生:今年的权益市场来讲整体上确实波动非常大,对于平安来讲,我们有3.92万亿的保险资金,作为一个大体量的机构投资者来讲,其实我们整个投资可以叫做一个纺锤形的结构,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头是固定收益类这个方向上。这类资产占到我们整体的资产配置的比例超过70%。而我们真正在权益市场的配置只有百分之十几。在这个里面我们也还分成了几个部分,就是这里面另外一个大头就是我们会相对关注一些低估值高分红的这样一些股票,并且持有的时间比较长。从分红的角度去看它,也就是说我们的这个回报的精算假设是在5%,如果它的股息率超过5%,实际上现在很多低估值高分红的股票股息率都超过7%了,这种情形都有,对我们来讲这些就是权益市场配置中非常稳健的投资回报的来源。
当然不止这些,这个动作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完全放弃另外一些主动性投资策略。大家可能也比较了解我们这两年尝试用FOF和MOM的方式在市场上优选好的投资经理和投资基金,对市场的一些高成长的或者是热点的一些股票进行相关配置。另外这两年大家可能也关注到像新能源、绿色金融、ESG等等这样一些方向,也包括国家积极鼓励的硬核科技,这些应该说也是我们整个权益市场配置里头相对比较积极布局的一个方向。这个部分过去的一年来讲投资回报还是不错,所以我们可能还会继续在这个方向来做一些权益类的配置。
17· 为什么要减持京沪高铁呢?
盛瑞生:平安资产管理公司是代表了很多家保险公司的一个资产投资的组合。这个确实有其他的投资者要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退出,那么我们得尊重他的决定,但是平安自己的这个保险资金对京沪高铁的投资是没有改变。
- 中国平安(601318)中国平安(0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