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如何助力科技创新发展?这些专家给出答案……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中国移动原董事长兼总裁、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原会长王建宙,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以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赛富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等嘉宾围绕“金融助力科技创新发展”主题各抒己见。
金融要支持前瞻性科技发展
中国移动原董事长兼总裁、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原会长王建宙表示,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化转型越发重要。“21世纪原有两个经济发展的世界性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数字化转型。不过,目前经济全球化受到“去全球化”的严重挑战,但数字化转型不仅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反而加速。同时,当前数字化最重要的特点为在线化、智能化、虚拟化及云端化四方面。”
“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科技的支撑,同时也能推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王建宙表示,以通信行业为例,新的技术一浪推动一浪,确实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
为此,王建宙提出三项建议:首先,建议金融要支持前瞻性科技发展。现在已经越发迫切感受到技术迭代发展速度很快,希望在金融投资方面能够具有眼光,去投资一些长远的项目。
在关注一些成长迅速的独角兽企业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支持一些“大象”企业,对创业者来说,需要前瞻性的眼光。对投资者来说,不仅要关注短期的利益,更应该关注长期的发展。
其次,建议保持优势、弥补短板。即要对优势企业继续支持,同时也要大力支持弥补短板。当前,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优势非常明显,不仅在5G网络规模、用户规模及应用上均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在制造业方面也处于优势地位,但我们不能忽视仍然存在的短板。
目前来看,最主要的短板是芯片制造、操作系统。当前全球供应链发生剧烈变化,弥补短板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许多企业正在攻克难关,通过创新来补短板,就特别需要金融的支持。
最后,建议要支持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不仅要支持制造业方面的新技术,支持各种产品、应用也具有很大市场,新技术的价值要从应用中体现出来。
金融创造资产流动性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认为,金融与科技一脉相承,金融服务于科技型企业,也推动科技的进步及创新。
“事实上,经济能否实现跨周期增长均源自于技术的突破,没有科技创新、技术革命,经济很难实现跨周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也悄然发生变化,并适应经济增长发生的改变,只有把两者间的关系理清楚,我们才能找到中国发展资本市场的逻辑。换言之,资本要投向什么领域,我们又要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去上市。”吴晓求表示。
“对上市企业来说,要改变中国上市企业的结构,还要凸显上市企业的科技力量。”吴晓求指出,在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是传统行业占据了前10位,这与资本市场要服务于高科技企业的初衷相背离,所以才会有注册制改革,试图找到一种制度,能够让科技型企业在市场占据主导性力量。
他认为,金融的实质是创造流动性,传统金融创造货币流动性,而现在金融创造资产流动性,“如果何时中国资本市场上前10大市值企业中有五六家是科技型企业,便能够说明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充分的竞争力,我们也能够找到现代金融与资本市场和科技的结合点”。
用科技信贷推动资本创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指出,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的创新中占比高达70%,如果金融不能很好地支持这些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那么我国的创新及经济增长均将面临考验。
黄益平认为,所谓当前的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经济创新,从大的方向来说,就是如何改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渠道。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政策方向为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在间接融资当中的比重,“尽管当前要不断地往发展市场的方向走,但猜测可预见的未来,传统金融机构可能仍将在金融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即便如此,对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而言,也可不断创新、改革,学习如何支持科技创新、经济创新。”
黄益平建议,用类似于大科技信贷、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来做信贷决策,分析企业创新潜力、市场前景或可能的财务状况,在传统数据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同样能给予很好的投资分析。
“如果这一条路能走出来,那么数字金融就不仅仅提供移动支付和提供贷款,而是在资本市场上走出一条新路,同时也能支持中国更好地克服下一轮能不能创新的大难题。”黄益平表示。
多行业蕴含科技变革机遇
赛富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指出,当前在对宏观数据的研究中,如果仅对大的宏观数据进行研究而不做领域细分,那么,得出的结论会有所不同,主要在于宏观数据中,大量民营房企及上市企业占据了数据大头,“当前,对真正处于创新创业前沿的小微企业,仍然难以获得金融的助力支持”。
“但是不管如何,可以清楚地知道一点,科技发展是推动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阎焱认为,回顾中国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主要是移动互联网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附加值,“在未来5G的带动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一定也会是最大的获利者,在新能源车和自动驾驶、新电池技术等领域蕴含着巨大机会,现在甚至在个别行业,几个人的“小团体”也有能力发展成为一个千亿估值的公司。同时,还要关注绿色回收、碳中和、具有颠覆性的原创1.0技术等。”
记者:马嘉昕
编辑:姚惠
责任编辑:毕丹丹
封面来源:新华社
—— / 好文推荐 / ——
重磅文件发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释放什么信号?资本市场怎么变? 一位援沪医生的96个小时“美元的主导地位可能会在20年内终结” 白宫年度晚宴暴发疫情
冲上热搜!疫情影响还房贷,该怎么办?
您收到的“连花清瘟”可以立刻吃吗?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3╰)